第2章

小说:正说汉朝二十四帝作者:杜尚侠,张庆利字数:3515更新时间 : 2017-07-30 00:12:37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张良功绩有: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常计谋平天下”。萧何的功绩有:沛公入关后,及时收集官署的图籍簿册律令文档,从而使汉王知晓天下山川形势、关隘险要及户口多少,在楚汉争雄中使刘邦能掌握天下形势,做出较为明智的决策;劝刘邦接受汉王的称号,蓄养民力,招揽人才,伺机争夺天下;推荐韩信为大将;楚汉战争中留守关中,保证对刘邦和韩信两大军团粮草军需的及时供应。韩信的功绩有:提出“汉中对”,制定图取天下的战略方针;还定三秦,为刘邦建立了巩固的后方基地;北取赵、代,扭转了战争的被动形势;垓下之战指挥汉军歼灭楚军,逼迫项羽乌江自刎,从而取得楚汉战争的彻底胜利。刘邦有这样出色的、坚强的团队,正所谓“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项羽出身贵族世家,好面子,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容纳不下英雄,四处征战只靠他一个人,与刘邦的团队单打独斗,真的成了“孤家寡人”,最后自刎乌江。
 
  善于听取意见。刘邦乐于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敢于公开认错,收回成命。例如他在西行入秦途中,郦食其(lì yìjī)求见,刘邦的态度很为傲慢,“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食其说:“您既然要讨伐没有道义的暴秦,就不该用这种态度对待比您年长的人!”刘邦理屈,当即认错,听取了他的建议,袭取了秦廷仓储所在地陈留,获得了大量积粟,从而使军威大振。项羽则不然,刚愎自用,固执已见。项羽西屠咸阳后,有位韩生对项羽说:“关中阻山带河,有四塞之固,土地肥沃,可以建都称霸。”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穿锦衣夜行,有谁知道?”韩生很生气,退出后叹气说:“人说楚人沐猴而冠,果然如此!”项羽闻听后,就下令烹死韩生。这样的人谁敢再给他出谋献策!

  斗智不斗勇。在鸿沟广武战场,刘项双方对峙形成僵局,项羽派人给刘邦传话:要与刘邦单打独斗,一决雌雄。刘邦答复:“我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竟披甲执戟来挑战,刘邦当众宣布项羽十大罪状。项羽大怒,命人开弓射箭,一箭射中刘邦胸口,险些摔下马来。刘邦为了安定军心,顺势弯下腰来,不捂胸部伤口而去摸脚,大声说:“臭小子,射中了我的脚趾!”回营后,裹好伤口,乘上马车,挣扎着驰往各营巡视。此举不仅使汉军人心安定,而且痛骂项羽是小人。

  巩固的后方。刘邦废除了秦朝的苛法,约法三章,司法与行政都简单化。刘邦在巴蜀、关中地区恢复了郡县制度,丝毫未曾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感,而且由于萧何的妥善管理,能源源不断地为前方作战提供后援力量。所以,刘邦屡次战败,都能回到自己的关中,积聚力量,重回成皋前线坚持作战。相反,项羽在后方的建设乏善可陈,除了以霸王的名义大行分封之外,不曾有任何新型的行政建树。再加上,刘邦派彭越等人长期袭扰项羽的后方,使其不得安宁。当项羽垓下战败,竟然徘徊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刘邦才由劣势转为优势,最后打败项羽,取得对全国的统治权。 
从汉王到皇帝:

  楚汉战争结束后,中国广袤的国土又重新统一。汉高祖五年(前202)二月,刘邦在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附近)之阳即皇帝位,成为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定国号为汉,史称汉高祖,又称汉高帝。王后吕雉改称皇后,太子刘盈称皇太子。国都原在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五月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根据娄敬建议,又迁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从此,长安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在我国六大古都中,西安是建都朝代最多,年代最久的一个。

  然而,摆在刘邦面前的现实问题却是困难重重:首先是如何从夺权者转化为统治者;其次是如何处理与那些诸侯、功臣的关系;第三是如何安定社会和恢复生产;第四是如何消除来自北方匈奴的侵犯;第五是如何保证刘姓皇朝万世永固。而第一、第二个问题是每一个开国皇帝必须面对的急务,尤其对于一个出身平民的皇帝来说,问题似乎显得更为艰深。那么,刘邦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呢?

  从马上到马下刘邦个人的文化素养不高,有时还带有几分无赖习气,但他毕竟是一个政治家,不像项羽那样“自矜功伐,奋其私智”。刘邦建国后,接受秦亡教训。而最早向他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陆贾。陆贾是楚人,以有辩才而跟随刘邦定天下,深得刘邦信任。《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陆贾时时称说《诗》、《书》。高祖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而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秦)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王,陛下安得而有之?”刘邦觉得有理,就命陆贾写书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陆贾奉命写成《新语》十二篇。陆贾的《新语》,糅合儒、道、法等各种思想,以“无为”、“宽舒”、“中和”为理论根据,既否定秦朝“用刑太极”的政策,又要求汉初统治者顺其自然,对人民采取少加干扰以及轻徭、薄赋、节俭、缓刑等政策。刘邦以“无为”和“顺守”为宗旨,继承了秦朝的各项基本制度,又进行了某些变革,这就是“汉承秦制”。

  让盟友、功臣成为阶下囚。在推翻秦王朝统治后,刘邦受封为汉王,与其他诸侯是平起平坐的关系。在楚汉战争的过程中,刘邦为了争取对自己有利的力量,汉王与反楚诸侯的联系,逐渐变为盟主与盟友的关系。项羽灭亡,刘邦称帝,开始大规模封功臣。汉初,刘邦分封异姓王共有七个:楚王韩信、赵王张敖、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但是当汉王朝的封建统治秩序初步恢复后,刘邦便开始了剪除异姓王的斗争。这场政治斗争始于高祖五年(前202)七月,至高祖十二年(前195)二月,燕王卢绾逃往匈奴止,前后共八年时间。说起卢绾,原与刘邦情同手足,不仅同乡、同里、同学,还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少年起两人就形影不离,最后也发展到公然叛逃的地步。刘邦剪除异姓诸侯王,轻者贬黜,重者夷灭三族,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那“勇略震主”的韩信。刘邦首先是出其不意地夺取韩信的兵权,接着设计逮捕了韩信,最后,韩信“谋反”而被诛杀。关于韩信谋反被杀一事,《史记》《汉书》记载甚详,但告密者为韩信家奴,且为孤证,当时韩信闲居长安,手无兵权,靠什么来谋反?被擒后未经审讯即被斩,且刘邦平定陈豨在前,韩信谋反在后,如何成了里应外合?这其中确有可疑之处,历来史家看法不一,目前尚无定论。刘邦平叛归来,“见信死,亦喜且怜之”。所喜者,功高震主的畏将已除;所怜者,大臣无辜被诛。不管是该杀,还是冤杀,剪除异姓王是刘邦的既定决策,是巩固汉室统治的需要。韩信作为实力最大的异姓王,即使不以谋反罪被杀,也将以其他形式予以剪除。继韩信被杀,几个主要的异姓王,先后被杀或被贬。在消灭异姓王的过程中,刘邦错误地认为分封刘氏子弟为王能屏藩皇室,也无离心背德之虞。所以,在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曾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刑白马盟”。矛头所指,显然是诸吕,即防止诸吕篡权。到刘邦死时,被封的同姓诸侯王共九个。只是异姓诸侯王虽被剪灭了,但中央集权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从而埋下了“七国之乱”的祸根。

  治国策略。刘邦即位不久,立即对社会的各项制度进行了调整:在法律方面,汉初制定《汉律》,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军事方面,建立了新的军制。与汉初政治制度相适应,军队分为京师之兵和郡国之兵两种。京师的屯兵又分为南军和北军,分别由卫尉和中尉统领。在礼仪方面,叔孙通沿袭秦制,制定朝仪,以使人威慑于皇权之“神圣”。然而,与这些制度建制相比,西汉建国初期面对的经济压力更是急迫的问题。汉初出现“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同一毛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的情况。为此,刘邦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诏令,归纳起来有八项措施:

  劳力归农。颁布军队复员令,凡复员的军吏卒,可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赋徭。动员流亡之民回乡,“复故爵田宅”。在全国推行释免罪人和奴婢,增加农业劳动人口。

  鼓励生育。高祖七年(前200),诏令“民产子”,可以免除徭役两年,以资鼓励。采用这一政策,使得大汉帝国人口渐盛,中国人口的数量第一次达到历史上的高峰。

  减轻徭役。汉初施行慎重民力征发制度,缩短了服役时间,规定年满23岁开始服役,56岁免役,还允许以钱代役。

  薄敛赋税。刘邦根据官吏俸禄和政府开支制定全国赋税总额。田租,或称田赋,即土地税,征收率为十五税一(1/15);口赋,也称算赋,即人口税,每人每年一算(120钱)。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大乾世子爷我为公子扶苏,打造大秦最强盛世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扶鸾相敬如冰皇爷他老房子着火了明末奇幻演义替嫁高门后死遁了重生古代灾荒年:从窝在深山打猎开始撩乱逐春生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