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后来,边让屡次升迁,官至九江太守。
初平年间(190—194年),王室大乱,边让弃官回到故乡陈留郡浚仪县。虽然他选择了放弃功名,归隐田园,但并没有忘怀君王社稷,一直在关注着政局的发展。
公元193年发生的一幕人间惨剧燃起了边让胸中怒不可遏的火焰,这个惨剧就是徐州屠城,惨剧的制造者是大名鼎鼎的曹操。
曹操在击溃黄巾军之后,邀请父亲曹嵩到濮阳与自己一起生活,但是曹嵩一家在经过徐州的时候,遭到了徐州刺史陶谦的部将张闿(黄巾军降将)的伏击,不幸全家遇难。曹操得知噩耗后,亲率大军杀奔徐州为父复仇。陶谦不敌曹军,撤走,曹操便屠杀徐州百姓泄愤,“凡杀男女数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边让为那些不幸死难的无辜徐州百姓深感悲愤不平,对曹操血洗徐州的残酷行径非常痛恨,就禁不住在公共场合对曹操这个人物进行口诛笔伐,痛加批判。世家子弟出身,文人习气浓厚的边让本来就对曹操阉党之后的身份不屑一顾,所以在批判曹操时经常语含讥讽,充满鄙夷不屑。边让在当时很有名气,深受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敬重,所以,他的“讥议”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对曹操在兖州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当时,兖州刺史刘岱刚刚在与黄巾军作战中为国捐躯,以张邈、陈宫为代表的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原本主张曹操接任兖州牧,在徐州屠城血案发生之后,他们对曹操的残忍嗜血产生了恐惧心理,开始在是否迎接曹操进入兖州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而边让对曹操的批判无疑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眼看着兖州这块即将到手的肥肉要丢,曹操终于按捺不住胸中的怒火了,他向边让举起了杀人的屠刀。《资治通鉴》对此事做了如下记载:“前九江太守陈留边让尝讥议操,操闻而杀之,并其妻子。让素有才名,由是兖州士大夫皆恐惧。”曹操杀死边让本来意在杀鸡儆猴,给那些对他抱怀疑态度的人一个下马威,但其后的事态发展证明他这个行为明显失算,并且引发了严重的后果。
徐州屠城让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对曹操产生了心理恐惧,杀害边让更是引发了他们的巨大恐慌,于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刚直壮烈的陈宫对曹操彻底失去了信心,转而和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及张邈的弟弟张超劝说握有实权的张邈放弃心狠手辣的曹操,选择能征善战的吕布,据《资治通鉴》记载:宫说邈曰:“今天下分崩,雄杰并起,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受制于人,不亦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此亦纵横之一时也。”于是,张邈听从了陈宫等人的建议,“以其众潜迎布为兖州牧”。
此后,陈宫就开始死心塌地地辅助吕布攻打曹操,可惜的是,能征善战但没有心机的吕布最终被心狠手辣且老奸巨猾的曹操打败了,不幸被俘的陈宫万念俱灰,决意赴死,为后人留下了一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悲壮挽歌。
由此可见,充满戏剧性的《捉放曹》乃是艺术的虚构,陈宫和曹操反目为仇的原因不是吕伯奢一家的惨死,而是更为残酷的徐州屠城和之后引发的边让之死。
绝世儒将周瑜
尽管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老先生将周瑜描写成一个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人,我还是非常喜欢这个人物形象。
说到历史上真正的周瑜,则更是让人钦佩,惹人羡慕,令人崇拜。
周瑜,字公瑾,安徽舒城人。瑜,瑾,皆美玉也,而周郎人如其名,面如冠玉,玉树临风,罗贯中用八个字来写其美:资质风流,仪容秀丽,着字虽不多,一个外表内涵俱佳的男儿形象已跃然纸上,同时也定格在读者心中。
苏轼也是极为欣赏周瑜的,他在其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尽情为之讴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我们一直认为戴纶巾摇羽扇是诸葛亮的典型形象,殊不知,纶巾羽扇的主人不是一代名相孔明,而是一代儒将周瑜。
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东风都是后人的借花献佛,穿凿附会,而周瑜赤壁鏖兵、火烧战船的功业却是真真切切,纤毫不爽地记在史册上的。晚唐大诗人杜牧游览赤壁时曾赋诗云:“铁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周瑜不仅功业彪炳千秋,横绝青史,而且为人真诚,胸怀宽广,绝不是《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那个样子。东吴副都督,老将程普自恃德高望重,战功卓著,看不起小字辈,几次羞辱周瑜,周瑜都以国事为重,不与之计较,最终程普被周瑜的高尚品格折服了,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与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二人共同谱写了三国时期的一段将相和的历史佳话。
周瑜不仅文武双全,品行高洁,而且在音乐上还极有天赋,当时江南就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佳话,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风流儒雅,才华横溢的周郎会令多少少女钟情,会牵动着多少美眉的芳心,而幸运地成为周夫人的小乔又是多么的让她们羡慕乃至于嫉妒。唐代诗人李端曾写下一首精致细腻、情思别具的小诗歌咏此事: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遥想周瑜一生,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如此完美之奇男子,世之罕见!可惜天不假年,让他英年早逝,遗恨征途,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甄宓:误入凡尘的洛神
众所周知,《洛神赋图》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生动传神地塑造了“翩若惊鸿”、“明眸善睐”的洛神形象。《洛神赋图》根据三国时期第一诗人曹植的美文《洛神赋》画成,而《洛神赋》原名《感甄赋》,是以曹植倾慕的女子——他的嫂子、魏文帝皇后甄宓作为女主人公的。
甄宓既然被曹植想象成洛神的化身,自然是一个风华绝代的美女,当时就有“河北有甄宓,江南有二乔”的说法。遗憾的是,她虽贵为皇后,却依旧没有逃脱“红颜薄命”的悲惨命运。
甄宓出生在东汉末年的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父亲甄逸做过上蔡令。甄宓在家中排行最小,上面有三个哥哥和四个姐姐,她天生丽质,因此从小就深受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喜爱,但不幸的是,三岁时父亲就离她而去了。九岁时,甄宓迷上了读书写字,在当时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这是不同寻常的事情,连她的哥哥都取笑她将来要当“女博士”,很快,甄宓“貌艳丽,懂诗文”的名声就传开了。
后来,占据河北一带的大军阀袁绍听说甄宓才貌双全,遂为次子袁熙向甄家求婚,甄家应该是愿意的,话又说回来,即使不愿也不敢违命啊,于是,甄宓就成了袁绍的二儿媳。婚后袁熙北上镇守幽州,留甄宓在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县)侍奉父母。
公元200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在官渡(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大败当时实力最强的袁绍,此后,袁氏集团的败亡便一发而不可收。
公元204年,曹操举兵攻下邺都。曹操的长子曹丕听说袁绍的二儿媳长得非常美丽,就率军来到袁府,只见堂上坐着一位年纪较大的妇人,旁边有一青年女子惶恐不安地伏在妇人的膝上,年长的是袁绍的遗孀刘氏,年轻的就是甄宓。曹丕告诉她们曹丞相有命让保护袁府女眷,请大家不必担心惊惶。袁夫人听了曹丕的话,稍为宽心,扶起甄宓与曹丕相见,曹丕一看果然艳丽绝伦,爱慕不已。曹操知道后,便把甄宓许给曹丕为妻。
婚后,甄宓关心丈夫,孝顺公婆,而且生下了儿子曹睿和女儿东乡公主,曹操和夫人卞氏更喜欢她了,而曹睿作为曹丕的长子也被立为世子,成了曹丕将来的接班人。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迫使汉献帝将帝位禅让给他,即位称帝,建立了三国中的魏国,历史上称为魏文帝,曹睿则由世子成为了太子。本来甄宓可以顺理成章地母以子贵,荣升为魏国皇后了,却没想到等来的竟是一场杀身之祸。
当时,曹丕已经移情别恋迷上了郭妃,郭妃名照,字女王(因为她父亲觉得她有“女中王”的气度,因此为她取字为“女王”)。郭女王不但年轻漂亮,而且精明,理智,冷静,为曹丕夺取魏王世子之位多有助力,所以比甄宓更受曹丕宠爱。
和甄宓相比,郭女王有一个最大的劣势,就是她没有生下儿子,于是,她利用曹睿是不足月生下来的早产儿这个事实诬蔑甄宓是怀孕两个月后才嫁给曹丕的,因此曹睿是否为曹家的骨肉引起了曹丕的怀疑。曹丕以此事询问甄宓,甄宓本来就对曹丕宠爱新欢郭女王和李贵人、阴贵人等已经十分不满,又听说此事是郭女王从中挑拨,不禁怒火中烧,不顾一切地斥责曹丕对自己亲生骨肉无端猜疑,有损曹门家风。甄宓的态度和指责让身为皇帝的曹丕难以承受,几乎发狂,结果残酷地赐曾经的最爱甄宓自尽,把新欢郭女王立为皇后。
当年甄宓失宠后,写下了《塘上行》一诗,表达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相思成灾、一往无悔的深情泣诉: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