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不慈悲的人

小说: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作者:张九文字数:5154更新时间 : 2024-10-04 02:23:14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那条鱼还在竹篓中不断扑腾着,玄奘目光从鱼篓离开,抬眼看去,那里是渭河对岸。

    “这里的景色如何?”

    闻言,玄奘回道:“贫僧离开长安时,这里不是这样的。”

    李承乾重新放下鱼竿,揣着手坐在椅子上,又道:“你知道为了建设关中,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吗?付出了多少时间,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玄奘双手合掌念了一声佛号。

    李承乾抬眼看向对面的河滩,又道:“以前那里是一片荒地,现在已恢复了绿色。”

    “朕又听闻如今长安的僧人想要追随你。”

    玄奘道:“他们是为了编写经书,对佛门来说这是莫大的功绩。”

    “玄奘,你相信天意吗?”

    玄奘低下头道:“陛下以为天意是什么样的。”

    “比如说天要亡你,你不得不死?”

    “就如陛下钓鱼,若一日都没有收获,又何必去怀疑这条河中是否还有鱼。”

    与他说话是一件很头疼的事,头疼的是一句句都充满了玄机?

    李承乾依旧揣着手,看着平静的河面,道:“玄奘啊,你错了。”

    “敢问陛下,是错在了何处?”

    李承乾又道:“这世间的苦难太多了,可史书上的教训一次次告诉人们,哪怕大禹还在人世间,他应该也会说,人不应该信命。”

    “你能够意志坚定地一路前往天竺,并且能够拒绝天竺王与松赞干布的荣华富贵,足以见得在你心里一直有抗争,其实你也不信命。”

    玄奘又念了一声佛号。

    “朕是一个活在人间的人,现在这个活在人世间的皇帝,想与你说几点要求。”

    玄奘道:“陛下请讲。”

    李承乾道:“当年朕还是太子,那时候的波颇请求朕,让朕只当你是一个普通的僧人,那么现在朕就不让你还俗了,以你现在的完成的壮举,让你还俗的确是浪费。”

    “你说朕眼中只有利益也罢,朕不让你还俗,是因当年与波颇的约定,虽说朕也不知你是否将波颇当作老师,但朕向来信守诺言,说到做到。”

    “其次,自魏以后的两朝以来,僧人的扩张一度产生了大量的隐户,甚至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兼并土地,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理念相悖。”

    “在家国社稷面前,对朕来说无非就是少死一些人,或是多死一些人的区别,你也别将朕想得太过圣明,有些人若必须死,他就一定会死……”

    渭水河边的谈话进行了很久,陛下与玄奘在河边说了很多话。

    直到当今陛下在黄昏下离开了这里。

    玄奘还一直坐在河边枯坐着钓鱼,但这一天了,还没有鱼去咬玄奘的鱼钩。

    直到深夜,这个和尚还坐在这里。

    马蹄声从远处传来,骑在马背上的上官庭芝看着还静坐在河边的和尚,将一张饼递去,“别饿死了。”

    玄奘点头接过对方递来的饼。

    上官庭芝颔首道:“钓鱼要不舍昼夜,陛下就是这样的。”

    夜风吹着玄奘的僧袍,他出神地看着天上的那一轮明月。

    “你与陛下都说了什么?”

    “若将陛下的话语告知你,上官少卿是否要将贫僧捉拿入狱。”

    “哈哈哈!”上官庭芝笑着道:“你这僧人倒是灵醒,同样的手段,在你身上没用。”

    玄奘手中拿着饼,道:“还是谢过上官少卿的饼。”

    上官庭芝问道:“那之后呢,你要去做什么?”

    玄奘低声道:“去人世间看看。”

    “这是你与陛下的约定吗?”

    玄奘面朝东方,迈步走入了夜色中。

    还坐在马背上的上官庭芝唤道:“你不编写经书了?你还回来吗?”

    喊话声在夜色中回荡,穿着白色僧衣的玄奘也没有回话,只是看着他越走越远。

    上官庭芝来到河岸边,他见到了鱼骨头,鱼竿还放在河边,鱼线也一直落在河中。

    注目看着地上的鱼骨头良久,上官庭芝蹙眉道:“莫非玄奘爱吃鱼?”

    随后,他拿出卷宗,十分武断地在卷宗上写下了一行字,玄奘爱吃鱼。

    翌日,早朝之后,李承乾就来看望爷爷。

    李渊近来醒来得晚,直到天光大亮,临近午时也就是早朝就要结束的时候,才会睡醒。

    李承乾坐在太液池边,吃着西域送来的瓜果。

    李渊拿着小木锤,锤着后背走出来,道:“你怎么将玄奘赶走了?”

    “孙儿没有将他赶走,是他自己想要去看看天下各地的。”

    “你还将他的经书全部收缴了?”

    “孙儿只是帮他保管。”

    “你还遣散了胜光寺的所有和尚?”

    “那是他自己要求的。”

    李渊叹道:“郭骆驼也好,孙思邈也罢,本还以为玄奘也是如他们那样的人,怎么就被你……”

    李承乾递给爷爷一块甜瓜,道:“今年的瓜极为爽口。”

    李渊将一块瓜放入口中嚼着。

    “孙儿是要造福苍生的皇帝,他是个要普度众生的僧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孙儿与他立下了三年之约,三年后若是世人不再需要他的信念了,他就从此归隐。”

    李渊摇头道:“治理社稷是你的事。”

    “自然是孙儿的事。”

    李渊低声道:“你父皇若还在皇位上,必定会善待玄奘的。”

    “爷爷所言不错。”

    “你不一样。”

    “爷爷是说孙儿是一个吃干抹净的人?”

    “你这孩子就是太不慈悲了。”

    李承乾自在地吃着瓜果,看着太液池的景色笑着不言语。

    李渊不自在道:“怎么自你登基之后,朕觉得你越来越清闲了?”

    “其实做一个好皇帝并不难,用对人做对选择就够了。”

    李渊坐在一旁,也觉得此刻岁月静好,又不自觉地抖腿。

    正巧路过的临川神色不悦道:“爷爷,都这般年纪,不要再抖腿了。”

    李渊正抖着的腿忽然停下。

    或许多年后,李承乾希望玄奘能够穿着一身僧袍立于天地间,手执三尺长剑,大喊一句佛拯救不了世人。

    拯救世人需要信念,可救世主从来不是慈悲的呀。

    哪怕是放在人类史观上来看,也是如此。

    长安城的西面,正有一群劳动力正在赶往泾阳,领着这群壮劳力的正是现在的殿中侍御史杜正伦。

    杜正伦怎么都没有想到,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当年的太子登基了,却让自己来泾阳,监督修建印书作坊。

    骑在马背上的杜正伦挠了挠头,想不明白,真的是想不明白。

    督造一事本就是工部的职责,这与自己有什么关系,难道说现在的阎立本要告老了,想要让我一个御史任职工部尚书?

    其实做一个工部尚书也没什么不好的,杜正伦觉得以自己的功劳,做一个工部尚书也不是不可以。

    有个京兆杜氏子弟策马而来,他赶到杜正伦身边道:“叔叔,朝中又有任命了。”

    人到中年已年过四十的杜正伦,身体跟随着马匹的走动而摇晃,他正色道:“什么任命?”

    “阎大匠真的告老了。”

    杜正伦问道:“那现在的工部尚书由谁任职?”

    “是徐孝德暂代。”

    “他?他懂工匠之事?”

    “朝中说了,工部尚书不一定需要懂工匠之事,只需一时能够调度人手即可,毕竟是朝中官职,总需要由官吏来安排。”

    不知不觉已走到了泾阳,杜正伦这才从恍惚中回神。

    这里有一座十分庞大的作坊,这作坊原本是杜荷的。

    可现在这里是已收归朝中所有,杜荷用一种极其低廉的价格,将作坊卖给了朝中。

    你情我愿的事也没什么好计较的,现在的杜荷整日修房子为乐。

    好在京兆杜氏没有将杜荷逐出家门,本来杜荷就是伯父的孩子,杜正伦本就看不惯杜构的为人。

    杜荷翻身下马,听着这里的县令讲述着此地的情况。

    朝中要在这里建设一座占地近千亩的大工坊,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若皇帝要享乐,也该修个宫殿的。

    杜正伦见到了应国公武士彟,如今老迈的应国公已不再理泾阳作坊的事务了,而是整日养龟为乐。

    这也是一位长寿的老人,杜正伦对他毕恭毕敬。

    乾庆元年六月,胜光寺的门匾被拆了,并且将寺内的钟也拆了下来,当所有的僧人离开之后,苏亶领着数百个崇文馆的学子走入了这处寺庙,并且将崇文馆的门匾挂上。

    至于那些离开僧人,他们或许只有还俗一条路了,就算是去别的寺庙,但也不见得有人会收留他们。

    谁也不知道当今陛下与玄奘都说了什么。

    玄奘离开西域时就抛弃了西域的一切,现在玄奘离开了关中,他又抛弃了关中的僧人们。

    众多僧人还很困惑,他们不解。

    玄奘为何会这么做?

    苏亶如今任职崇文馆的主事,他对一位老僧道:“我们已封存了这里的钱财,往后还请老人家还俗吧。”

    老僧没有多言,他坚信玄奘的选择一定有他的道理,带着其余的僧人离开了。

    其实胜光寺是很富有的,他们的库房中有不少钱财,甚至还有如今鲜有人会使用的隋钱。

    之后会有京兆府的人给这些僧人安排工作与住处。

    余下的事与崇文馆无关了。

    苏亶看一箱箱装满了书卷的箱子抬进来,他正翻看着书卷。

    有一个学子快步走来,禀报道:“苏主事,外面有几个人想要问能否给他们印书。”

    苏亶继续看着书,道:“他们要印什么书?”

    “他们想要印谷那律老先生的那卷书。”

    “印书需要考虑关中的纸张份额,告诉他们一切听从朝中安排。”

    “喏。”

    “苏主事,寺内的经书要如何处置?”

    苏亶吩咐道:“封存起来。”

    “喏。”

    现在崇文馆的学子越来越多了,尤其是今年科举之后,又派出去支教夫子两千余人,现在各县各自拥有支教夫子至少十余人,建设书舍有数百间。

    还要将这些书舍规整统筹,还要安排各县的支教夫子教书,甚至还要分出课程。

    自史书有记载以来,还未有过如此盛况。

    盛况归盛况,苏亶还很忧心,要做的事太多了,他低声道:“老夫现在知道陛下为何要将崇文馆的主事交给臣了。”

    一旁的学子问道:“为何?”

    苏亶低声道:“老夫需要更多的人手,去告知关中各地的士族,让他们多安排一些子弟去支教。”

    学子又问,道:“其实还有些士族子弟是不愿意去支教的。”

    “那就将他们带来崇文馆,老夫亲自训斥他们,老夫倒要看看,关中那几家士族,谁敢忤逆老夫的意思。”

    此时此刻,苏亶终于拿出了关中士族之首的气魄。

    这是当今陛下给予苏亶的权势,当关中各地士族想要将苏亶推举为士族之首,他们可曾想过,这位苏亶是当今太子的丈人,他与太子是一条船上的。

    而当今太子是什么样的人,人们想到了当年,那洛阳城前的血,洗都洗不干净。

    杨,杜两方士族最先响应,之后就是关中各地士族纷纷派出了人手前去崇文馆。

    任何参加支教的夫子都要经过崇文馆的评选,苏亶以关中士族之首的身份,任职崇文馆主事很快就解决了崇文馆人手不足的问题。

    并且苏亶还制定了崇文馆的种种规章,让一个当初与京兆府几乎一体的崇文馆,有了相对独立的规制。

    而解决这些事,苏亶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当今陛下要求的效率,贯彻到了极致。

    李承乾看着崇文馆送来的奏章,仔细翻看着。

    夜里的皇宫中,静谧地只能听到风声,李承乾坐在新殿内,开始书写着,将关中已成规模的书舍合并,并且分级,以及与各县官吏协调共同管理,并且制定教书的基本内容。

    以学龄七岁的孩子开始分级,制定孩子从七岁到十五岁的教书内容,并且命各县对十五岁以上的孩子进行以将来劳作方面的专业引导。

    各地增设校令,增设书籍转运地。

    ……

    李承乾洋洋洒洒写了很多,这都是对将来的崇文馆,改制的方方面面。

    写完之后,李承乾让人连夜送去,这些策论可能说不上太好,也可能放在很多地方也有不适用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明末奇幻演义皇爷他老房子着火了重生古代灾荒年:从窝在深山打猎开始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我是限制文的女配替嫁高门后死遁了大乾世子爷撩乱逐春生相敬如冰扶鸾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