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初入广东省时,倘若仅听周围的人交谈,犹如去到国外的错觉,这边人交流的语言为粤语,虽然讲的都是中文,作为外省的人,偶尔能听懂一两个字,但基本上不知所谓。刚与广东省同学接触时,局外人的身份特别突出,因为无法与之用粤语交流,偶然用普通话插话时,同学们才会切换粤语式普通话,处于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想融入这样的环境,学习听懂粤语还是有必要的。初入粤语环境的新奇感,加上很多女生讲粤语都比较轻声细语的,让人备受舒适,于是刚入广东读大学的半年努力学习讲粤语,甚至让同学指导学习和矫正发音,这其中不乏一些调侃的同学,故意教一些不良语句。有几个学习粤语的片段,尤为记忆犹新,一是隔壁班同学教粤语版的“你竟然撬我墙角”;二是在QQ朋友圈转发女同学写的粤语版日志,觉得很新奇且里面相当多的粤语用字不认识,同学知道后指示我下架它,因为此日志是她本人的心情日志,我转发成自己的QQ日志不合适;三是请舍友采用粤语朗诵下李煜的词《虞美人》,这是高中时代学习的李煜绝命词,舍友至朗诵了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确比普通话朗诵好听。
自舍友粤语朗诵李煜的词后,甚感粤语比国语好听,或许是近二十年来听的都是国语,粤语的新奇感催生了我的学习动力,于是经常观看粤语残片和香港粤语版电视节目,发现了以前看过的影视节目,其实很多都来自香港。听到舍友首次用粤语朗诵诗词,甚感其韵律方面胜过国语发音,于是后来在教导孩子背诵李煜的这首《虞美人》时,是让他听粤语发音背诵的,也是期望他能够掌握粤语,尽管当前的粤语空间越来越狭窄,但是身处岭南,掌握粤语还是可用之处的,权且当作一种语言来掌握。在可预见的年代里,粤语的空间还将继续存在,在珠三角区域,尤其是外地人相对偏少的珠三角外围城市、乡镇,依然还是有很多百姓以粤语来交流,将粤语当做半外语的观念去学习,未必不是提升语言素养的良好策略。在未来的全球化社会,个人的语言能力的重要性将会更加突出,会国语加一门外语是标配,粤语则是添砖加瓦的选项,其次采用粤语朗诵诗词,在韵味方面的确比国语略胜一筹。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相传这首词作于他生日七月初七的七夕之夜,身为阶下囚的李煜在寓所命歌伎作乐,生日这天原是值得开心的日子,然而想到故国不堪回首和雕栏玉砌朱颜改,愁绪涌上心头,于是唱出新作《虞美人》词。此词一经唱出,听到此词的宋太宗皇帝为之震怒,据野史记载宋太宗忽悠其弟秦王赵廷美携带御赐的牵机药鸩杀了李煜。据史料记载,宋军围困金陵城时,便传言李煜做好了城破身灭的打算,然而李煜却选择了苟活于世,乃至被宋军主将曹彬(八仙之一的曹国舅的祖父)描述为贪生怕死,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好死不如赖活,虽说是贬义,但是它尊重生命。
然而不幸的是,李煜还是逃不开提前身死的命运,每当提及他的这首《虞美人》时,都会说是李煜的绝命词,因为这首词导致他被赐死,这个说法是值得怀疑的,另更说法是宋太宗觊觎李煜是爱妃小周后的美色,毒杀李煜以断掉小周后的念想,这就更不可信了。首先宋太宗上位后,将李煜的违命侯封号改为陇西公,从优待方面应是提升的,仅因创作怀念故国的词而毒杀他,似乎情理说不通,更为确切的原因应该是朝廷政治上的考量,野史记载由北宋亲王亲自出面御赐毒酒,可间接说明李煜创作《虞美人》一词不是导致他被赐死的根本原因,只能算是一个契机,李煜死后被北宋赠为太师追封吴王,足见真正原因极有可能是借杀李煜形成威慑力,以震慑原属南唐的士族阶层。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整首词都是汉语中的常用字,或许只有雕与砌两个字使用频率较低,也即用语浅显,不曾有难理解的地方,简洁易懂的词语却诠释了作者内心最为深沉的愁绪情感。词的大意是春天的花,秋天的月,什么时候结束,过往的事情太多,昨夜春风吹过小楼,时光荏苒,不堪回想,月光照耀下的故国变成什么样子了,故国宫殿里雕刻的栏杆和玉砌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它的主人更换了,请问你心中有多少愁绪呢,正如一江的春水源源不断的向东流。当年学习这首词时,少不更事的学生时代,自是无法理解李煜的向东流的愁绪,只是非常清楚的记得,最后两句经典“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想必很多高中以上学历的朋友,一定对李煜的这两句经典非常深刻。以水喻愁的词句很多,能盖过李煜这两句的绝无仅有,能向它靠近的倒是有,如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经典作品《江陵愁望寄子安》中的后两句“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另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也描写的很精妙。
李煜出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南唐是其祖父由唐末的藩镇节度使摇身一变而成立的地方政权,南唐初期也相继吞并不少割据势力,然后到了南唐中主李璟时,由于军事上的失败,南唐开始由攻势转为守势,国运亦逐渐衰弱。李煜登基为帝后,受迫于北宋政权的军事压力,自降身份从南唐皇帝改为江南国主,奉北宋为宗主国,并遣送其弟李从善入北宋朝贡,殊不知朝贡的弟弟被扣留不得返,为此李煜创作了期盼北宋能放回其弟的作品。亡国时的李煜贪生怕死,应当是确切的,但是说他是庸碌之辈,则言过其实,北宋围攻南唐都城长达一年之久,足以反应李煜并非坐以待毙,其次李煜也相继通过外交手段求救于位于北宋北边的契丹政权,充分表明李煜是积极抵抗北宋军事进攻的。李煜在位期间,南唐诞生了一幅名为《韩熙载夜宴图》经典国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很多艺术史书籍都有谈及的名画,据说是李煜对父亲遗留下来的老臣缺乏信任,派画师监视韩熙载后而绘制的作品,这也充分说明李煜并非荒废朝政而误国之人。
用时运不济形容李煜似乎不合适,毕竟他又顺利的登基为南唐的皇帝,命途多舛形容他似乎言过其实,在大形势下,亡国的并不是他开的先例,而且南唐在李煜的苦苦支撑下,维持了十多年的统治,总之他并非庸碌之辈,只是在大势面前无力扭转乾坤而已。说李煜不适合做皇帝抑或无治国才能,属单纯的臆测,试想一下,一个精通音律擅长琴棋书画的人,在成熟的百官系统里,充当一个贵族领袖还不是很简单易行的事情,毕竟很多小孩子都可以当皇帝,岂有已经成年且富有才华的李煜不可胜任皇帝的道理。从历史学角度看,李煜治国才能确有其失败的一面,但并不能单纯的归结于他个人的昏庸无能,作为南唐贵族阶层的首领,国家破碎是整个贵族阶层的责任,而非李煜一个人的责任,当然他要承担首责。
从南唐皇帝自降身份为江南国主时,尚在江南作一方之主,创作的诗词多是描写优渥的宫廷生活,乃至和小周后偷情幽会的词作。金陵城破而不得已投降北宋后,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违命侯,直到被毒杀期间的三年,李煜创作的词犹如血书般呈现,可谓首首词作为精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不仅是他的绝命词,也可以说是他的封神之作,尤其是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词句,人们都可以理解到,但是都无法感同身受,再者说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话语,也绝非一般亡国之君能道出。犹记得香港电影《鹿鼎记》有句经典台词,陈百祥饰演的多隆展现虚伪的表情对周星驰饰演的韦小宝说,“我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这句台词感觉上有李煜绝命词的影子,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离愁别绪和敬仰之心,用长江滚滚东流水来形容,增强了其艺术效果和抒情感染力。
据说,宋太宗赵光义曾经派南唐旧臣问候李煜,已经成为阶下囚的李煜范了重大政治错误,竟然向旧臣吐露心声,表示悔不当初,未能正确用人有效防御北宋大军的进犯。已经投降北宋的南唐旧臣不敢隐瞒,宋太宗获悉李煜故国之心不死,使得宋太宗大为恼火,这也是李煜最后被赐死的诱因,倘若李煜能像三国时期的刘禅一般乐不思蜀,享受歌妓陪伴左右的吃喝玩乐日子,或许有可能会软着陆安稳的度过一生,抑或将自己的愁绪写而不发,或者死后托于某人留存,李煜不至于凄惨离世,不过话又说回来,倘若不及时发表词作,或许他的精品词作会消失匿迹,无法留存至今成为广为传诵的经典,再者,或许是因为李煜成为亡国之君的缘故,使得后世无形中拔高李煜词作的境界。
亡国是悲哀,亡国之君更是悲哀的,李煜创作出绝命词《虞美人》表达出了故国之思和亡国而带来的无穷哀怨,朝代更迭时期,诸多文人会创作出黍离之悲的作品。时光移至到13世纪,宋元交替之际,有位名叫蒋捷的词人,经历了自己的祖国赵宋被灭亡的变故,见证了国破之悲,坚守民族气节的他,多有抒发黍离之悲和诠释悲欢离合的个人境遇的词作,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以《虞美人》为题的词。词牌名“虞美人”,原为唐代教坊曲,初为咏项羽的虞姬虞美人,项羽是战败于汉高祖刘邦的一代枭雄,项羽处于四面楚歌时,虞姬在项羽慷慨悲歌自刎后,香消玉殒甚是悲叹,唐人用“虞美人”为曲,宋人使用此为词牌,想必多是咏叹悲歌的,从李煜的词及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可以见得。
13世纪,是蒙古族人民的高光时刻,在中原建立了元朝政权,消灭了当时中华大地存留的西夏政权,满族人祖先创立的金国以及汉人在临安的赵宋政权,其中消灭赵宋政权耗时最长。赵宋政权灭亡之际,有部分朝廷人员选择投降,并在临安城举行了受降仪式,而有些则拥立皇室宗亲称帝继续抵抗蒙元政权,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是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据历史记载,赵宋的彻底灭亡发生在广东新会的崖门,宋元在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战,夸张的说到赵宋皇室成员八百余人集体殉难,数十万人殉国,这个说法可信度存疑,因为崖门附近地区尚有赵宋的后裔,不过宋军在崖门海战失败后,很多皇室近亲和陆秀夫为代表的臣子殉难,应是确信无疑的。
词人蒋捷,于南宋咸淳十年高中进士,然而在进入仕途的第四年,宋军没能阻挡元军的攻势而灭亡,蒋捷未向文天祥和陆秀夫那般,坚持抵抗元军,而是选择退隐不仕,坚守民族气节。在中原新立的元朝政权,为了顺利稳妥的统治中华大地,对宋朝的遗老们采取各种拉拢手段,好比史书描述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从被俘到被处死期间,多次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殊不知年轻时声色犬马的文天祥,在民族气节上面却宁死不屈。元朝灭亡赵宋过程中,便有很多士大夫抛弃气节尊严,投入元朝阵营进而镇压抗元势力,赵宋灭亡后,元朝亟需赵宋遗臣进行国家治理,于是发布诏令征辟赵宋遗臣入朝为官,很多士大夫美其名曰识时务为俊杰,应诏进入元朝政权的官场,其中便包括属大书法家赵孟頫,而赵孟頫系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面对元朝的应诏,当时很多士大夫纷纷投向元朝的怀抱,而词人蒋捷皆不为所动,即使是经人举荐也坚持不仕,乃至逐渐年老时在武进县的竹山隐居,因此也被称为竹山先生。竹子在中国文化里面视为文人气节的象征,其隐士的风范源自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是文人们追求一种超越世俗、自由独立的人格理想,正是因为这种气节的坚守,使他为当时的文人墨客所尊重。
蒋捷这位处于宋末元初的词人,作为汉族人,心系由汉人建立的赵宋政权尚好理解,心系外族政权的则可能会让民众因爆发狭隘的民族情感,好比灭亡宋朝的元军主帅张弘范,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等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评价颇为不善。历史的年轮超前滚滚来,现在的中国已经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通常也较少区分汉族和蒙古族及满族,但是评价张弘范和吴三桂等人时,民众只知道单纯的事物,一般是狭隘的民族情绪,现代来评价的话,顶多说他们各为其主为自己谋事业发展而已。有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清末民初时期,身为汉人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和辜鸿铭等人,尤其出生于国外自小喝洋墨水的辜鸿铭,在清朝灭亡之际依然心系它并尊崇它,至于为何不得而知,用民族气节评价他们肯定不对,但是说他们深受清朝国恩又言过其实,总而言之,历史上有很多难以理解的,也不太可能置于当时的环境中,唯有尊重。
《虞美人·听雨》是词人蒋捷的代表作,从作品内容来看,应该是创作于他的晚年时期,也即宋朝灭亡多年以后,是对他人生起伏漂泊的总结。上面已经提到他处于宋元政权交替时期,而蒋捷作为宋朝货真价实的进士,跻身宋朝为官的士大夫,但是命运总是捉弄人,原本一路顺风的仕途之路,因宋朝的沦亡而戛然而止,任谁都难以接受这样的局面。曾有故友对蒋捷表示不理解,宋朝已经灭亡二十多年,何必坚守已经逝去的赵宋朝廷,而不顾重新出仕的大好前途,或许是蒋捷内心深处充盈着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节气,始终不为新朝的橄榄枝所动,以至于处于“漂泊”的生活状态。历经沧桑变迁,直至晚年依然创作出悲歌,抒发故国之思和黍离之悲,因此有人评价蒋捷这首《虞美人·听雨》为宋词的最后绝唱,虽是过誉之辞,但的确也是非常经典的宋词,非常值得细细啃读,尤其对于在外飘零半生的人来说,或许可以共情拨动漂泊人的内心涟漪。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描写了三个画面,少年时期的醉生梦死和一掷千金,在歌楼上轻歌曼舞,沉溺歌姬女色的奢靡生活之中,中年时期开始漂泊不定,在兵荒马乱和国破之际,在苍茫大地里四处奔波,老年时期,两鬓已经斑白,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萧索心境哀怨。作者创作此词时,应该是形单影只时,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雨声,于是百感交集,万念潮生,身世的悲哀和故国之思涌上心头,追抚一生沧桑的经历,才会说出悲欢离合总是情,蕴有无限感伤和不尽的悲慨,最后道出作者欲说还休的感觉,似乎心如止水,波澜不起,彻夜听雨,任点滴声滴到天明。作者感怀已经逝去的岁月,追忆少年和中年,感叹当前的境况,对比现在的老年,三个时期不同的心境和生活状态,以听雨为线索贯穿起来,勾勒出作者一生的悲欢离合,从少年风流到中年飘零再到晚年孤冷,折射出作者由兴盛到衰弱再慢慢转向消亡的嬗变轨迹,同时也映射了国家经此大变,这也正是这首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这首词的魅力之处在于很多人会历经少年、中年和老年三个阶段,历经此三个阶段之人,想必会对这首词共情良久,年至中年时,初读到此词时甚是醍醐灌顶一般,对描写的三个人生阶段颇有感触,于是仿照作词,回想少年时的轻松快意生活,认真思考中年时的漂泊人生,想象下老年的凄凉哀苦。“少年听雨歌楼上”,联想起辛弃疾词作中的“爱上层楼”,或许宋代的文人骚客们年少时,喜欢登楼听雨看风景,其实应该更是喜欢秦楼楚馆,好比现代很多年轻男性喜欢会所潇洒一般。词中“壮年听雨客舟中”的现实感很是贴近自己,尚处于漂泊不定的生活中,同众多漂泊在岭南的人一样,不惑之年还将无法在万家灯火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而今听雨僧庐下”的感受,犹如广大的广漂深漂朋友,居住在环境相对恶劣的城中村,难有充足的阳光,倘若是听雨时分,幽暗的环境徒增抑郁的心情,任凭想象,历经社会现实后,想当然的认为老年的状态难以配有善局,念及此不甚悲观起来,辛酸之感和自怜心境油然而生。最后也是欲说还休的感觉,历经沧桑后,说什么都会显得很苍白无力,身为士大夫的辛弃疾可以说却道天凉好个秋,蒋捷说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而在城中村的漂泊之人,恐怕也只有欲说还休。
蒋捷词中“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化用北宋词人万俟咏的《长相思·雨》的“空阶滴到明”,“空阶滴到明”与“点滴到天明”,很难判断他们的优劣,切合作品整体来看,个人感觉蒋捷的作品略胜一筹,《虞美人·听雨》应比《长相思·雨》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正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化用前人的作品并且超越,亦是学习前人佳作的初衷。对比创作《虞美人》词的李煜和蒋捷,蒋捷的黍离之悲显然比李煜轻微,尽管都处于士大夫阶层,但蒋捷可选择退隐,还成就了他的气节美名,而李煜在亡国之时是没有的选择,注定是李煜的亡国之辈来的更为浓郁强烈,对比他们的《虞美人》词亦可以见得。少年时学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其实不知所谓,中年时赏析到《虞美人·听雨》甚有感触,未经世事,难以理解他们在《虞美人》词作中表现的情感,唯有“而今识尽愁滋味”后,回读这两首词,有时会百感交集,却只说写的真好,颇有感悟甚有感怀。
李煜家国破碎沦为阶下囚的境遇,甚是怀念“皇帝”生涯,写出强烈思念故国的绝命词作《虞美人》,蒋捷面临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局面,漂泊一生后感伤于世事沧桑而作宋词绝唱《虞美人》。此两首《虞美人》词,是该词牌名下最为值得以飨读者的佳作,其作者境遇都与家国破碎息息相关,今人一般见识不到山河破碎的局面,故也感受不到解李煜一江春水的愁绪,基本上不需用船远行,故也无法经历蒋捷的“听雨客舟中”,只能通过类似的境遇去理解古人们的心绪,感受他们用文字的手法述说人生的悲欢离合,人是相通的,无关古今,不分地域,因此我们的人生境遇多少可在他们的文字中找到影子,这也是学习诗词的魅力所在。再者,近代学者王国维曾在其名作《人间词话》言道: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大,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想必是成为王国维如此盛赞李煜的缘由之一,如果说李煜代表着宋词三百年的开端,那么蒋捷则可以代表宋词的尾声。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