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对于日本陆军来说,“军刀组”是飞黄腾达的代名词,一众人等都是坐着火箭往上升的。
但石原是怪才,跟正常人不太一样,所以不在此例。
由于他很早开始就恶名远扬,所以连机关也没能进得去。军部打发他到中国内地,去经历每一个“中国通”都走过的路,也就是“旅游”兼偷画地图。
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今后的“黄金档案”——陆大往届生、顶头上司板垣征四郎。
到关东军任职前,石原已经充分享受了一下“军刀组”特殊的出国待遇,到德国去逛了一圈回来,此时正在陆大当教官。
河本选择石原来完成他在东北的“未竟事业”是很有些眼光的。
因为怪才石原莞尔不仅具有同样的疯狂凶悍,更重要的,他还是日军中极少数能把侵华战略讲得头头是道的“思想者”。
据说,在日本很少有人能真正读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就连他们的洋老师、陆军大学的德国教官对这部皇皇巨著都讳莫如深。
大概此书也的确深奥,快赶上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水平了,后者真正弄通的人同样寥寥无几。
但是石原超越了他的祖师爷,把一部《战争论》硬给啃了下来。不仅如此,他还有所发展,拿出了一个最新理论成果,即“最终战争论”。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像那个传说中的西方预言家查拉斯图拉一样,石原也给日本算了一卦。
他说今后日本和美国迟早要打一场“最终的战争”(倒还是蛮准的)。
要打的话,日本在战略上非常吃亏,主要是国土无纵深,又缺乏战略资源(后来也应验了)。
所以一定要拥有一个后方基地,这个基地就是“满蒙”(缺德结论就这样被推导了出来)。
在战后的远东军事法庭上,起诉方曾把日方的一份奏折作为证据提出犯罪指控。
这就是著名的田中奏折。全文很长,有四万多字,但被人们记住的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第二句话: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田中奏折在史学界是有争议的,日本人一直说它是伪书。
从田中当政时推行的政策来看,出自此人之手的确疑点很多。因为田中的对华外交政策有个名堂,叫做积极外交。
所谓积极外交,就是依靠奉系军阀首领来维护和扩大“满蒙权益”。虽然一样是打坏主意,但它与“征服满蒙”毕竟还是两码事。
其实田中奏折的大部分理论观点,都来自于“最终战争论”。
石原的理论一出炉,就被日本陆军当成了宝贝,并成为关东军策动“九一八”事变的指导思想。
一切都预示着,关东军这次不光是消灭两个东北的头头脑脑就算了。他们要玩儿一把大的,把“满蒙”一口吞下。
在东北,石原和板垣等人都亲自观摩了中苏之战的实况。看完之后,石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付张学良连我的家传宝刀都不需要,竹刀就足够了。
他又一次作出预言。
我敢断定,如果一旦有事,关东军不用两天时间就可以占领奉天。
不过从现在开始,我们需要准备和等待,因为行动的最终实施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
石原比河本们更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狂妄,而且冷静,不是一般的冷静,而是超常的冷静。
一个行动计划,仅仅方案的完备,石原就用了一年多时间。
在这一年多里,由他和板垣带队,组成了“参谋旅行团”,在东北境内跑了一圈。
一圈跑下来,石原已经为关东军占领“满蒙”安装了全副的GPS导航。
接下来,他需要等待的只是一个在他看来最为合适的出手机会。
这时候,被石原称为“用竹刀就能对付”的张学良在哪里呢?
他在北平。
因为参与中原大战,张少帅在东北之外又获得了对华北的控制权,拥有地盘之多,几与南京政府相当,国内没有一个地方诸侯能与之相提并论。
渐渐地,他似乎已淡忘了身后那个长满大豆和高粱的地方,那个父辈基业之所在。
其实那两年东北的事情特别多,而且大多跟日本人的挑衅有关,在朝鲜甚至爆发了骇人听闻的排华运动。
可是这些都没能引起张学良的足够重视。
为了打击反叛的石友三,他再次抽调八万东北军主力入关,这些精锐部队在平叛之后,都再未返回东北。
东北已经危机四伏,他却听不见,也看不到。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上,没有谁可以真正高枕无忧。石原终于把“竹刀”磨好了。
最初他的设想是招一批浪人,让这帮孙子穿上东北军军服,然后对日本总领事馆和关东军驻地发动袭击,以此来挑起事端。
后来又觉得不妥。因为这样一来,牵涉人数太多,加上那些跑江湖的浪人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人多嘴杂,难保不泄密。
这样就又回到了当年策划“皇姑屯事件”的老套路,改为极少数人在铁路上进行爆破,然后再嫁祸于人。
时间本来定在9月28日,因为消息不慎被政府(日本政府)所察觉,只得提前10天,改为9月18日。
关东军这边忙得上蹿下跳,不亦乐乎,东北军那边却还是一如既往地“以不变应万变”。
应该说,日本人要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不是完全无迹可寻,就在9月18日那天下午,两个日本兵剪断北大营电话线这样的细节,也被中国方面捕捉到了。
但从事后的反应来看,东北当局在防范上显然又是严重不足的。莫非他们以为身边的关东军是传说中的Hello Kitty?
对此,我也觉得十分郁闷。人家都在你家门口放火了,你却愣是说闻不着烟味,连点最起码的准备动作都没做,这话讲出来谁信?
史料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闯入了张学良在沈阳的府邸,从他的保险柜中搜出了一大堆收款单。
军官们不看犹可,一看就瞪大了眼珠。因为这些收款单的收款人都是日本人,而且还不是普通的日本人,个个都是日本政界要人。
点一点,总共有53张之多,少说也有千把万元。数字最大的一张是50万,收款人是床次竹二郎。
这床次竹二郎在日本政坛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是日本两大党之一的政友会的主要干部。后来政友会的犬养毅上台组阁,床次还做过内阁铁道相。
为什么给床次竹二郎的钱最多?
因为当时床次想竞选首相,需要选举经费,张学良就把宝押在了他的身上,希望通过提供“政治献金”的方式帮助床次顺利上台。
张学良身为东北少帅,钱自然是有的。但话又说回来,谁的钱都不嫌多。这些钱花出去,自然也都是要派用场的。
按照走关系的传统,砸出去的银子一般有三种用处:其一,拉拢对方。其二,替我说话。其三,帮我办事。
既然收据都拿了,那就是说目的肯定达到了,中国政坛的潜规则移到扶桑后同样适用。因此,我猜测,少帅并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完全没有作出任何防范动作。
53张收款单,那就意味着53个人情,53条信息渠道,53份保证书。
的确,那时候虽然相当多的日本政客嚷嚷着要动拳头,其实也不过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在国内选民面前唱唱高调,表表姿态而已。真要说马上动武,没几个人会赞成。
也许,正是基于这种日本短时期内不会动武的判断,才使张学良在事发前未做任何认真准备。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猜测。
至于东北军为什么在事变前防备如此松懈(容忍和防备应该是两码事情),真实的想法和原因就只能问他们自己了。
第20章 不可思议的战争(1)
日本的冒险家们正在行动。
石原莞尔待在旅顺,坐等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后者当时外出,对整个行动计划尚不知情。
板垣则坐镇沈阳特务机关办公楼,统一指挥攻击行动。
9月18日晚的东北:今夜,将注定无人能够入眠。
时间是深夜10点。川岛中队在柳条湖铁路段实施爆破。
要搞爆破,这里存在着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因为那段铁路属于日本自己所有。
炸自己家的铁路固然心疼,但最重要的是还不能出事故,万一铁轨坏了,列车也上了天,那边北大营却没能攻下来,这就真成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因此,事前石原专门请了爆破专家进行精确测算。
先算出一个安全长度,大概一米半长,然后又规定了炸药数量。
在“皇姑屯事件”中,河本光炸药就倒腾了120公斤,要用30个大麻袋装。
现在的黄色炸药一共用了42包。
别看数量不少,其实并不多,因为都是小包。
42包是有讲究的,少一包炸不了铁轨,多一包得翻车。
它要求达到的最终效果是:铁轨虽然炸断了,但高速行驶的列车能够安然无恙,就算暂时晃那么一晃,通过绝对没有问题。
你别说,搞到这么精确,还真得找个专家才行。
为了使效果看起来更逼真,他们把炸药埋在土里,这样一旦爆炸,就可以制造出烟尘弥漫的景象。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