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且说肃庵娶了续弦,收了儿子,兴冲冲决定开春后便举家迁回溪口,盐号与银楼的股权转让他人,手中的讼案一件件料理完毕,加上朋友欢送,应酬繁忙,这个小老头子累得腰酸背痛。好在王妈体贴入微,她一来为了腾出身子照料肃庵,二来怕三发子闹乱子,得找人看管,但那个老妈子年迈力衰不顶事,同时迁移在即,捆扎行李收拾家具需人帮忙,她急于要找几个人上家里来打打杂。可是她立定主意不找灾民,那时光也没有”荐人馆“任凭挑选,在开封只有”老婆行“,专门介绍老妈子、短工,竟没有合适的。于是她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要求常庵把他盐号里的伙计找来帮忙:”肥水不落外人田,将来谢他们儿个茶钱,还是你当老板的赏伙计,让他们也常常记得你的好处。“
肃庵眼看新夫人精明能干,把家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非常疼爱前妻所生的孩子,心中大为得意。成天忙应酬,黑夜拥着温柔体贴的新夫人,难免如此这般一番,这个小老头子到行将启程的个把月,已经累得痰中带血,喘病突发,满身瘦得象一把柴了。
且说肃庵选定黄道吉日,诸事俱备,只等出发。新夫人不让他再外出应酬,秦搂楚馆到处胡跑,端了把太师愉放在院子里要他晒晒太阳,在家休息,监督伙计们打点箱笼什物。肃庵闷得慌,找一个机会跟三发子娘儿俩说道:”到了奉化之后,你俩得学学浙江话,不论在家出外,应酬买物,就不致于受人欺生,说你们是北方垮子。“他捻捻几根老鼠须笑道:”想当年我到开封来,听你们河南人说‘俺’,心里又好笑又不懂,原来河南的‘俺’就是北方话‘我’,在我们浙江叫做‘阿拉’。河南的‘咱们’就是‘我们’,在我们浙江叫做‘唔尼’。河南的‘咋着’就是‘怎么的’,在浙江叫做‘柴啦’。可是,“肃庵叹口气道:”我到河南来没有受到多大的欺侮,小小不言的误会是有的,你们河南人厚道得多,在奉化我家里,放一个屁都得小心,你们可得小心啊!“
肃庵一番劝告,到后来果然兑现,这是后话,按下再表。且说三发子自从被人叫做”拖油瓶“以后,既恨且恼,可也没有法子。蒋家几个孩子到后来联同邻童嘲笑他,欺侮他,他只有跟他妈哭诉,他妈也只得要他忍时,除了忍耐,毫无办法!因此三发子从小就有一种深厚的自卑感,”一朝得势“,这种自卑感便变成了无端的猜忌与仇恨。因此他虽姓了蒋,自已起个名却叫做”宗郑“——”中正“,他牢记着蒋家对他的鄙视哩!但母子俩跟肃庵去奉化之前,未尝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这次走后,就永远别想回故乡了。回不了故乡,三发子他爹和两个孩子当然也永世不再相见了。王妈再一想,河街后庄那二十几年生活,比不上在肃庵家里一天的享福,而且她已做了一个相当富有的主妇;再说她丈夫和两个大孩子,会不会尚存人间?如果见了面,一个是穷途潦倒,一个是锦衣肉食,但最糟糕的是她已经变成蒋家的续弦。……王妈不能再往下想,再想下去却埋怨她的丈夫道:”三发子,你想想,你爹好狠心,没吃没喝,抛开咱娘儿俩带着绍发去逃荒,二发子呢?也是个孬种,丢开咱俩去吃粮!“
”鹅吃砻糠鸭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三发子饱受邻童讥笑,恨不得早点离开河南:”咱走咱的,他们走他们的,娘别多想啦,走得越快越好!“三发子从心底里厌恶他的父亲,因为绍发和二发子肯帮着他父亲下地扎活,他却在母亲溺爱下渴望着进学堂弄个功名,因此他父亲当着妻子虽然不便发作,背着妻子可对三发子没有好面孔:”你投错了胎啦!高楼大院你不去,偏要到咱穷人家来……“绍发和二发子对他也不好,三发子对他的老家毫无好感;改姓蒋后又给开封的孩子们讥笑,因此听说要搬个新地方,管他浙江也罢,云南也罢,天南地北,只要没有人知道他的底细,他都干。
开春之后,蒋家终子回到奉化溪口。王妈给他生下一个女儿,取名瑞莲。为了实践诺言,肃庵把三发子送进家塾,让他跟一个叫做任介眉的老夫子读书,可是三发子实在太野,把那位老夫子气得没办法,一再表示不堪造就,没几个月三发子只得转到了族人蒋谨藩开设的私塾去。三发子他妈只要她儿子有书读,也顾不得他读得地道不地道,因为她正处于一个新的、非常难以应付的环境里,她要力谋对策。何况一年后又生了个女儿,取名瑞菊,她实在忙不过来了。
原来肃庵的父亲蒋玉表以盐商起家,在溪口也算得是大户人家。可是蒋家人丁稀少,对内对外乏人照料,肃庵这个独养儿子又去了开封:蒋玉表以八十高龄,渴望他儿子回来主持,不料知道媳妇的出身和三发子的身份以后,蒋玉表便非常反对,可是三发子他妈已成了肃庵的有力助手,蒋玉表也奈何她不得,最后年迈力衰,便在光绪二十年十月间死了。但王妈又给蒋家添了一个儿子,取名瑞青。第二年七月间,三发子九岁那年,肃庵也跟着去世,三发子他妈光顾得哭着肃庵,他只活了五十四岁;孰不知在她河南许州河街后庄故乡,她的结发丈夫、三发子他爹,也在那年春天因为恋伤过度而忧郁死去了。
正是:夫君穷途潦倒死,妾在深闺那得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回 盐商世家长袖善舞 讼师行业足智多谋
却说肃庵自回乡以迄于死,短短一两年间又干开了”业余讼师“。他所以要这样做,首先当然是为了钱,其次是想利用他同官厅的关系,来保障自己一部分财产,从而增加他财产的数字,显赫乡里,使乡人和地方政府,对他人丁稀少的户口不敢欺侮。
就在这一段期间,光绪十三年中法订约开龙州、蒙自为通商口岸;十四年康有为上书论政;十五年慈禧太后还政,德宗亲政;十六年中英订哲孟雄条约;十七年初设北洋海军,十九年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论国政;二十年中山先生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是年甲午之战,清军大败;翌年订马关条约,清廷承认朝鲜自主,割让台湾澎湖,赔款两万万两。康梁上书请求变法维新,中山先生第一次革命失败,陆皓东等遇害。
在这一连串巨大的演变之中,小小的溪口也不免受到波动,肃庵能言善辩,见多识广,乡人不免把这些丧权辱国的事情向他请教。肃庵老是叹一口气,认为清廷气数已衰,但孙中山这批人秀才造反,也不可能有所成就,洋人有洋炮洋枪大洋船,中国人只得认命听任宰割。他这套理论深深地影响了三发子,致使他以后连洋人放个屁都是香的。不过肃庵凭他如簧之舌和一个假功名”候补道“,回乡之后倒也发了一点小财,乡里有纠纷,肃庵总是采用”两面战术“,把甲乙双方的费用逐步提高,彼此”竞争“,而最后的结果他却早已同官府暗中说妥,不是各打五十大板,就是输赢之间相差无几,胜诉人固无所得,败诉人也平了这口气,在《蒋介石先生传》中记载肃庵说:”仕子清,……晚(年)……挂冠去,遂终焉。“邵元冲说他”好排乡里纷争“;朱大符给他作的墓志铭说:”锦溪人喜讼,讼辄不休,先生遇有讼者,悉力弥之,使必胜……自先生之殁,乡人有讼者兴,父老往往相与叹息曰:肃庵先生在,不至是也。“蒋介石特准编印的《中国最高领袖蒋介石》一书中也说:”当乡民要打官司的时候,他们便喜欢到肃庵公那里去;肃庵公简直是一个法庭以外的法官,他的判决是被完全接受的。“
肃庵是个盐商也有可靠的证明:”重振盐业,“(《蒋介石先生的家庭》)”以货殖起家,兼居积盐鹾。(蒋介石自撰《蒋玉表行状》)“经营盐和茶的批发交易,积蓄了相当的财产。”(《伟大的蒋介石》等书)在盐商与讼师的家庭中,三发子受了多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了。
肃庵在世时凭着他同官厅的关系,接揽了不少诉讼生意。天高皇帝远,穷乡僻壤根本谈不上什么法律不法律,公道不公道,何况清朝的皇帝一塌糊涂!于是一些地主豪绅,帮会人物,便变成了老百姓的“父母官”,直接掌握了乡民的生死之权,而肃庵就变成了统治者的代表,他是“一个法庭以外的法官”。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是完全建立在利害关系上的。肃庵一死,人丁稀少的家庭里没有人替代他的“职务”,没有人承继他的位置,这种特殊的权力也就跟着肃庵带进了棺材,——因为三发子年纪太小,他只有九岁。
肃庵的新夫人早已看在眼里,可是她没有办法,她没有受过教育,只在婚后短短一个时间中由肃庵教她念了几本《孝女经》之类,派不上用处。她怨恨自己是个女流之辈,叹息三发子年纪太小,又抱怨肃庵活不到他父亲蒋玉表的年龄。要是肃庵也能到八十一岁才死,三发子已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儿子三十多岁,她就不再有所畏俱。
可是事实无情,三发子娘儿俩终得要“节哀应变”,马上与蒋锡侯分家,由他住溪口大宅报本堂东厢,娘儿俩和瑞青住西厢旧宅。肃庵在世时结交官厅,鄙视乡民,兜揽诉讼,无事生非。肃庵一死,有钱有势的人们不再同孤儿寡妇往来了,相反的一切苛捐杂税同样分派到了肃庵遗属的头上;肃庵一死,无钱无势的乡民不再畏惧他的孤儿寡妇了,但他们是善良的老百姓,虽无害于蒋家,可是同蒋家来一个“不合作主义”,用沉默来作为报复:“肃庵这家伙在世时你们神气活现,现在他死了,看你们神气个屁!”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