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但不容易看出来的是,李元吉的野心比李世民更大,用计更毒。
李世民不是一个人来的,他是陪李渊来的,而耐人寻味的是李建成也在。家里人都齐了,而李元吉竟然要当着父亲兄长的面杀掉李世民。
试想一下,杀了李世民,怎么向李渊交代,乱刀之下,李渊会不会顺便被砍翻?而杀了李世民、李渊,这个大哥李建成还留着干什么?
根据所有的线索演绎一下,可能会得出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结论,李元吉极有可能不只是要伏杀李世民,他是准备一锅端。
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但并非没有先兆,在前面的杨文干事件中,大家或许还记得那位莫名其妙的司农卿宇文颖,本来李渊劝他去将杨文干忽悠来,这位仁兄却一五一十倒豆子般将所有的真相告诉了杨文干,最后成功将杨文干送上梁山。
我们没有说的是,这位宇文颖是李元吉的亲信,同时,必须提醒一点,李元吉的亲信不一定代表着就是李建成的亲信。
又据齐王府的线人举报,李元吉曾经说过一句话:
“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
在李元吉看来,李世民是蝉,李建成是螳螂,而他才是真正在后的雀。
对于这样的局面,我只能说,陷身于政治斗争的人没一个是省油的灯。
李元吉很快展现了他的手腕,利用统率诸军的机会,李统帅将秦王府的大将尉迟敬德、程咬金及秦叔宝等人调到了自己的麾下。
以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拉拢不来的人才,现在可以光明正大地打包带走。
李元吉还特地要求要检阅秦王府的兵,好从中挑选精锐充实大军。
而这,还不是李元吉的全部计划。
在东宫齐王府费尽心机挖秦王府的墙脚时,李世民也同样在撬东宫齐王府的墙脚,跟李建成们老盯着秦王府一线人物不同的是,李世民没有去打魏征们的主意,他把目标瞄准了一些不起眼的人物。
这些人可能不是力拔山兮的将军,也不是足智多谋的参谋,但他们同样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
东宫三寺之太子率更寺的率更丞王晊被李世民策反了,此人主要掌控漏刻,说白了,就是打更中的霸主,当然,打更中的霸主依然是打更的。在倒下一根电线杆就有可能砸死一个大官的长安,实在是一个低微的官吏,其品阶只有从七品,属七品芝麻官一级。可芝麻虽小,也能影响一张大饼的风味,芝麻官虽小,也同样能决定一件大事的成败。
因为身处东宫,这位王晊探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没有犹豫,他马上将这个消息密报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虽然早知道跟自己的兄弟有火并的一天,但听到这个密报后,还是吓了一跳。
这是一个计划,细节如下:
在出征之日,李建成将拉着李世民到西郊的昆明池设宴送行,而李元吉在酒宴上埋伏大汉将李世民拖下,当场斩杀,然后写个秦王暴病而亡的报告。最后李建成进宫逼迫李渊让位,李元吉在昆明池继续坑杀尉迟敬德等秦府将领。
至此,大功告成!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狠准毒的计划。
东宫的剑已经架到了李世民的脖子上。
【决断】
李世民曾经身陷沙场,被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团团围住,但要论生平最险恶的时候,大概就在此时。
没有办法,只好将这个消息透露给自己的部属,要求大家集思广益想个办法出来。
到了现在,还有什么办法?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长孙无忌强烈要求先下手为强。
尉迟敬德因为蹲过李元吉的黑狱,火气最大,表示秦王要是再犹豫不决,自己就跑路了,以后混江湖去(窜身草泽),反正不会留在秦王府坐着等死。
尉迟敬德一吆喝,长孙无忌马上大喊同去同去,宁愿跑江湖也不当什么劳什子官。
先发制人的建议在秦王府得到了全票支持,可在最后关头,李世民犹豫了。
李世民并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多年的征战生涯让他养成了果断决绝的性格。而在这件事情上,他第一次举棋不定。
之所以无法下定决心,是因为这个事情不同于跟敌人作战,这一次,他面对的是自己的亲兄弟。而犹豫的主要原因也不是因为不忍心向兄弟下手,这里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唐初这一起争嗣事件被统称为玄武门之变,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争夺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出现这样的印象,不能怪读者,因为这正是李世民很多年后积极干预史书编纂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精心掩盖了玄武门之变的本质。
所谓的玄武门之变,不是李世民大战李建成李元吉,而是李世民挑战李渊。
说到李渊,大家可能有一个困惑,明知道自己的这个二儿子劳苦功高,而且欲望强烈,自己的大儿子还算好说话,为什么不重新分工,把太子之位让给李世民呢?
李渊大概是动过这样的心思,可每当李渊心头涌起这个念头,随之而来的,他就会联想到一些历史事件,并从而否定了自己这个念头。
中国的帝王是很重视历史的,在改朝换代之后,新皇朝一般会马上组织人员修前朝的历史,并把这项工作当做一项重点工程。如此重视的原因不是为推翻对方感到抱歉,而是要从前朝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
对李世民不幸的是,前朝就有一个血的教训。
隋文帝杨坚就曾经废掉了太子,改立二儿子杨广为太子。后面的发展证明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杨广弑父夺位,并在十多年间,就将强大的隋朝送上了绝路。
有杨坚这个负面典型在前面立着,李渊就绝不允许李世民取代李建成的位置,让隋朝的错误在唐朝重演。
搞清楚李渊的立场之后,我们便可以知道玄武门之变的本质不是兄弟相争,而是父子相争。
这正是困难的部分,对兄弟下手已经不容易,可反抗父亲更难,曾经弑父的杨广已经顶着炀的恶名。
在以孝为先的中国,挑战父亲将成为其一生的污点。而李世民,恰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于是,在突破这最后的道德底线时,李世民变得犹豫起来。他无法把自己的这个顾虑说出口,只能等待着有人能够自己领悟。
秦王府人才济济,终于有人发现了李世民的这个顾虑。
这个人是长孙无忌。
明白了比不明白更难,劝人兄弟相残已经够不容易,更何况要劝人家儿子打倒老子。但长孙无忌不愧是隋朝名将长孙晟的儿子,竟然被他想到了一套说辞。
“秦王认为舜是个什么样的人?”长孙无忌突然问道。
李世民奇怪这个问题,但依然很快给出了答案:
“是圣人。作为儿子,他很孝顺,作为君王,他很仁慈。这都是不用说的。”
长孙无忌露出了神秘的笑容,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如果那天舜下去疏通水井而没有出来,他算是孝吗?如果那天舜上粮仓没能及时下来,能称为仁吗?”
李世民如醍醐灌顶,一下打消了自己的顾虑。
长孙无忌所说的是有关舜的一个传说,话说舜的父亲瞽叟不喜欢这个儿子,有一天叫舜掘井,等舜下去后,瞽叟在井上填土。眼见就要活埋,可没多久,舜又恭敬出现在父亲面前。原来,下井之前舜留了一个心眼,提前在井壁上挖了一个逃生通道。而这位瞽叟坑儿子的决心似乎很强,又一次让舜爬上粮仓修补,等儿子上去后,他在下面开始放火,幸亏舜用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了下来。
最后,长孙无忌用孔夫子对挖井修屋事件的评论为这次成功的劝说做了总结:
“大杖避,小杖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孔老师的话还是要听的,但要革老子的命实在事关重大,最后关头,李世民竟然叫来了一个算卦的(应该不是街上现请的)请示一下老天爷的意见。
正在打卦的时候,有一个人大步迈了进来。
此人叫张公谨,魏州人,初为王世充的部下,降唐后一直没找到正式单位挂靠,最后经徐世勣跟尉迟敬德介绍才进了秦王府当幕僚。
兄弟走到这一步不容易,秦王府的未来就是他的未来,进来之后,看到二少爷还在算卦,气不打一处来,抢过算卦用的龟甲扔到地上:
“占卜是因为犹豫不决,现在的事情不是犹豫的事情,要是算出来不吉利,难道就坐以待毙?”
是的,问天问地不如问自己。
李世民的眼光终于坚定起来。他面向长孙无忌,下了一个命令:
“去把房玄龄杜如晦叫回来!”
长孙无忌出去了,然后长孙无忌回来了,出去是一个人出去的,回来了也没有搞三人行,依然是一个人回来的。没领回二位大学士不是因为那两位躲在哪个道观里找不到,事实上,长孙无忌很容易就找到了对方。
人没带回来,话倒带回来一句:
“请转告秦王,圣上有旨意不让咱们侍奉秦王,今天要是私自前来,必是死罪。对不起了,这一次,咱们就不来了。”
李世民愤怒了,在最需要有人出谋断策的时候,这两位自己最倚重的谋士竟然撂担子。气愤之下,李世民大吼:
“他们难道想背叛我吗?”
长孙无忌请你们不来,我自有人去请你们。
李世民取下腰间的佩刀,交给尉迟敬德:
“拿我的刀去,要是他们人不来,就取他们的首级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