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小说:送你一颗子弹[刘瑜]作者:刘瑜字数:3507更新时间 : 2017-07-30 11:59:42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不一定是那种“被接受”的和解,而是那种“接受不被接受 ”的和解。
说实话,写诗是人权之一,便是没有才华的人,也还是有写诗的权利。就算是没有才华的人,如果对语言的魔术抱有一种探索之心,也还是一件好事。我同意沈浩波的这种说法,一个时代无论如何堕落,不能堕落到没有诗人。就是说,一个时代无论如何狂妄,不能在美的可能性面前失去谦卑。但是,这不等于说,只要是诗,就是好诗。只要是以写诗为爱好的人,就是时代的先锋。诗坛,正如其它任何“坛”,肯定也是良莠不分,肯定也有投机分子。因为写诗这个行为本身,划分出一个精神特权阶层,让群众夹道欢迎,我觉得,这个要求比较过分,跟“出身论”、“血统论”异曲同工。至于把诗歌写得一文不值还要命令整个社会对它顶礼膜拜的人,我看,不但不能拯救一个时代的堕落,其实是在恶化它。
周末读物暂缺
他人的生活在不可能与不可能之间
作为一种政治哲学,自由主义是关于政府角色的理论,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是关于个人责任的理论:正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由的实践,使得限制政府专权变得可能。
当意识到为了看这个话剧,我已经花了 30镑票钱、35镑交通费和 15镑饭钱之后,我在心里暗暗祈祷:千万别让人失望啊,这 8D英镑本来可以用来买 30盒鸡蛋或两顿火锅或一条连衣裙的呀。 
“Burnt by thesun”没有让人失望。
看到一半时,还有点失望。Mitya义正词严地讥讽 Sergei时,我又看到了那种熟悉的“正义者谴责堕落者”的黑白分明。但是该剧下半场打了个急转弯,整个故事立体了起来。故事发生在 1936年的苏联。将军 Sergei和他的年轻妻子 Marousia,以及 Maronsia的众亲友,到湖边度假。快乐的假日被一个突然的来访者打断:Mitya,Marousla的旧情人,在消失了 12年之后突然造访。他指责 Marousia背叛爱情,卖身求荣投靠了将军,Marousia则指责他当年不辞而别。一个丑陋的事实逐渐浮现出来:当年 Mitya不辞而别是 Sergei暗下的命令,为了得到她,Sergei秘密将他派往巴黎做特务,Mitya为了“回到故乡的机会 ”而接受了任务,一走 12年。然而 Mitya真的是“不得不”做特务吗? Sergei质问他:你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你出卖朋友,做
秘密警察,双手沾满了鲜血,你才是卖身求荣的刽子手。最后一个更丑陋的事实浮现出来:Nitya此行,是以秘密警察的身份来逮捕 Sergei的——1936年,正是斯大林党内清洗的前夜。
如果说该剧有个中心思想的话,它可以用这段对话采概括:
Mitya:你比任何人都清楚我是被迫的!
Sergei:不存在所谓被迫,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只要你愿意为之付出代价!
“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就是说,不是,或不仅仅是,斯大林的邪恶,不是,或不仅仅是,克格勃的淫威,不是,或不仅仅是,古拉格群岛的恐怖,造就了大清洗的恐怖,是每个人当时作出的选择。专制能够得逞,不可能靠一个人的伎俩,是成千上万人的合作,或至少他们的沉默,为专制者铺好了台阶。
也就是说,Mitya不是无辜的,因为 12年的浸染已经使他成了制度本身;Sergei也不是无辜的,因为他曾是制度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甚至 Marousia和家人也不是无辜的,正是他们十几年的沉默让这个制度越来越坚固。当 Marousia的家人追忆“解放前”的美好对光时,Sergei问:如果你们真觉得过去的时光很美好,当初你们为什么不为之战斗呢?你曾经有机会选择。
“你曾经有机会选择”,道出自由主义的要义。作为一种政
治哲学,自由主义是关于政府角色的理论,但是另一方面,它也
是关于个人责任的理论:正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由的实践,使得限制政府专权变得可能。一个自由制度就像一条公路,没有无数清洁工修路工持之以恒的清扫修补,它将很快在风吹日晒中退化为荒野。也正是因此,一个“最小政府”的前提恰恰是“最充分的个人”。人类通过极权主义逃避自由的冲动也由此可以理解,因为自由意味着责任,因为一个自由的人注定是一个精神上的孤儿,他无依无靠,除了自己的头脑和心灵。
看这个话剧,不能不想起中国曾经的政治运动。上世纪 80年代以来,“伤痕文学”层出不穷。上至右派,下至红卫兵,几乎人人都自称牺牲品。Burnt by the Sun却告诉我们:如果你曾在“前 17年”颐指气使,那么你在“文革”中被批斗就不再无辜;如果你曾在大跃进中强迫农民交出口粮,那么你在“四清 ”中被批斗就不再无辜;如果你曾经在土改中暴力剥夺他人财产,那么像在公社化中眼睁睁地看着自家口粮被抢走时就不再无辜;如果你曾经心安理得地接受这委员那职务,那么你被打成右派时就不再无辜……如果你在这一切运动中保持沉默,那么当你被卷入政治机器中血肉横飞时,你要知道,不是别人,你,你自己,是你的掘墓人。
当然,今天去苛责历史人物也许太奢侈。在肉体毁灭和精神毁灭之间的选择,也许根本就不是自由。所谓残酷,就在于它让个体在这种“不可能”和那种“不可能”之间进行选择。也许任何时代的人可以做的,只是在“可能”变成“不可能”之前,及时地说不。
学习焦虑我订了一份杂志,叫《Economist》,已经订了两年了。但是仔细想起来,除了坐地铁的时候,我其实根本不看这份杂志。为什么要订呢?想来想去,我觉得这件事至少从形式上缓解了我的“学习焦虑”。
我承认,我有学习焦虑。
据说这世界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了,而我,对村里谁跟谁又打架了,谁家玉米种得最好,谁家失火了一无所知,能不焦虑吗我。
又据说我们生活的时代“知识爆炸”,这就注定了我的“学习焦虑”还将是不治之症。刚学习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最近的和平协议,它们又打起来了。刚知道津巴布韦是非洲经济典范,那里通货膨胀率又达到1000%了。这边刚开一个威尼斯电影节,那边又要开多伦多电影节……就这么一个小破村,每天发生的事情让人眼花缭乱,小姐我踮起脚尖往前看,也只能看到舞台角落里的一小点演出。
多少次,半夜醒来,我睁着空空的双眼,为不了解巴西的政党制度、不了解东欧的私有化模式、不了解新浪潮电影是怎么回事吓出一身冷汗。我听见群众愤慨谴责:还文科博士呢,连这个都不知道!然后我抖抖瑟瑟嗫嚅道: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
快……
那天给朋友 X打电话。他是个电脑工程师,在纽约的大公司
工作,说是要跳槽。
你们公司待遇不是很好吗?
不行啊,学不到新东西。现在还混得下去,万一有天失业,不懂市场上的新技术,就完了。
看来,有学习焦虑的,不仅仅是文科博士。
打开某著名门户网站,主页最显眼的位置都是这样的广告:“北大总裁 EMBA班! ”“国贸研究生班两年1.9万! ”……瞧,整个社会都染上了学习焦虑。各处江湖郎中纷纷兜售猛药,得病的、治病的,全都不知道害臊。
学习总归是件好事吧。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成了现代生活中的强迫症呢?人人都赶着去急诊。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多么像没有安全感的女人和魅力四射的丈夫。随时随地可能被甩掉,所以每天处心积虑往脸上涂抹,直到所有毛孔都被堵塞为止。
上次回家,就在我所住的城市广场上,看见触目惊心的一行大字“把 XX市建设成学习型城市!”估计现在“学习”这词,就跟口香糖似的,嚼在嘴里是很酷的事。
为了响应号召,我决定现在就开始翻阅那本崭新的《Economist》,从智利的教育改革看起,北爱尔兰的出口业近况也行。
对猪头肉的乡愁
以前于光中好像写过一首诗,叫“乡愁”,邮票船票什么的。我的乡愁没那么诗意,都很具体,比如中友百货的夏季打折,比如肆无忌惮地闯红灯,比如中关村附近的盗版光盘,当然,还有重要的一项,就是吃猪头肉。
以前在人大上学的时候,吃饭很困难,要排长队,而且去晚了,什么都没了。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如果说还有什么能让我振作精神、冲向食堂的话,就是橱窗后面那一盘子晶莹剔透的猪头肉。
要吃到猪头肉,并不容易。第一个障碍就是它的价钱,1块 6一两,很贵族。一般来说,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情形下才“放纵”一下自己,比如跟男朋友分手了,郁闷地去吃猪头肉;跟男朋友和好了,高兴地去吃猪头肉;跟男朋友既没有分手又没有和好,无聊得去吃猪头肉。第二个困难就是,“猪头肉”似乎并不是很高雅的食物,听起来简直象骂人,而我,还是自视为一个窈窕淑女的,在别人眼里,没准还是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诡异调查局一品麻衣神相天赋太低被群嘲?我一剑破天当妾说我不配?嫡女重生掀朝野夺凤位重生后,我送渣女全家坐大牢同时穿越:从回归主神空间开始无限:我,龙脉术!七零娇美人,撩得冷知青心肝颤长公主娇又媚,高冷摄政王心肝颤虚伪丈夫装情深?八零离婚再高嫁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