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全面升级、扩张发展”,三年内用友要从财务软件业务全面向企业管理软件业务升级,并从财务软件龙头发展为中国软件工业的旗舰。
伴随中国软件市场的大发展(据预测到2005年市场容量将达到2000亿元),不排除出现销售额超过百亿的巨型软件企业的可能。既然用友的目标是中国软件业的旗舰,那么它有没有超百亿的具体计划工作人员这时会小心地指出对外公布的三年计划的确还有些保守。实际上他们给人的印象是,用友完全有可能在未来5到8年内实现这样看似不可能的跨越。
“上市筹来的钱要全部用在软件产业上”,王文京说。筹资、制度升级、公司价值的实现,这是用友上市的三大目标。对于他来说,在资本推动力下所产生的量的扩张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制度安排(激励与约束)和公司的价值实现。“我们怎么实现公司的价值首先要靠我们员工个人的价值实现。”上市给了他一个全面改造公司结构的机遇,给了全体员工实现(或至少是发现)个人价值的可能。
王文京很感谢市场,认为资本市场支撑起全新企业群体的时机到了。这个群体虽然目前在总量上还不占优势,但是代表了明天——在体制上多为民营企业、产业上集中于高新技术领域、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优越、企业心理特征开放——这个群体的总体质量居于中国企业界的前端,中国资本市场经过初期的积累后,不认可他们认可谁不向他们开放向谁开放
◆仰融:股权转让,挑战“垄断”没商量
在中华轿车项目面世之前,华晨老总仰融只剩下一个安排没做,这就是发展战略上的准备,亦将解开华晨与一汽的心结。
1993年,国家开始的宏观调控,对沈阳金杯这样的地方汽车公司来说是一场无法熬过去的风暴。沈阳金杯步履维艰,到1994年,已是难以为继。
1995年2月,一汽集团通过收购沈阳市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所持的51%国家股,成为沈阳金杯的第一大股东,更名为一汽金杯。中国最大的地方级汽车公司,就此消失在一汽庞大的身躯中。仰融说,当时,一汽扫平东北。
重组的喜酒从一开始就是一杯苦酒。1995年,华晨汽车接管金杯仅一个月就被一汽兼并,仰融刚任董事长。当时金杯亏损严重,引进的海狮面包车项目还未发挥效益,其销售量亦不过3000辆。
按照一汽的规划,金客要“安心务轻”,单一搞轻型车,而且限定在20万元以上产品。这无疑是限死了金客的发展。而华晨则想借一汽之势,把金客搞大,不仅有轻型车还要多品种。经营理念上的分歧太大,无法融汇与沟通。分歧演变成金客“管理权”之争。金客是金杯最优质的资产,也是金杯惟一的利润来源。一汽不控股金客,兼并金杯就等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扩张与限制的争论,会议室里解决不了,就只能在市场上刀兵相见。同一集团,水火不容,市场上杀得你死我活,小解放终于不敌金客,2000年,金客销售量突破6万辆,外行人比内行把汽车经营得更好,让业内人怎么都想不通。羽翼已丰的金客,岂能久居人下,于是一汽金杯再次宣告易主。
仰融说:“一汽有要求,不跟我们签署协议。”
为了满足一汽不与华晨直接签约的要求,华晨贷款委托沈阳市汽车工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沈阳新金杯投资有限公司与一汽签约,它们再将所受让的股权质押给华晨。毫无疑问,此举得到沈阳市的强力支持。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一向姿态强劲的一汽来说,此次撤出可谓罕见的让步。华晨正是此两宗股权收购的实际出资人,总计出价9.43亿元。此次股权转让看上去只是一汽退出金杯,重归沈阳市,但在事实上,一汽金杯已经归于华晨之手。
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在华晨内部也不无疑虑。“我的财务总监建议我不要收购。我说从战略上一定要收购,一定要拥有这个公司。”仰融说,所谓战略,眼前是指发展中华轿车项目的报批须通过金杯公司,而一汽是金杯公司的大股东,“这块绊脚石一定要搬掉”。不然,除“中华”轿车之外,连2000年初与德国宝马公司的合作都无从谈起。将来,这会是华晨在国内汽车行业以新姿态崛起的必须平台。
一汽金杯恢复了原名沈阳金杯。仰融笑道:金杯客车就是华晨汽车和沈阳金杯的合资公司,中华轿车是在金杯客车产生的,“我现在两边都说了算。”
一切水到渠成,股权协议签后20天,“中华”轿车就在金杯客车厂下线。
仰融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的金融投资者,闯入国有垄断的汽车行业,并成为控股公司的大老板,本身就不可思议;他不懂汽车,是“偶然进入汽车行业”,最后却发展到有敢于同中国汽车的龙头老大叫板的实力,并造出拥有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款轿车……这难道不是神话变奇迹吗
◆荣智健:借壳上市,创造并购经典
在香港新兴的企业巨子们的灿烂星群中,荣智健被誉为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天狼星”,他的另一个名称是:“兼并突击手”。这一切,都是因为他领导的中信战车在资本市场上所取得的赫赫战功。
10多年来,荣智健先后收购了国泰航空公司的12.5%股权,嘉华银行的10%股权,东区海隧的24.5%股权,澳门电讯的20%股权,亚洲卫视的33.3%股权。在这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后,中信泰富的净资产由1986年的3.5亿港元,变成1995年的266.41亿港元,年均增幅高达930%,成为香港的红筹股龙头之一,并被列为恒生指数成分股。90年代以来,中信泰富在香港资本市场非常活跃,特别是1997年之前,因其兼备红筹与蓝筹身份,被香港股民戏称为“紫筹股”。
(1)收购国泰航空,兼并第一枪荣智健在香港的合作伙伴,多是港资和英资,而极少中资。而在他的经营活动中,最典型、非议最大的是与英资国泰公司的合作。
国泰是一家在香港经营了数十年的航空公司。中英联合声明发表以后,有着“红色资本家”之称的曹光彪,联合香港的中资和华资,创办了“港龙航空公司”,欲取代国泰航空的地位。为此,港龙与国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港龙的劣势是资本少、乘客稀少、没有信誉实绩;优势是政治背景强大,不仅有中资参与,董事长曹光彪还高擎“振兴民族航空业”的大旗。英资国泰航空的优势、劣势正好与港龙相反,因此,国泰急于寻找中资背景,最理想的中资便是香港中信公司。
1987年,荣智健力排众议,以23亿港元获得12.5%国泰股份。这使得国泰如虎添翼,最后一举吞并了举步维艰的港龙。于是议论来了,说荣智健“勾结”英资打击中资华资,立场很有问题。荣智健说:“在商言商,与英资国泰合作,可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我主持的公司是国家的,我必须对国有资产负责!所谓振兴民族航空业,这不是援越时期只算政治账,而不算经济账。一名乘各,理所当然会选择安全可靠、信誉卓著的航空公司的飞机。”
(2)收购泰富,中信借壳上市中信在香港的发展,是从收购泰富发展开始的。
泰富发展的前身是新景丰发展公司,是由香港曹光彪家族控制了51%股权的一家小型上市公司,经营地产及投资等业务,收购时市值为7.25亿港元。由于泰富的财政及业绩状况良好,因而被中信选定为“借壳”上市的目标。
1990年1月,香港著名的百富勤投资公司代表中信,以每股1.2港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收购其泰富股份,共计3.1亿股,并以同样价值向小股东提出全面收购。同时泰富将发行3.11亿股新股,每股1.2港元,共集资3.73亿元购买中信持有的港龙航空公司38.3%股权及其债务权益。另外,中信将一些盈利较好的工业、仓储、物业以5亿余港元出售给泰富。经过这一轮复杂的资产置换与股权扩张,泰富的实力大为加强。泰富当年便盈利1.53亿港元,比上年增长120%。
1991年6月,泰富再次发行新股14.92亿股,5亿港元可转换债券,共集资25.1亿港元,收购了中信所持12.5%的国泰航空股权,及澳门电讯20%股权,共计30.6亿港元。
这次收购之后,泰富改名为中信泰富,成为一家跨地产、贸易、航空、通讯、工业等领域的上市公司。这一年,中信泰富盈利3.33亿港元,比上年再增加120%。
(3)收购恒昌行,创并购经典恒昌企业的实体为大昌贸易行,1946年由恒生银行元老何善衡、梁球瑶、何添、林烦炎等人创立。经过数十年发展,大昌已成为香港的大型综合性贸易公司,恒昌为大昌的控股公司,恒昌、大昌均未上市,规模及效益却绝不比蓝筹股公司逊色。
大昌的经营范围,除传统的粮油贸易外,还代理化妆品、数个品牌家电音响、数个日本名牌汽车、建筑装修材料的销售。其中以汽车贸易最引人瞩目,它拥有7家汽车行,占全港汽车销量的四成。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