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感到十分的震撼和振奋,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些感慨和联想。
此时此刻,我所想到的一个问题是,陇西县红崖湾村的包产到户,不仅在时间上早于安徽省小岗村,而且在形式上与小岗村有所不同。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是农民自发的行为,而红崖湾村是在群众有要求,公社和时任县委书记的张自强同志的默许支持下,有组织地开展的农村改革。这在思想解放的今天看来没有什么可惊奇、可圈点的地方,但在当时那种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下,在包产到户没有得到上级公开表态肯定,甚至有人公开指责反对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县委书记,明知有风险却能冒险上,明知有责任却能支持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要有多大的勇气、决心和胆略?这种勇气、决心和胆略是从哪里来的?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凭空的设想、历史的巧合,而是与张自强同志的工作阅历、为官理念、务实作风分不开的。回顾历史,面对现实,解读陇西县的包产到户,从中至少有这样几点值得而且应该引起深思,受到启发。
一是来自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理性思考中找到的出路。张自强同志是一位离休老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多年的老同志。历任区委书记、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省监察厅厅长等职务,试办过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和高级生产合作社,以及人民公社。经历过合作化的高潮、公社化的跃进、三年困难时期的灾难,以及抢救人命的工作,等等。在农业战线上长期的实践经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使他深切感到这条以“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路,走了几十年,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极大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结果导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生产一年不如一年,生活一天不如一天,甚至到1959年、1960年出现人口大量外流、死亡的极其严重的事件。面对这样严酷的现实,究竟怎么搞?办法在何处?出路在哪里?是他苦苦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他从当年受过批判的“三自一包”中受到了启发,得出了结论,就是不管怎么搞,那种使群众饿肚子的“大集体”、“大锅饭”的路不能再走了,那种官僚主义的“一刀切”、“一窝蜂”的事不能再干了。包产到户不仅是权宜之计,而且是必由之路。基于这样的认识,现在回头再看,为了不让群众再受饥挨饿,能够有饭吃有衣穿,1978年他大胆地支持红崖湾的包产到户,进而由秘密到公开,由试点到全面,迅速在全县普遍推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在农村改革中开先河,带了好头。正如张自强同志说的那样,这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找到的唯一出路。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是完全正确的。
二是来自于从顺应群众的要求和实践中形成的办法。纵观张自强同志的工作经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出生于农村,致力于农业,有缘于农民。他不管干什么工作,始终信守着一条“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理念。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奉行着一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尤其是在陇西工作的四年多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全县的村村社社、山山洼洼,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调查研究工作,为人民群众办了许多受益当前、惠及后代的好事、实事、大事。他那种遇到问题和困难都是问道于民、求是求实的一贯作风,每临大事都能善于倾听群众意见、敢于为民做主的创新精神,做事做人都要符合客观规律、言行一致的科学态度,在当地干部群众中有口皆碑,广为流传。正如专访中说到的那五件事,读了之后,令人回味无穷,感动不已。正是由于他在同群众的促膝交谈中,甚至在听到看庄稼的农妇的“骂声”中,找到了解决群众吃饱饭的办法,看到了农村的希望,从而鼎力支持了红崖湾村的包产到户,进而公开地率先在全县推广开来;正是由于他了解到机关食堂大师傅反映“买不上菜”的情况后,与县委一班人商量决定,比较早地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恢复了集市贸易,果断采取了这项利民便民富民的措施,搞活了城乡市场,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正是由于他总结了植树造林模范贾兴汉这样一个有说服力的典型,并提出将林权归还给个人,在全县引起了轰动,很快调动起农民在房前屋后、河滩荒地植树的积极性,掀起了绿化高潮;正是由于他在人缺口粮畜缺草的荒年,发现有个单庄独户人家养的牲口膘肥体壮、繁殖兴旺,从而在全县推行分户喂养的办法,度过了饥荒,发展了牲畜,促进了生产,等等。这些事情,这些办法,看起来似乎很小,但很实际,也很管用。一放就活,一包就灵。从小见大,见微知著。从这些小事、实事、好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都在贯穿着一条当官要为民办事的红线,体现出一种民以食为天、官以民为本的民本位思想。这种具体的、朴素的民本位思想,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将来,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做事做人做官的诫勉和准则。
三是来自于领导班子团结配合所产生的合力和信心。回顾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每一项重大改革的出台,每一条利国利民措施的推行,都是在争论中探索前进的,都是在领导的支持下取得成功的。陇西的包产到户也不例外。如果不是县委主要领导的支持和决策,不是县委一班人认识上的高度一致和工作上的通力配合,就不可能率先实行,或者就会减缓推行。最令人感动的是,当改革遇到阻力、压力的时候,领导班子中不但没有一个人指责或退缩,而且还有人挺身而出,支持张自强同志不要害怕,说出了“天塌下来大家顶,要坐监狱一起坐”那样发自内心、感人肺腑的话。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多大的精神力量!想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那么领导班子如此的凝聚力、战斗力又是怎样形成的?从专访的字里行间,从我与张自强同志多年的共事之中,产生了这样的体会,一个领导班子的力量在于团结,团结的主要责任在于主要领导。张自强同志从陇西到陇南,从基层到高层,他始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认为,当好一班之长,带好一班人,自己首先要做到:一是实,二是公,三是廉。实就是做人要老实,办事要务实,工作要扎实。要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上,拿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特别是在“苦甲天下”的陇西和山大沟深的陇南那样极度困难的地方搞工作,当领导,只有带领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扎实奋斗、长期奋斗,才能见到实效,留下“德政”,受到欢迎。公就是说话讲公道,用人讲公平,为政讲公开。在法律、纪律、政策面前人人平等,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不徇私情,不搞照顾,不搞特权。因而,群众顺心,干部齐心,上下一条心、一股劲,干成干好了不少有益于、有利于人民的事。廉就是为官务必严于律己,清正廉明。言行一致地做到不贪不占、不收不送、不卡不取。张自强同志在陇西、陇南的廉洁自律是同事们公认的。他从不乱花国家的钱,不贪不占。说他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是公道的。事实说明,“实干、公正、廉明”是为官的基石,是领导班子团结的保证,是威望和力量的源泉。这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一条真理。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为改革开放付出心血、做出贡献的人。重读《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可以而且应该有很多的事可忆,更多的话可说。上面我只说了我特别想说的三个问题。谨以此作为我的感言,作为对我家乡陇西的希望。希望陇西的工作像当年实行包产到户那样更加勇于实践、敢为人先;希望陇西的各项事业发展更好更快;希望陇西人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何光第(作者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2009年2月21日
◆序言三:可贵的探索深刻的启示
《红崖湾的秘密——1978年陇西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实录》即将付梓,编著者张全有同志送来样稿并索序,因匆匆浏览一过,掩卷深思,感慨良多。
红崖湾的故事所讲述的是甘肃省陇西县农村30多年前发生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书中所记述的都是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人和事,但读后却令人为之动容,为之低徊不已,久久难忘。包产到户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本是很平常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但是放在30多年前,却是令人生畏不可触及的禁区。红崖湾的故事反映的正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县委和公社领导顺应农民群众的生产要求,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率先搞包产到户的自觉尝试,这也是它与安徽省小岗村由农民自发尝试包产到户的不同之处,因而愈加显得难能可贵。反复吟咏红崖湾的故事,其可贵的探索和深刻的启示集中到一点,就是揭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真谛,使我们对党的思想路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红崖湾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相信和依靠群众。红崖湾的故事蕴含着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农民天生的职业就是种地,他们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如何种田,怎样多打粮食,他们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