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下载APP

无广告读最新章节

手机扫码下载APP

无广告读最新章节

第642章

小说:天下春秋作者:全威字数:3523更新时间 : 2017-07-31 01:19:00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如果《道德经》是战国初期的作品,那么有关“道”的说法在《道德经》之前就有了。
  公元前594年,也就是鲁国“初税亩”的那一年,《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伯宗曾对晋景公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天之道也。”《道德经》中有“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之句,这两个观点是一样的。
  公元前484年,《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夫差赐剑命伍子胥自杀,伍子胥临死时说:“吴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毁,天之道也。”《道德经》上说:“得此道者,不欲盈”,仿佛与伍子胥互为问答。
  《国语·越语下》记载,范蠡曾说:“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无过天极,究数而止”,“必顺天道,周旋无究”,“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不成,天有环形,天节不远,五年必反”。这些物极必反,强弱互变的道理,纯粹是《道德经》中一类的道家者言了。
  有关“天之道”必定是老子的时代或其之前时代有识之士的认识,或者是《道德经》书成之前就有的了。
  「3、朝鲜」
  朝鲜的国主据说是周武王封的,名叫箕子,朝鲜至今还在流传的歌谣中,也说他们的祖先是箕子。这位箕子是商王之后,周武王夺得天下之后,不肯臣事于周,武王招见他,他便写了一篇《洪范九畴》的文章交上去,然后去了辽东,也就是现在的朝鲜。由于朝鲜在历史上分为百济、新罗、朝鲜等国,分分合合,箕子是哪一国的祖先已经不可考究了。由于朝鲜与中国相交,自古以来关系密切,乐浪人、高丽人散居朝鲜是大有可能的事。
  「4、日本」
  关于日本人的起源问题,日本人在明治之后就进行了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有两种说法与中国有关:一种说法是日本人的祖先来自于中国南方,这是从各种文化联系上得出的结论;还一种说法是日本人的祖先来自于中国的东北、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这是从古坟、陪葬品的马具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根据近年一项新的基因研究成果,科学家们通过对日本人DNA排序研究发现,日本的本州岛上的日本人,有四分之一基因排序与中国人完全相同,也就是说,这四分之一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国人。
  日本传说,伊奘诺尊(伊奘那岐命)和伊奘冉尊(伊奘那美命)男女二神创造了日本列岛,生下天照大神(日之女神),天照大神继承大地,派其孙子迩迩艺神统治日本,迩迩艺神下凡后,最终将王座传给了神武。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登基,但这个年代太早,基本上已经被日本史学家推翻。神武是日本第一位凡间天皇,血统一直延存到现在,现任明仁天皇是神武天皇的直系子孙,从神武到明仁已经传了一百二十五代。
  根据中日两国的历史学家研究,中国居民曾有五次大规模迁往日本。第一次是中国秦灭六国之时,日本弥生文化的初期,即公元前300年之后的数十年间。那时候,中国人不仅带去了汉字,还带去了水稻等农耕技术和铁器制造技术。徐福东渡见于史书,不过并没有说他到了日本,但日本特别敬仰徐福、崇拜徐福,在日本有很多关于徐福的传说,也保留了许多关于他的遗迹。《日本大百科全书》载,据说徐福在日本今和歌山一带登陆,并住在附近熊野山一带。日本史料记载:“传说在熊野安身的徐福,向人传授耕作和捕鲸方法,为人们所亲近和尊重。”
  日本不少学者研究,认为“徐福即是神武天皇”,甚至有人说“徐福是我们日本人的国父”。徐福东渡是公元前219年的事。
  这并不是说,在此之前并无中国人到日本,因为公元前五世纪,中国有一种陶器传到日本,称为“须惠器”。小说中伍封在公元前474年到达日本,后来又迁往日本,这是合符历史的。
  在《日本皇室之谜》一书中,作者甚至根据日本传说,直言日本的天照大神指的是来自中国的一个部落天照族,由于天照大神被认为是日本天皇的祖先,所以日本的皇室其室是中国人的后代。
  公元前五世记便有中国人到达日本,所以,我相信在徐福之前,肯定有中国势力到达日本,小说中伍封远游海上,到达日本建立自己的王国,便是写出了这一种符合历史的可能性。
  「5、语言和习俗」
  由于小说中的故事发生时间离我们太远,其时的社会风俗有很多是我们难以了解的。一说起古代,一般人对古代风俗常有一种片面的看法,大脑中便出现一幅古时候的图像,认为古时候都是一样的,除了人的穿着有些改变外,朝庭、官府、集市、民居都差不多,君王、官员、百姓也是千百年来说同样的话。其实这些认识都是受了不尊重历史的小说、戏曲和影视剧的影响。譬如在《三国演义》之中,常常见到“一声炮响,伏兵尽出”一类的描写,其实火药是唐代才发明的,三国时绝对不可能有炮。《封神演义》中的错误更多了,譬如当时的作战方式主要是步兵格斗,连战车都少,更不可能有骑马作战的情形。君主自称“朕”是秦始皇开始的,商纣王绝不可能自称“朕”,而且当时的官职不分文武,并无任何以“将军”为名的官职。当然,《封神演义》是神话小说,不必深究,但古往今来的许多小说都有此类问题,尤其是戏曲中更多。在近来比较流行的文艺作品中,也有不少这样的问题(尤以港台作品为甚)。
  其实,各个朝代的社会风俗、人的起居习惯、说话方式都不尽相同。下面以人们的生活习惯为例,随便说一点点。
  清、元是少数民族统治,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宋明时自然有些不同,宋、明与唐、五代时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宋代时开始出现的理学所至,尤其是宋代之后的男女大防,比唐、五代时要严厉得多。
  唐代的皇帝身上有少数民族血统,唐代女人的服饰也十分性感,这是后世所没有的。唐代的公主常常在丈夫死后改嫁,宋代之后便基本上没有了。
  唐与晋、汉又有不同,譬如两汉、三国、晋时的人都是席地而坐,除非在军营之中,平时是不坐椅子,唐时的人才开始坐椅子。
  晋与战国、秦代、汉时也有不同,不过其中的区别主要体操现在权贵身上,譬如门阀之见和服用“五石散”而导致整个风俗的变化。
  「6、小说中对历史人物的称法」
  史书上对周王、诸侯是用谥号称谓,譬如周敬王,“敬”是死后的谥号,也就是说,他活着的时候,是不会有人称之为周敬王的。其余齐平公、卫出公、郑声公也是如此。不仅是天子诸侯,卿大夫也一样,例如赵鞅在史书中为赵简子。
  按道理,该人活着的时候,就不应该用其死后的谥号来称谓。但写小说不能拘泥,我觉得天子诸侯用谥号称谓,便于读者理解。因为书中历史人物太多,小说又长,如果不称齐平公而称姜骜,那么读者可能会一时想不起来该人是谁、是何身份。称齐平公就方便了,身份地位一目了然,写起来方便,读起来也容易。
  还有些人物,譬如柳下惠、柳下跖二人,关于他们有多种说法,甚至连出生年代也不尽相同,他们也不一定是兄弟。小说中主要是采用的是民间传说,属于虚拟人物。
  由于本书故事发生的年代,离我们太过久远,如果没有适当的铺呈,对历史不是很熟悉的读者,可能会难以融入故事情节。因此本书的第一章是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环境及生活习惯详细铺陈,而临淄之变是春秋末年政事演变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以此事件为小说开局,相信读者比较容易理解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第二章才开始进入人物刻画,第三章主人公才正式现身。
  对小说来说,这种写法对读者的耐心是一种考验,在当代小说创作中,这种写法是小说家一般不愿意采用的。我曾稍稍改动,让主人公在第二章中便现身,不过仅仅是露了一下面而已。就小说创作言,这种改动其实是我很不愿意的。今后在本书正式出版时,主人公仍将在第三章才会出现。
  本书写的是春秋战国之交的事,我在写作中尽量避免一些大的错误,在描写行政、军事、外交上尽量合乎史实,在描写人物时对其起居饮食、服装玉饰、兵器甲胄等细节上也比较留意。
  最难的是当时人的语言习惯,在我们说的话中,有很多习惯用法在当时是没有的,或者是另外一个意思。譬如说,春秋人所说的“小人”和“君子”,与后时的用法便大大不同。后世所说的“君子”一般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行为卑鄙的人,是从品德上来描述一个人。春秋时“小人”和“君子”却是描述人身份的词语,“君子”指的是地位高的权贵,“小人”指的是地位低的人。这样的语言用法还有很多,譬如后世常常用到的“有缘”、“无缘”、“随缘”、“机缘”等语,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后才逐渐被人使用,先秦人是不会这么说的。那时已经有了醋,只不过不叫作醋,所以,那时候的人是不会说“吃醋”这样的话。另外,春秋时不饮茶,酒是常备的饮料,所以绝对不可能有“喝茶”、“品茗”之类的说法。此外还有“东西”,这应该是唐朝才有的说法,春秋战国时是肯定不会有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饥荒:狩猎养家,我把娇妻宠上天!天崩开局:从死囚杀到一统天下!天可汗回忆录科举文的炮灰秀才重生了流放边关当县令,你囤货自立朝廷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嫡子凶猛史上最强九千岁,开局修炼葵花宝典疑病者为我负天下人,重生躺平你慌了?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