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不过这种乐趣现在是越来越少,随着北京城的治理与迎接建国五十周年的需要,几处有名的书摊一条街都被陆续拆掉,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总是急匆匆怀着一种喜悦去赴约,而到了,才看到一片废墟,顿时有一种怅然袭上心头。我知道书摊在街边可能注定应该消失,但面对真正的废墟,我还是多少有些怀旧,因为逛书与买书,我从不大而豪华的店,恰恰是在看似散乱而又小的店中,才始终拥有一种闲散的淘书与读书的乐趣。不过我想,这样的乐趣怕也被迫要减少,看样我也要尽早培养起逛大店的习惯。
但遗憾的是,春节一年一次,出差与飞行也不是贯穿生活的始终,逛书摊时的阅读也如蜻蜓点水,平常的日子里,读书变得断断续续,看着书架上的书,时常有一种相思,慢慢地心里有些急,竟时常起工作的意义来。尤其是近几年来,买书的习惯一直保持,书摊与书店早就是一种生活内容。因此书架上的书是越来越多,相思也就越来越重,买进的和读过的,差距越拉越大,这种相思就更变成了一种压力,书是用来读的而不是用来收藏,因此书架上的书越是多,心中的政治局就越多。时间,在书的面前,竟如此吝啬。
在阅读中转换心情诗歌:在写下诗歌这两个字时,看书架上的几本诗集被翻得那种破旧样子,读诗的岁月与心情很快就回到眼前。还算幸运,进了大学校门,朦胧诗已经浮出海面,我们成了有诗读的一代人,那本云集了朦胧诗代表作的《朦胧诗选》被翻的早已发黑,和它旁边那些翻过一遍就放下的还比较干净的书比起来,诗集便显现出它的卓而不凡来。在所有的文学作品里,诗歌是最为浓缩的,与其说它是由笔写成的,不如说是由诗人们的血和泪浓缩而成的,也因此,读诗便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心灵碰撞感。“卑微是卑微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膀痛哭一晚。”这样的诗句早已该进生命中,思考也因此而产生,读诗的时候,血是热的,也因此,诗歌多属于青春岁月,但岁月沧桑,短短几年,让人热血沸腾的诗歌季节便悄然隐去。有的诗人浪迹海外;有的诗人美了别人却丑了自己,在荒岛上杀人;有的诗人在点钱的快感中重新找到一种让自己兴奋的节奏,而有的诗人在风景秀丽的城市里相夫教子……莫非,这个时代已经不再需要热血沸腾,而青春也终于不再需要心灵的碰撞?
由于和诗歌深深地结过缘,便时常想在新诗中找感动,但遗憾的是,可读的诗却慢慢没了。于是知道,读诗的快乐与震撼只能在回忆中寻找了。
小说:读小说是阅读中最好的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拿起或厚或薄的一本,几页下去,生活的时空便与小说中的同步,然后和主人公同喜同悲,深深的投入后,还会时常感觉自己变成主人公,那种感觉就更加刻骨铭心。即使小说读完合拢,一时间还无法从虚构的情景中摆脱出来,要有好长的弯要转,好的小说一般都有这样的力量。
九三年年底,有很长的时间,我是在唐浩明的《曾国藩》中生活着,进了书中便忘了身边的世界,曾国藩喜的时候我喜,悲的时候我悲,等到快读完的时候,竟开始有了一种依依不舍,读的速度明显故意放慢,希望和这本书的告别晚来一些,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书终于读完。掩卷之后,告别的感慨让我在空空的屋子里飞也似地写下几千字的笔记,然后空空落落好几天。
不过,读长篇小说的时候毕竟少了,那种很长时间不知肉味的快乐也因此变少,但不长的小说却似乎精品更多。这几年中,以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作品最让我读后拥有再读的冲动。
也许目前的中国作家,在不到二十万字的中长篇小说的创作中功力最深,伤口的水平也最高,因此阅读这个长度的小说,自己最有信心,结果也往往是这样。
散文:读散文是一种最好的交谈,一个散字让写的人和读的人都放松下来,好的散文不是让人一口气读下去的,而是读一会儿乐一下或是读一会儿愣一下神,而且读散文时最好有音乐有好的心情,好的小说有一种麻醉的作用,可以让你不知身在何处,而好的散文却还会这样,它时常提醒你是在生活之中。
不过现在读散文并不是件太轻松的事,散文一热,写散文的人就多了,而写的人一多,水平就参差不齐。时间本来宝贵,如果很多闲暇被劣质散文占了去,那享受就成了苦涩。也因此,我在读散文之前,选择时常是慎重的。那些好几个地方开专栏的作家,他们的散文我不读,小女人散文不读,过分风花雪月的不读,急就章的不读,太前卫的不读……虽然如此慎重,但也时常看走眼,不过往往读过几段,劣质的也就让你断了往下读的念头。比如有的名家,明明过去散文一直写得不错,可突然间,一整本新作读了却让你有买到假冒伪劣的感觉,那就只有把新书放上书架,让灰尘去和它靠近。
但千万别因为遇到真货难就躲开散文,在诸种文体中,散文是最容易让人找读书乐趣的。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无论是深秋还是初春,一篇好的散文,读过之后,都会让窗外的平常景致变得美丽起来。
纪实:读纪实文学读到的总是一种内心的忧患,歌功颂德的纪实作品少有优秀之作。近二十年来,打动人心的纪实作品都是拥有一种或悲壮或让人忧患的内在气质。
九六年是文化大革命三十周年,在那一年的前后,我读了大量记录从反右到文革这一阶段的纪实作品,历史才隔了副省长的岁月,当初的真实在今天就已经有了荒诞的感觉。可怕的是,那样一段灾难岁月,正有着一种被故意遗忘的倾向,而阅读是如今唯一可以靠近那段历史的机会。
读这样的纪实作品,心情总不会很好,与其说是带着乐趣去读,不如说是带着责任去读。这样的作品很多,读起来也让人感慨万千。如果说好的散文是读过之后让人有种灵魂升空的愉悦感,那好的纪实作品则会在读过之后有种双脚再次着地的沉重感:我们毕竟不能遗忘过去,哪怕无法提醒别人,但通过阅读提醒自己也是好的。
不长的历史被尘封的人和事还有很多,我们现在读到的纪实作品还只刻画出冰山的一角,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等待,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更多更让人震惊与忧患的纪实作品等待我们去不轻松地翻阅。
传记:读传记是体验不同人生的最好方法,正如有的演员说:“生活中我只想演自己,而当了演员,我就可以不停地扮演别人,找到另外一种人生体验。”
这是演员的特权,我们无从体会,但多读人生传记,平常如我辈,也时常能在别人的一生中,找到自己所未能体验的丰富。
可惜,读人物传记在我们国内并没有成为一种阅读的时尚,这一点和国外大不相同,杨振宁教授采访中就告诉我:闲暇时最爱读人物传记,而在国外图书排行榜上,各种人物传记也时常名列其中。
可能是由于工作的关系,时常要采访东方之子,要和不同的人生打交道,因此各种人物传记也看了许多,看传记不是看人的一帆风顺,而恰恰是看传记中人物在苦难面前是如何走过的,人生最关键那几步又是如何定夺的。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重来,因此关键处也就那么几步。看多了别人的传记,关键时自己的主意也就好拿些,会避免一些错误和失误,当然这是一种实用性的作法,而更多的,在优秀的人物传记中,我们会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这正是开卷有益之处。
不当演员也可阅尽各种人生,何乐而不为?
走进孤岛,我会带上哪一本书?
几年之前,黄集伟先生曾在电台办过一档人物访谈节目,来宾大多是知识界人士,访谈的内容很有趣,黄集伟先生会首先告诉来宾:你将走进一个孤岛,衣食无忧,但只许带一本书和一张唱片,请问你最想带哪一本书和哪一张唱片?然后访谈开始。
广播节目播出的时候,我无缘听到,幸好这档访谈节目被结集成了书,使得我得以感受到这种奇妙而有趣的交流。
这的确是一个知识分子都该思考的问题,走上孤岛,面对书架上的万千宠爱,我会带上哪一本呢?而在众多的音符中,我又会让谁陪伴身边?
在阅读《孤岛访谈录》这本书的时候,看别人回答的同时,也常常代黄集伟先生问自己,竟很长时间没有答案,毕竟众里寻她是困难的。
不过在今日落笔之前,已经有了,虽然和黄集伟先生从未谋面,也不妨借创意一用,做一次无提问者的回答。
虽然衣食无忧,而且可避世事烦扰,但孤岛生活还是不能是太长时间,一来没亲人在身边陪伴,相思总是一种难言的苦,怕时间长了,心会变硬,二来只许带一本书一张唱片,可应付的时间必将有限,因此孤岛再好也不能久留。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