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宋振和扫了那些老兵一眼,回头去低声问张满全.
"吃不吃都行."张满全压住满腔怒火,答道.
"先吃饭."宋振和对等候在一旁的副团长做了个手势,让他把那二十七个老兵带到大食堂去,却单单留下了张满全.
乌云很快升到半空.风猎猎地刷动树梢.当院子里只剩下宋振和和张满全两个人时,张满全突然委屈地垂下头,呜呜地抽泣起来.进团部大门时,哨兵已经偷偷告诉他了,今天宴会上就要宣布新老团长交接.二十八名代表在垦区总部这一通闹腾,反而促使总部党委下决心换掉宋振和.
"我们连累了你……"张满全哽咽道.
"……"宋振和苦笑着,摇摇头,拍了拍张满全的肩头.这是个长得既高大又结实的老兵,还是个好庄稼汉子.
"满全,单独留你几分钟,是有句话要交代给你.你不是个安分的人.过去我在这儿,不管你捅什么娄子,可以替你担待一切.从今往后,我不在了,你要为自己担待那一切必须担待的责任.我没有那个意思,要你学成圆滑,变一条泥鳅.但是……总得学会多用用自己这颗好不容易从爹妈那儿接来的脑袋瓜吧.它还不是个长空了的老倭瓜吧?!直来直去,捅不了,就得折!你要记住!"宋振和眼圈也红了.他连连地倒咽几口冷气.风里都带上一些雨的潮腥味了.
"一切到此为止.跟着新团长好好干."宋振和咬住牙关命令道.
"是.一切到此为止.不过,今天,我还得做最后一件事……"
"别再犯浑了!"
"犯浑也就这一回.我得见见总部几位领导."
"还有什么可说的?"
"团长,这几个月我们在总部新城接触了不少其他农场的老兵.谈了许多许多其他地方的情况,接了一沓又一沓递不上去的状纸……"
"是.你们在那儿包打天下咧!"宋振和挖苦道.
"我们哪敢!我们只是想帮他们往上递个话去.你没见,想往上递话的人恁多!恁可怜……"
"今天这个场合是你们递这种话的场合吗?你们知道那些话有几分真几分假就瞎给人递!"
"今天我们只想跟总部首长说一件跟我们木西沟、跟我们独立团有关的事.你走了,咱们独立团要编成工程团.这消息有准头吗?"
"别在我跟前套话."
"还要调七万劳力.要动迁阿伦古湖边四镇十八村.可这是一件根本办不成的事.我们在那儿接到过一封很古怪的信.没写信人的姓名.但每个月都给我们寄这样一封信,要我们把这情况递上去.据这人说,阿伦古湖水根本走不出大裂谷.我们一共收到了七封这样的信.对了一下笔迹,全是一个人写的."
'你怎么知道他不是个疯子!"
"万一他不是个疯子呢?万一他说的全是真话呢?你想想这后果!"
"总部特设一个小组,十来个专家在勘察论证它的可行性哩!"
"可我说的是万一.让他们听一句反对的话,这没坏处."
"好.那七封信呢?给我.我去说."
"团长,你就别再招惹他们了.这件事由我办到底.我一个小小的代理排长,错了,就是不让我'代理',也没半分损头."
"把那七封信给我."
"不.这件事我得亲自办."
"好吧.你再想想吧.什么时候想通了,愿意交出那七封信来了,就让警卫来叫我."宋振和说着,撂下张满全,就往院门外走去.张满全追出小院.他发觉小院已经被团部警卫班看管起来.那二十七个弟兄,围着两箩筐白面馍、两桶蛋花汤,两脸盆莲花白炒肉片,剥着生蒜,大口大口嚼得牙根发涩的时候,也发觉他们所在的大食堂被迺发五派来的一个连,团团看管住了.不一会儿,团机关食堂炊事班班长奉宋振和之令,给张满全送去了一大碗蛋花汤,一大碗炒肉片,一斤白面馍,一头生蒜,一碟油泼辣子,还给提了一暖瓶开水去.
第二十三章张满全其人
张满全.男.河南洛丰市人.三十一岁.祖籍甘肃陇南.祖母常年在铁道旁扫煤屑.那条肮脏而又顽固的铁路,几乎支撑起了他童年记忆的全部重负.名不虚传一根主干儿.哪年全家迁居洛丰?记不清.为什么要迁居?通常的故事都说是逃难.逃荒、发大水、或者旱够为虐.兴许是爷爷想到洛丰去发财.因为到了洛丰后,满全记得他们家的确在洛丰河车站南边小满巷口子上,置起了个煎饼摊.满记.张小翠.怎么又来个"张小翠"?他说不清.也许不肯说.后来这煎饼摊并进国营第三十九小吃店.但他们一家照旧住在小吃店楼上那间向着街面开一排四扇大窗的大屋里.兄弟姐妹多,屋里有不少张双层床.他说他从小就在"兵营"里长大,这样的说法,和那些排列整齐的双层床不无关系.参军前,上过几年小学.因此,战友们老说他是"知识分子".他说:"操,我呀,知吃分子."不过他对吃,还真不在行.除了懂点煎饼的门道,连条鱼都做不熟.吃现在的吃惯了.上那几年小学觉得没多大意思,便仗着天生一副漂漂亮亮的小生身材和脸模子,考进了市豫剧团学员班.但没两年,栽了.变声期,嗓门劈了.豫剧团想让他改武行.他觉得一辈子在舞台上跟人鞍前马后地翻腾,呐喊,打旗,一张嘴除了'在",就是"是",未免活得太窝囊,就想趁早另打锣鼓重开张.但剧团的人还偏不放,觉得他机灵,腿脚勤快,嘴巴子里又翻得出花活儿,打磨打磨,兴许能培养成一个不错的后台监督.演出经理.主管外事,草签合同,不会叫剧团亏着.可他偏偏又跟剧团里唱旦角的一根"台柱子"新乎上了.假如要摊开来,公平地说,是那根"台柱子"想尝他这根"嫩黄瓜",勾引的他.但剧团里的人当然不会这么说.'台柱子"艺名叫"响八县".闹出事来,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屎盆子往那根"嫩黄瓜"头上一扣,保住这根"台柱子"要紧.必须让他走,还有一个理由.台柱子的男人是她父亲的一个老友.是洛丰市古玩收购门市部大拿一把手的古玩鉴别专家.什么都好,就是老了一点.他擅长鉴别种种昂贵的古地毯.壁毯.从解放前的那时候,到解放后的这时候,他结交了不少有地位有身份的"毯友".他曾经为一位好朋友,从人手里,用收破烂的出水价,收进一批极为罕见名贵的明代西藏红花毯.仅此一批货,就让那位同样玩古玩的好朋友,结束了几十年来可怜巴巴地往来于古董大户之间充当"二过手"的凄凉境地.终于有了自家的庭院.小妾.包车.这好朋友,就是她的父亲.他肯把女儿嫁给他,跟那批西藏红花毯有什么样的关系,外人不得而知.反正先有红花毯后,才有这门亲事的.这些年,也常有黑壳小汽车来接她的这位上了年纪的男人,去省里的大宅院或小楼群里去帮着鉴定各种古玩.市文化局长搭不上的话茬,他有时能给搭上.那年市里扩建人民公园,圈进的八十八户人家一定得搬迁,最后搬走了八十五家,拆了八十五户.特批了三户,可以不搬.他和她就在这余剩的三户里.至今他们还住在人民公园里,独门独户一幢老式小四合院,环境比省长住的还幽雅.老人亲自找满全谈.既往不咎,只要他离开她,离开洛丰,他能为他办一切事,补偿一切损失.老人只要面子.他再经不起这种风波的折腾,不想再闹一次"响八县".老人甚至捧出一对家藏的北宋年间建窑兔毫碗,战战兢兢、心疼万分地放在他面前,请他"笑纳".他看那两个"扁碗",黑不溜丢,当尿盆小了点,做菜碗又太土,上不了酒席,就没要;只哈哈一笑说,行了.我当兵去了.好好看住你那个宝贝疙瘩吧!他真的走了.一甩手,再没回洛丰.
你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吧.他呀,只要愿意,管能在凉白开水里也喝得出广东鸡粥那种天下独一份的鲜味来.
第二十四章乔木
后来,张满全和他那二十七个兄弟,仍然被远远地调到集民县的那个骑兵连去了.连家一起搬.宣布调令的当天,二十八辆大卡车开进独立团.张满全带着这二十七个兄弟找宋振和告别.宋振和关着院门没见他.一年后,宋振和悄悄去看过他们.张满全已不常穿发给的灰军服了.他拿高粱秸做了个衣架,支起它们,挂在床里边的那面墙上.连着裤子和褂子.陌生人进他屋,猛一抬头,老觉着有个灰军人被吊在墙上似的,准吓一大跳.即便是熟人,也觉得别扭.眼不顺.他平时就老穿着条正规军里发的黄军裤.上身穿件老土布白褂.剃个寸头,笑嘻嘻地抿着个有棱有角、不大不小的嘴,往林子边的土埂上一蹲,不多一会儿,不用招呼,准有一帮子人往他跟前围.虽然早已不让他代理排长了,但无论班里排里以至连里的事,也常常在这个人围子的三不嘀咕八嘀咕中定盘.过去,骑兵连接家的人不多.从张满全他们来了后,接家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起来.没人再拆俱乐部的门框窗框当劈柴烧.没两年,小院呼呼啦啦盖起一大片.就是树还不多.张满全又去找打磨厂林场,等今年秋天,割完最后一茬马草,给马群备完料,他就带人到林场,替他们打一批盖房子用的土坯.算是以工换物吧,到明年春上,林场免费给他提供一批一米五左右高、大拇指儿粗细的银白杨苗.他对宋振和说,过两年你再来瞧吧,不敢说干旱了三百万年的大坂坡下就再不见一点黄沙,但肯定得有一片片晃晃忽忽、随风翻荡、支棱着阳光的耀眼、又切开了那亘古荒原的绿或者嫩绿.或者老绿.或者黄绿.或者软绿硬绿.邻近三株乔木金不换.你信不?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