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不但是世间的道,出世间最高的道也不外乎如是而已。诸佛菩萨并无二道,大道就是平等。第二句:‘行直何用修禅’。这句是讲‘德’,也就是行直。行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身体的造作、口中的言语、心里的念头,都称为行为。行为要正直。行为正直,祖师说,何用参禅?可见,禅的目的就是要表现在行为的正直上。所以圆教的经论,都是说禅就是真心,真心行事就是禅,行直是真禅者。第三句:‘恩则亲养父母’。这句是讲‘仁’,仁孝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成佛、成菩萨的大根大本。从孝养父母,扩大到孝养一切众生。儒家如此教导我们,佛祖亦是如此教导。第四句:‘义则上下相怜’。‘义’是讲尽义务,决不是讲报酬。凡事要讲求报酬,就不叫做义。比义再低一级的,这是讲礼,礼才有往来,才有报酬,所谓是‘礼尚往来’。由此可知,礼是做人标准最下的一级,往上去,都不讲往来,只有尽义务,而没有要求别人报答。这是第一首偈,讲‘道德仁义’。
第二首偈:“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这首偈前面两句是讲‘礼’,礼是要讲求让。第一句:‘让则尊卑和睦’。让,大众才能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第二句:‘忍则众恶无喧’。这是讲‘忍’,也就是佛法讲的‘忍辱波罗蜜’。人要是能忍辱,什么事情都容易解决。忍是世出世间的美德,大乘佛法特别重视这个字,所谓‘忍’能成就功德,能保持功德而不丧失。在忍里面,特别讲求的是‘不报愚迷无道’,愚痴的众生、迷惑的众生,因为愚迷才不讲道义,这样的人,我们可以原谅他,不必去报复他。第三句:‘若能钻木出火’。这一句是说精进、勤修不息的意思。果然能精进勤修不息,必定能超凡入圣。第四句:‘淤泥定生红莲’。‘淤泥’是代表凡夫众生,‘红莲’是代表圣者、佛菩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可以从凡夫众生提升到佛菩萨的境界。
第三首偈:“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这四句,就是普贤菩萨的‘忏除业障’,这在修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若有业障,我们就不能见道;我们要想见道、想证道,首先要把自己的业障排除。排除业障,首先要亲近善师、善友。善师善友以直言的口吻来纠正我们的毛病,所谓是‘苦口良药,逆耳忠言’,我们要能接受,我们要能感激,要真正的求改过自新。改过之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护短之人,必定不是贤者。这是勉励我们要真正忏悔,真正的忏悔就在改过。
第四首偈:“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这首偈可以说是一般菩萨日常生活的标准。第一句:‘日用常行饶益’。饶是丰饶,益是利益;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一定要存心利益众生,不但要利益众生,而且要给予众生最大的利益、最圆满的利益,如此才叫做饶益。佛法里的利益,并不专注现前,佛法特别重视,现前令众生得利益,将来还是得利益,这才叫做真正的饶益。若现前令众生得利益,后来则有害,这就不叫做利益众生。换句话说,眼前对于众生似乎没有多大的利益,甚至于有些不便的地方,可是将来对于众生有莫大的利益,这也算是真正的利益。这些原理原则,我们一定要懂得,这是菩萨行的标准。第二句:‘成道非由施钱’。仅仅靠布施不能成就道业,道业是要修心,是要修正我们的行为。靠一点钱财的布施,要想贿赂佛菩萨,要想巴结那些神仙,这是迷信,这是迷惑颠倒,不但不能成就,反而造作无边的罪业。第三句:‘菩提只向心觅’。这是讲究竟的大道。佛法无论哪一宗、哪一个行门,我们常讲八万四千行门,也讲到无量无边的行门,修行法门虽然是无量无边,它的方向、原理只有一个,就是一定要‘修心’。禅宗讲‘直心是道场’,心直言直才能成就无上菩提,不必要向心外去求法。第四句:‘何劳向外求玄’。这是指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是错误的。心外求法,在佛法看作外道。佛门讲的外道,并不是佛教以外其他宗教叫外道,那就错了。若是这样说法,则意思太狭小,不是佛法说的本意。佛法讲的‘内外’,是讲‘心内’、‘心外’。我们求生净土,念阿弥陀佛,我们认为心外有个阿弥陀佛,那也错了,也是向外求玄,不能证得一心,不能生得净土。这是千万要记住的。
末后半偈有两句,这是结劝:“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这两句话是做一个总结,也是劝勉的意思。‘听’是我们自行,我们自己听老师讲。‘说’是我们教化众生,就是把佛法这些道理、方法说给别人听。我们自己听以及说给别人听,都要依照这一个原理原则来修行,这样果报自然不虚,所以说是‘天堂只在目前’。
◎定慧一体第三
以下八章经是六祖一生所说的法要,可以说句句话都非常重要,这是由门人分类编辑而成的,与前面两章性质稍有不同。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定慧一体’这一章,我们分成五个段落来介绍。第一段:解释‘定慧一体’。禅定是体,智慧是用。何谓‘禅定’?大师在这章经中为我们说得很明白,‘涉境不执著’,境就是境界,我们六根涉入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定,所谓寂而常照。可见,禅定是有作用的,它不是一个死定,它的作用就叫智慧。智慧,重要的是心境俱空,照而常寂。体用不二,就叫做一体。
第二段:是讲这一章经的宗旨,六祖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我此法门’这一句,就是指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相传的这个法门,所谓禅宗的顿教。这一个法门,也就是祖祖相传者,它是以定慧为根本;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定慧既然是一体,我们在修学时,当然就要注重定慧等学,这是非常重要的。既不能偏重在定,也不可偏重在慧;禅家讲,偏重在定,免不了枯寂;偏重在慧,往往落入颠狂,所谓是狂慧。到定慧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禅定,才能由定开慧。寂照一如、寂照平等、寂照不二,这才是禅宗顿教所讲求的。六祖说:‘心口俱善,内外一种,这就是定慧平等’。这一句是教导我们如何学定慧等学;换句话说,定慧等学的最初方便是心口俱善。内心和我们的外表要一致,不能口里说的是一桩,心里想的是另一桩,那就不是禅定。心里想的、口里说的、身体所行的,完全是一样,这就叫定慧等学。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