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小说: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字数:3505更新时间 : 2017-07-30 18:56:08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一书《美的历程》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理出了中国美学思想独立发展的来龙去脉。美学讨论促进了文学理论批评美学水平的提高。”本书自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以来,风行一时,多次再版,美学、哲学、文学等专业研究者更是把它当做专业必备参考书。

  3.内容梗概
  《美的历程》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学艺术作了一次整体性的、宏观的美学总结,提出了很多比如“龙飞凤舞”、“儒道互补”、“人的主题”等富有哲理性的观点。从原始社会的图腾、殷周的青铜艺术、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风度、六朝的雕塑、宋元的山水画一直到明清的小说,作者对各个时期的文艺进行了一次美的历程。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从美学的角度把审美、艺术乃至整个历史的发展都有机地联系起来。
  全书分为十章,每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艺术门类的发展,并从社会政治经济的情况,客观地分析当时艺术的发展概况,从文化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探索了艺术风格变化的深层原因,并从人文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4.名篇分析与建议
  (1)儒道互补
  先秦时期在思想、文艺方面有两种最重要的学说:一种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一种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这两种学说既对立又互补。作者认为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发展的一种基本线索。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知其不可而为之”等,一是发展为荀子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是演化为周庄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比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一是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是演化为庄子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无用之用乃大用”。
  表面上看,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是对立的,一个倡导入世,一个倡导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隐退。可事实上它们是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古代很多士大夫都是以“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为互补的人生路途。虽然道家思想讲求避弃现世,但并不否认生命,而是爱惜生命,在这一点上,它也是和儒家思想一致。可毕竟两者是离异的。儒家思想强调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而道家思想重视自然,不求功利。前者由于受功利主义的限制,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甚至破坏;而后者则恰恰是努力冲破这种束缚,寻求自由和解放。因此,儒家与道家既对立又互补。
  这两种思想反映到艺术作品上,儒家强调的是艺术的实用功利,这就影响到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容;道家重视人与外界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它影响到创作规律,即审美方面。儒道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

  应用建议一: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别是儒道思想。通过阅读这些相关方面的书籍,提高自身的修养。比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此类书籍。
  应用建议二:学习儒道思想中的积极方面,学习古人思想中热爱生活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和理性的哲学思辨精神。

  (2)人的觉醒
  魏晋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变化,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已经崩溃,出现了新的观念体系--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活跃、收获颇丰的时期,它的思辨哲学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是空前的。这是一个破旧立新的时代,是一个突破传统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解放历程。
  在怀疑和否定传统标准和信仰的条件下,人们开始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反映了人的觉醒。当时的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盛行,在这种氛围之下,产生了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和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
  这种人的觉醒在文学作品中显现得最为突出。《古诗十九首》在抒发感叹之时流露出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生年不满百,常杯千岁忧”,“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的“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陶潜的“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他们唱出了同一的忧思,这时他们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他们对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他们对人生的追求和人的觉醒。
  人生是短促的,只有抓紧生活,珍重生命才是真实的,一切谶纬之学都是虚假的。因而就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表面上看来似乎很堕落,实际上,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极力追求。还有大部分抒发积极向上意绪的诗篇,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由于有了人的觉醒,才使此时的文艺具有美学深度。
  人的觉醒是对旧传统的破坏,在对抗和怀疑中重新建立新的世界观、价值观。“竹林七贤”能成为六朝的理想人物,就是由于他们个体人格本身,他们既没有显赫的功勋,也没有无边的法力,更没有可称道的节操,而是他们内在的才情、性貌、品格、风神吸引着、感召着后人。也就是,人是由于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这对于我们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应用建议一:年轻人要有破旧立新的勇气,敢于创新,敢于冲破传统思想禁锢的藩篱。
  应用建议二:珍惜生命,珍惜青春,人要趁着年轻多做几件事情。等到老去的那一天,不会为流逝的岁月而悔恨。

  (3)宋元山水画的三种意境
  作者认为宋元时期山水画经历了北宋、南宋、元三个里程,呈现出不同的三种意境。
  第一种是“无我之境”,诗、画及各类小说中都存在这种艺术意境。所谓“无我”,是指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自己也没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并不是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而是通过对对象地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艺术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比如北宋时期的董源就是这种艺术境界的典型代表。他画江南平远真景,以浓厚的抒情性的优美取胜。正如沈括的《梦溪笔谈》之中所说“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他们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的观念、含义和情感,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第二种是处于“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中间过渡状态的一种艺术意境。这种艺术意境的美学特色就是细节的真实和诗意追求。在此类画中,多是通过艺术家颇费心思地选择取舍的角度、对象等,在这些有限对象的细节忠实描绘中,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诗趣、情调、思想。但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诗意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基本前提是在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可以说它基本上仍属于“无我之境”。
  这种艺术意境滥觞于南宋时期,号称为“残山剩水”的马远、夏?就是此类风格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中多是一角山岩、半截树枝这些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面积,但十分细致精巧,富有较为自觉的抒情诗意。
  第三种是“有我之境”。它的重点不在于对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而在精炼深永的意趣,通过或借助某些自然景物、形象以笔墨传达出艺术家的所思所想。这已经不是宋画的那种再现了,而是一种明确的表现。画面的景物可以非常的平凡简单,但是画的意趣一定要鲜明。
这种艺术境界在元画中最为体现。元朝的倪云林,他的画作中总是几棵小树、一个茅亭、远抹平坡、半枝风竹,就在这极为简单寻常的景色中,通过精炼的笔墨,传达出一种闲适无奈、淡淡哀愁的心绪。
  文学、建筑、绘画都是艺术,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比如这三种境界,在绘画中存在,在文学、建筑之中也同样存在。以后,我们无论是在欣赏诗歌、建筑,还是在鉴赏绘画时,都可以运用这三种境界来分析、研究,把欣赏提升到美学的角度。但这种区分只是一种普遍的规律,而不能当做公式,不然就如同刻舟求剑。理论上的这些区划、分析,是为了帮助艺术品的研究和欣赏,而不是束缚。

  应用建议一:学会从美学的角度来欣赏艺术,一旦把浅层次的个人感受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你也会觉得自己很高深了。
  应用建议二:运用理论知识,不能恪守教条,要灵活变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的启迪
  美学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如果对美学感兴趣的话,不妨多读一读美学书籍,比如《美学散步》、《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等。
  感悟生活中的美,可以把自己当时的情绪、思想用一个小本子记录下来。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这将成为你的一笔精神财富,同时你也会发现你对美的感悟能力得到了提高。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一品麻衣神相诡异调查局天赋太低被群嘲?我一剑破天重生后,我送渣女全家坐大牢长公主娇又媚,高冷摄政王心肝颤七零娇美人,撩得冷知青心肝颤虚伪丈夫装情深?八零离婚再高嫁同时穿越:从回归主神空间开始当妾说我不配?嫡女重生掀朝野夺凤位无限:我,龙脉术!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