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倭寇扎营五党山,还在许厝扎下营盘。”
谭纶知道倭寇约六千余,却是分守三地,心中不由得冷笑。
虽然这样的布置可以层层抵抗明军的攻势,可兵力分散的弱点却是暴露无遗。
“火器,在战阵中的作用,诸位都应该清楚了,浙兵虽远道而来,可营中火器颇多,足以在战场上碾压倭寇。
我决定,以戚继光率浙兵为中锋,正面攻击,俞大猷除率领本部人马外,兼领水师为右路军,断敌海上退路,刘显为左路军,侧翼夹击倭寇”
谭纶自然不会忘记自己过来的原由,开口就分派了作战任务,为戚继光争夺功劳。
而下方的刘显、俞大猷听到谭纶的排兵布阵,都是无可奈何对视一眼。
其实,在他们听说谭纶随浙兵赶往兴化府时就已经有所猜测。
俞大猷和谭纶,不过有一面之缘,而他却是知道,谭纶在浙江时,可是以布政使司右参政和按察使司副使的身份,多次参与围剿倭寇的战斗,去年浙兵援闽也是谭纶为统帅,戚继光领兵参战。
毫无疑问,就算有他这个副总兵在场,也的听他们那些文官的,更何况现在谭纶还是福建巡抚,是这里最大的官。
就算朝廷任命自己为福建总兵官,要还得是听他的。
俞大猷已经学会了在官场上,少说话,多做事,才是处事之法。
既然拗不过谭纶,那就听着好了。
他这么想,可刘显却不这么看。
他是广东总兵,只是临时被总督张臬派过来救援兴化府的,可不会留在福建,自然就不怕谭纶给他穿小鞋。
甚至,如果不是张臬那边抽不出兵马,能给他调派两三千军队增援的话,他和俞大猷汇兵后直接就攻打兴化倭寇了,哪里还要等戚继光的人马参战,分薄这份战功。
等谭纶说完话后,刘显就起身抱拳道:“谭大人,浙兵远道而来,人困马乏,加之多位新招募之兵,以他们为中路似乎不妥。”
戚继光坐在刘显左侧,自是下首一个位置,听到刘显这么说,心里倒是有些佩服这位,敢和文官叫板的武将。
刘显既然说话了,自然不会就这么含含糊糊的过去,而是要说清楚,反正回头自己回广东,谁还怕你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巡抚。
“谭大人当知道,中路乃是正面和倭寇交战,戚将军手下新兵过多,若是有意志不坚定者,在战阵之中引发混乱,后果难料。”
直接反对由戚继光部为中军,这也是刘显深思熟虑过后的决定。
刘、俞、戚三军,自是以俞大猷部最强,加之还有击败张琏反贼所鼓舞起来的士气,作为中军才是最合适的。
戚继光部虽然比他的兵马多很多,可是也只能作为配合中军的部队,和他一样排列在左右路夹击倭寇。
按照谭纶话里的意思,那就是要让戚继光的人马打中路,让他和俞大猷改到边路配合。
谁不知道倭寇打仗都是只走一路,他们和明军交战,都是靠悍勇直接中路突破。
若是按照谭纶的指挥行事,闹不好功劳全在戚继光那里,他和俞大猷根本什么也捞不到。
就算俞大猷还有个指挥水师封锁的任务,可这伙倭寇是在岸上,有啥用?
不过刘显还没有愚蠢到指鼻子开骂,说谭纶就是帮着戚继光捞战功来了,用戚继光部新兵多作为理由。
“刘都督,本官刚才已经说了,戚将军部下多使用火器,正是正面迎战倭寇,消灭他们的不二法宝,没必要用将士们的性命去和倭寇死拼。”
谭纶只是淡淡说道。
先前刘显讲述局势时他就已经听得清楚,现在他们已经把倭寇挤压在一个半道之上,人马分散开,避免有倭寇突围而出。
俞大猷和刘显的人马,正好起到封堵倭寇突围路线的角色,否则他还会把三股人马分为前中后三军,分层次推进,到时候后面两部就更没有战功。
其实,很多战事中,都隐藏着这样的小插曲,或为保存实力避战,或为抢夺功劳抢战,只不过这一切都不会被记入史书中。
史书只会记录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他们和谁打了一仗,胜负结果为何。
但是,只有当事人才知道的是,在排兵布阵之中,各部就已经开始明争暗斗,只为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而整个过程中,其他的都不重要,谁受到优待,谁又受了委屈,是没人会关注的。
谭纶来此,自然就是想要把此战最肥美的战功留给戚继光,不管刘显和俞大猷说什么,他都是不会听的。
而且,在他看来,有戚继光和俞大猷参战,此战必胜。
有这个判断,刘显说什么,其实已经无足轻重。
看到谭纶坚定的目光,刘显知道继续纠缠也讨不到好。
张臬不在此地,他还能说什么,总不能翻脸吧。
武将和文官翻脸,他也得有这个胆子。
就算此时传到张臬那里,张总督的脸色也不会很好。
不仅是因为怀疑刘显对文官的态度,更是他做为刘显的后台,以后在同僚面前很不好解释。
必胜当无悬念,做为胜利者,无论谭纶做什么都是对的。
而他继续纠缠传出去,只会是说他的不是。
更何况,俞大猷在一旁也没有说什么,只是低着头。
心中虽然不满,可是刘显还是冲谭纶抱拳应是,不过在心里,刘显已经打定主意自己这趟就是打个酱油了事。
自己身边的人,近半是他亲近士兵,是他的亲兵。
既然这次分不到太大功劳,那就尽量避免伤亡过大,让戚继光去拼好了。
随后,谭纶又在舆图上布置了各部进攻路线,三路大军进攻,最后的目标自然是平海卫城前最后一个屏障-许厝倭巢。
攻占这里,就可以和倭寇最后的营地平海卫城遥遥对峙。
三军进攻期间,水师作用也非常重要。
因为战场为半岛,还要防止倭寇从海路逃脱。
虽然季风不利舟师远航,可北面的万安和南面的惠安水路皆不远,逃遁也是有机会的,所以才要俞大猷指挥水师防备倭寇外逃。
在座的三位将领中,要说指挥水师,当然还要是俞大猷。
别的人,就算是戚继光,他也不会放心。
定好进兵时间,自然要给刚刚赶到的浙兵三日的修整,第四日三军尽出,围剿倭寇。
出了营帐,刘显还是有些不服气,只是轻蔑的瞥了眼戚继光。
不止是刘显,其实俞大猷也看出来了,戚继光和谭纶之间或许是有交往的,想到之前听到的一些消息,也只是摇摇头,随即和刘显一起等自己亲兵牵来马匹,随即翻身上马,扬鞭欲走。
骑上战马后,就比周围人高上不少,视野旋即也开阔许多,刘显和俞大猷在马上就注意到营帐右侧据马后,摆放着许多黑色火炮。
这些火炮和他们常见的明军火器不同,炮管短粗,首尾约两尺长,周身加了七道铁箍,炮头由两只铁制虎爪架起,看起来虎虎生威,煞是威风。
和明军中常见的将军炮、大型碗口铳皆有不同。
“刘都督,你看那炮。”
俞大猷不由开口对刘显说道。
“那个可能就是浙兵的虎蹲炮吧,之前听人说过。”
刘显盯着那火炮下面的支架说道。
“虎蹲炮?”
俞大猷好奇道。
毕竟,虎蹲炮并不是明军的标准装备,至少在这个时期还不是。
明军的火炮主要还是铳身短粗,铳筒为碗状,药室鼓起的碗口铳和大型直筒状火铳,也就是各种将军炮。
当然,明军现在最先进的还是仿制西夷的佛朗机炮,经过多次实战后,因效果显著,已经由工部虞衡清吏司管辖的军器局以及内府管辖的兵杖局开始大规模铸造,下发各军。
当然,拥有优先权的还是九边重镇,对于南方各卫所,自然排在后面。
俞大猷和刘显军中,也有佛朗机炮数门,不过更多的还是早前遗留下来的碗口铳。
至于将军炮,那玩意更重,大多被放置在城头,并不会随军行动。
明军的将军炮,其实外形和后来西方传入的红夷大炮已经非常相似,只是体量上要差很多。
不知是材料还是工艺问题,还是匠人问题,明清时期虽然也铸造了许多大炮,可就是没有人去开发大口径大威力火炮。
而在几十年前,为了攻占君士坦丁堡,蒸蒸日上的奥斯曼帝国就寻找到匈牙利籍火炮设计师乌尔班,为其倾尽所有,打造了即便是在后世来说也是非常巨大的火炮-乌尔班大炮,有时也被称作“土耳其巨炮”或“达达尼尔大炮”。
该炮长达17英尺(约合5.18米),重17吨,炮筒厚达8英寸(约20厘米,以便承受开炮时的巨大冲击力),口径则高达30英寸(约合762毫米),足以容纳一位成人,所用花岗岩炮弹重达1500磅(约680公斤),是那个时代威力最大的火器。
一炮轰出,真的是天翻地覆,地动山摇,再坚固的城墙在这种超大型火炮面前如同纸糊的一般,炮弹所经之处,无不分崩离析。
就在刘显和俞大猷小声交谈的时候,站在他们后面的戚继光已经站了上来,给他们介绍起这种火炮。
虽然知道刘、俞二人对他抢功不满,可是面对这种新开发的火器,戚继光也不会藏私,而且这东西其实也没什么好藏的,匠人一看就能明白。
刘、俞二人自然也是见多识广的人,虽然不比专业人士,可凭借外观也能大概判断出这种武器的使用来。
现在的火器,确实太简单了些。
“正如刘都督所言,这炮正是我浙军中大量使用的虎蹲炮。”
戚继光上来就介绍,还不断把刘显和俞大猷往那边引过去。
很快,三人就已经到了火炮旁,随后都下马,蹲在虎蹲炮旁仔细观察起来,而戚继光也在一边介绍起这种火炮的特点和用法。
“缩小号的将军炮,能打散弹,打击近距离的倭寇。”
俞大猷听到戚继光的介绍,眼中就开始发光。
他当然知道和倭寇交战时,倭寇一般采用的战法就是没有战法,根本就不管你几路去,他就一路冲,冲垮明军的防线,明军就全线崩溃。
简单而直接。
用这种小炮,装上散弹,一炮就是一大片,还真是破局的良法。
旁边的刘显应该是早先听闻过,不过此时也是第一次看到实物,通过戚继光的介绍,不免也能想到此物在战场上的使用方式以及效果,所以也是不住点头。
“这炮,拨给我两尊,我带回去让人试试。”
刘显开口说道:“若是效果好,我看可以上奏朝廷,大力推广此炮。”
“可惜装填不易。”
俞大猷只是叹道。
其实,除了佛朗机炮外,明军火器装填都不怎么样。
可那些火器,都是在敌稍远距离的时候就要释放,所以还有机会打出第二轮,甚至第三轮。
可这虎蹲炮,主要就是近战中使用,可没机会给你装填,再打一轮出去,几乎就是战场上的一次性消耗品。
打赢了自然可以回收,若是打输了,炮就是别人的了。
“这炮,其实我也是从以为友人口中听说的,后来略有修改制成。”
戚继光看二人都有兴趣,于是又开口说道。
有些事儿,不早点说,以后要是传开,免不得就有人说他贪功吃独食。
“哦?那里还有这类似的火炮?”
刘显奇道。
“江西九江卫就有,我友人在南京兵部任职,前些年奉命去江西各卫所点检时发现的此物,据说是一位千户在和倭寇交战后发明此物。
不过他们那会儿是临时抽调浙江,之后就不怎么外调了,所以才没有传开。
他也是点检发现,让人试炮后,觉得效果不错,所以留心此事,写信告知我。”
戚继光笑着解释了此炮最初的来历。
不过俞大猷微微皱眉,有些怀疑他说的那个千户,会不会就是魏家的人。
不过想到魏勐,还有吴占魁,都是一副不求上进的样子,也懒得说出自己的猜测。
在俞大猷看来,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就该做出一番大事业来,吴占魁和魏勐两人,明明有能力,却有些贪生怕死,宁愿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挪窝,只想着把自家的荫庇传袭下去,实在没什么好说的。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