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李太妃如此说话,自然是在给赵明枝上眼药,想要叫这些个肱骨大臣晓得自家艰难,公主可恶。
赵明枝闻言并不辩解,只应道:“不独娘娘心中担忧,我也总忧心北面事情不能顺利,只盼早日能将人接回京中,但时日还长,娘娘也注意身体才是。”
得了赵明枝这一句,李太妃越发得了势一般,叹一口气,道:“我如何不想,但这脑子里头东西根本管不住!晚间一闭眼,全是太上皇同宝珠帝姬。”
赵明枝便叹道:“太医方才也说都是心病,身体上倒无什么事,不用挪动养病……”
李太妃听到此处,心中悚然一惊,暗道:这蹄子,我已是住在宫中犄角旮旯,她竟还不满意,难道还想把我打发出去吗?
她忙道:“我身上也无什么病痛,只心里不舒服——实在自家无用,帮不得殿下一点,更不能给太上皇他们分忧,过意不去罢了,殿下恁多要紧事情等着,不用费事理会我……”
虽说是坐在交椅之上,可对面站着诸位宰辅,一旁还有赵明枝,李太妃犹如屁股上长了锥子,坐不稳一点。
想到这两日自家动作,又看边上赵明枝动静,她着实有些后怕,很想躲开几日避避风头,只是脑子并不十分好用,也不知怎么应对,犹豫一下,于是故技重施,又道:“太医既然也说我是心事,想来吃再多药,养再久也无什么用,只好拿心药来医。”
她手中捏着帕子,遮在自己面前,道:“我明日就去三清观中为太上皇等人祈福——只可惜我这贱命无用,但凡有用,哪怕舍了自家性命,若能换得太上皇、帝姬他们还朝,也是值当的!”
听得三清观三个字,赵明枝沉吟片刻,却是道:“说起此事,前次钦天监来奏,也说再过两个月便是太上皇诞辰,合卦最好去往三清山、五台山等处,择一灵山斋戒清蘸,偏生五台山山高路远,我与陛下一时腾挪不开……”
张异立时道:“若要斋戒清蘸,宫中除却皇上、公主,却也未必没有旁人可以代而为之。”
他一个枢密副使,又何惧太上皇后宫里头一个全无存在感的妃嫔,况且此时又占着大义,根本一点迟疑也没有,张口便道:“太妃娘娘忧心太上皇,有心为我朝祈福,至于茶饭不进,既如此,倒不如请太妃娘娘代为去往灵山,正是两全其美之计。”
李太妃本就坐得不稳,一时惊得险些栽倒,正要拒绝,话到嘴边,又不敢说。
赵明枝闻言,面露犹豫之色,道:“山长水远的,这一路颠沛,娘娘本就身体不适,又岂好叫她再去折腾……”
她语含未尽之意,不看别人,却看向对面太医。
那太医哪里用旁人提点半句,当即行礼道:“太妃身体康健,唯有肺中总是自生出一股燥热,若能去往山清水秀之地,再清心斋戒上数月,想来从根而治,必定能有所助益……”
话到如此份上,左右大臣,另有座上赵明枝,俱都看向李太妃。
众目睽睽之下,李太妃只觉被当头砸了一棒,眼前一黑,几乎不能动弹。
她方才一番作态,又唱又作,又说要为太上皇等人祈福,又说连自家性命也能舍,此时此刻,如果再出言拒绝,岂不是摆明了方才都是违心之言,将来太上皇等人回来,哪里还有立锥之地。
李太妃心都凉了半截,再去看赵明枝时候,见她好似仍在踌躇模样,更不知如何应对。
如今还是在京城,又是后廷之中,前有文武百官,后有黄门宫人,自家还被如此简慢,过得这样可怜,如若真个去得什么五台山、三清山,怕是饿死也无人会多看一眼。
就算北边太上皇回来,他本就对自己全无照拂,从前一年见不到一二次面,说不上半句话的,又如何能指望其余?
李太妃慌忙道:“若说祈福自然是好事,我只怕地方太远,人地两生……”
她推脱的话才起了个头,对面张异已是接道:“娘娘乃是为太上皇并我朝祈福,自有太医跟随,又有卫队开道,况且而今狄人已退,东面更是海河清晏,不必忧心半点。”
见张异出头,一旁杨廷看向上头赵明枝,见她俨然还想拒绝,一副欲要自家以身代之模样,却是心领神会,急忙也道:“娘娘此举,不独为了太上皇,也是为了朝廷社稷,将来北面人归来,必要记一大功——况且比之他人,若能得娘娘亲自身往,一来位尊,二来辈高,三来心诚,再无其余更合适人选!”
一时殿中人人附和,其势甚众。
对面都是两府重臣,拿大道理压下来,许多还是自己方才说过的话,李太妃再如何想食言而肥,话到嘴边,究竟没有那个胆量,只又气又急,又怒又慌,惶急之间,倒是福至心灵,忽的生出一个主意。
只见她把手一举,按在自己头上,迟疑几息,到底还是发出一声叫,因怕栽倒在地,摔痛了自己,其人还把屁股往前挪了挪,留出足够空隙,才悄悄侧转过半身,做一副难以忍受模样,闭上眼睛,直直晕在交椅椅背上。
直至此时,她还不忘拿胳膊垫着,唯恐下巴磕到椅子。
赵明枝一见李太妃栽倒,立时叫道:“医官!”
她一面说着,一面又召来黄门并宫人,催着众人七手八脚将李太妃担去了偏殿,又令人去太医院另召几个医官来同诊。
那太医当即上前,急忙跟了过去。
对面一众官员便也各自引颈去看,俱都无言。
赵明枝叹道:“眼下宫中只有一位太妃,凡事都能一言而决,本想着若我一时不在,还有她能帮着看顾几日,谁承想……只求娘娘并无什么大碍……”
她这话好似不过担忧李太妃身体,可落在其余人耳中,尤其那张异耳中,却如同惊雷一般,忽的被点醒过来。
——朝中虽然已经派遣使团去赎回太上皇,毕竟情况复杂,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有个结果,更不知道是个什么结果。
一旦公主成亲,跟着裴雍去了京兆府,宫中便只剩下天子同李太妃。
这一二年间,谁人看不出李太妃是个拎不清的,眼下又热衷听那些道婆尼姑话,要是一个看不住,在后宫生出事来,她深在宫帷之中,公主外嫁,前朝后廷相隔,哪个能制得住?
难道指望十岁不满的小皇帝吗?
先前供着李太妃,是想用来制衡赵明枝这个对天子影响太大的公主,虽说也没生出什么作用,总归有好过没有。
可过不得多时,宫中也没什么公主,难道还要留下李太妃这个祸害?
飞鸟都尽了,还要一把烂弓做什么?
届时哪个来制衡她?
张异与左右人对视一眼,心思电转,上前便道:“娘娘肺中有热,又忧心北面太上皇,想来一时气涌,才致晕厥,要是能够早日出发,去得高山之上,清心守中,就是不药也能自医了。”
后宫制衡的道理,自然不只张异一个人认得清,有了他起头,旁人自也不会叫这话掉到地上,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应和起来。
诸人自有目的,有想把太上皇留在京中,或是至少留在较近的西京,日后还能拿来挟制天子,以免其全无顾忌的——这是打着实在不行,就要使旧皇换新皇的主意。
也有新近得势,不愿叫旧皇并旧皇党一派回京与自己争权夺利,恨不得将人远远送往南面群山之中的,此刻已然不住催促钦天监立择吉日。更有其中激进者,又提出另一建议,只说那普陀山本是太祖皇帝钦定祈福之所,又地处南方,山清水秀,温度得宜,正合调养。
众人争论起来,当真火花四溅。
无论如何,一干人等群策群力,俨然为太上皇思虑周详,谋划甚深,到得后头,话中已然无人再顾及李太妃,全是围绕着太上皇去了。
几位复命的医官明明早早就得过通报,却全然无人理会,只好站在门口,把宰辅们一应商议从头听到了尾。
赵明枝见得他们一味干站,这才叫停了两府议论,把医官唤上前来。
能在宫中做医官,医术还是其次,察言观色的能力却必须是一等一的。众人方才听了这许久,哪里会不清楚自己该怎么说,果然回话时候,个个都称李太妃身上并无什么大病症,只是一时急火攻心。
“京中冬日严寒,娘娘肺中热火甚燥,被寒冬一激,反而逼缩在肺腑之中,不如去得南边温暖地界,以药将热引出,慢慢将养,才是长久之道。”
“正是,虽无大病症,却也不好长拖,此时路上还好走,再过一阵子落了雪,一路泥泞,就不好行路了。”
“去得灵山之上,务必清饮食,濯肺腑,正合祈福所需,两相得益。”
众医官或从医理,或从情理一一进言,又有一旁宰辅们不时插上几句话,不等后头李太妃算好时间醒来,她祈福之地已然定好,正是两浙路的普陀山。
地方一定,钦天监就被召进宫中就近择了吉日,又有太医院使匆忙领命选定了三名医官、两名医士、两名医生一道出行。
除却李太妃宫中额定人员,赵明枝又自宫中另外选出黄门二十、宫人二十同行伺候,再又有护送禁卫,开道仪仗,备用行李等等,衣食住行一一涉及,只叫那春绿牵头收拾。
而那李太妃回得寝宫之中,心中忐忑,等了又盼,又不能去催,竟是天黑了才终于见到春绿回来,一时急忙问道:“怎么拖到现在?那赵明枝怎么说,我人都爬起不来了,总不至于还要我去什么劳什子山上祈福罢?”
那春绿欲言又止地看了李太妃一眼,却也不敢隐瞒,小声道:“娘娘,前头相公们同公主已是定地方,说要娘娘去祈福……”
“娘娘再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想要带上的,药材也好、衣料也好,或是其余吃用之物,趁着而今还在京中,能要就多要点,不然等到了普陀山,地方远得很,宫中也未必理会,到时候叫也叫不应的。”
李太妃听得这话,当下还没反应过来,只问道:“什么普陀山,什么叫不应?”
春绿低下头,嚅嗫着回道:“两府都说普陀山是太祖钦选的地方,钦天监也说好,殿下就点头答应了,人人都请娘娘过了十五就启程……”
“启什么程?”李太妃脑子里嗡的一声,简直一个字都听不懂了。
“相公们同太医们都说娘娘是心病,请娘娘早日寻个灵山大寺大观的过去祈福,又能好生休养……因娘娘先前也说自家是心病……”
“娘娘?”
春绿讪讪说着,一抬头,忽见面前李太妃双眼紧闭,其人右手正扶住额头,身体更是摇摇晃晃,仿佛马上就要跌倒的模样。
因在前殿早看过自家娘娘装晕过一回,此刻她见旧事重演,不免有些许发懵,暗想:眼下也无旁人在,太妃怎的还要做戏?这又是个什么意思?
这春绿便茫然问道:“娘娘是想闹出点动静来?奴婢这就去通报公主召太医进来?您要不先同婢子通个气,一会婢子应当怎么说才好,免得错了话……娘娘?”
她话音未落,就见看着已然跌倒的李太妃,春绿这才醒过来似的,呆了几息,慌张叫道:“快来人啊!!”
李太妃这一回昏倒却是真的,然则先前扮过太多次假,早无人去认真理会,况且两府定下来的事情,又有了赵明枝推波助澜,赵弘这个天子本就对李太妃厌恶不已,自然更是乐得顺水推舟。
是以她醒来之后,虽闹了一通,但除却几个御医,根本无人理会,便如细雨入海,丝毫波澜也没有激起。
等到了日子,不管她如何折腾挣扎,还是由天子并公主、一众大臣恭送,带着浩大仪仗依时出发了。
李太妃在后宫数十年,本就是没有存在感的人,南逃蔡州,尤其赵明枝去了京兆府,更有后头赵弘回了京城,只剩李太妃一人独自守在行在,她一时见尼姑,一时见道婆,一时还要四下去寻得到高僧,其人本就受太上皇拖累,如此多乱七八糟行径,在外头名声就更差了。
而今天子还朝,狄人退去,原本跟去蔡州的京城百姓自然也随之回京。
不过是动动嘴皮子而已,谁不喜欢议论后宫热闹?三清观闹出来的事情才过去不久,太上皇先前也是又佛又道的,不知靡费多少,最后甚至沦陷半壁江山,当皇帝的都被掳去北地,叫百姓们心有余悸,眼下看了李太妃好似又要步其后尘,更为不紧张。
众人不能左右宫中贵人,却不妨碍在外头四下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一时搞得人尽皆知,又兼群情激奋,甚至有那等太学士子已经共进言书上谏,劝说后宫远离那等末流小道,莫与三教九流为伍。
士子们前头谏书才上,一转眼,就亲见李太妃被远远打发去往普陀寺斋戒祈福,只觉深得天家重视,能听取谏言,如何不欢欣鼓舞。
于是京城内外,人人心满意足。
两府自以为撵走了隐患,只等公主出嫁去那京兆府,便只剩下自己一干人等,可以慢慢窝里斗,士子、百姓只觉天家年龄虽小,有个靠谱的公主在,也能清醒理事,不为奸佞所迷。
至于赵弘,他平日里本就对李太妃十分防备,又有万分不满,眼下终于送走,简直喜出望外。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