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作为辽国皇帝的耶律隆绪本人去见韩德让时,礼节更是一点都不含糊:他会在50步以外的地方下车步行,韩德让虽然出帐迎接,隆绪却一定会先向他行礼,入帐后更是由韩德让高居上座,隆绪则极为恭敬地向他执父子之礼。
统和十八年(公元994年),韩德让成为辽国权力最大的实权人物:任太保、兼政事令、总理南北二院枢密院事、拜大丞相、进齐王。
统和二十二年(公元998年)十二月,韩德让被赐姓辽国国姓耶律氏,改名为耶律隆运,封晋王,位在亲王之上。除了这些头衔,他还得到了一座规制与皇宫不相上下的文忠王府,享有帝王级别的随从队伍。从此,以述律平皇后的奴隶之身份出现在辽国历史上的韩氏家族正式成为皇族。
韩德让没有辜负萧绰的信任和爱慕,终其一生,他都对萧绰忠心不二,从来不曾利用她给予自己的特权做任何危害辽国朝政的事情,为辽国的振兴发展可谓做到了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享受着儿女孝顺、丈夫恩爱的承天皇太后萧绰在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的十一月为儿子举行了契丹传统的“柴册礼”,将皇权交还给了耶律隆绪,决定从此结束她在辽景宗、辽圣宗年间整整四十年有余的“摄政女皇”生涯,去南京(今北京)安享晚年。
不幸的是,就在南行的途中,萧绰染上了疾病,十二月初,她病逝于行宫,终年五十七岁。
萧绰的死使辽圣宗耶律隆绪悲哀异常,他寝食俱废,一直哭到呕血,并为母亲上谥号为“圣神宣献皇后”,隆重安葬于辽乾陵。
萧绰之死对晚年的韩德让来说更是沉重的打击。他从此抑郁寡欢,一年后便重病不起。耶律隆绪和皇后萧菩萨哥每天按照儿子、媳妇的礼节为他侍奉汤药,却仍然回天乏术。
统和二十九年(公元1011年)三月初,韩德让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一岁。
辽圣宗耶律隆绪为继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切规制都与母亲一样。他亲自拉着韩德让的灵车送出百步之远,并且为他服丧,随后将他安葬在母亲的身边。
中国历史上的后妃数不胜数,然而通观下来,只有萧绰,不但建功立业、彪炳史册,而且还真正享有了一个女人的完整幸福的人生。
“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是谁
“宰相肚里能撑船”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的一句俗语,可是,如果要问这句话里的宰相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可能知道答案的人就不多了。
咱们先不说这位宰相是谁,先说一说另一句有名的古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看到这句话,相信不少人脑子里会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吕端是何方神圣啊?竟然有资格和大名鼎鼎的诸葛丞相相提并论,共领风骚!吕端诚然不如诸葛亮名气响,但也是一代名相,而且他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中的那位宰相。
■宰相肚里能撑船
名相吕端因遭奸臣陷害被削去官职,但他二话没说便和书童离开京城踏上了返回故乡安次(今河北廊坊安次区)的路程,因为无官一身轻的他要急着回去参加弟弟的婚礼。
赶到吕端老家参加婚宴的官员和商人们一见吕相爷回来了,一个个来了劲头,又是大礼参拜,又是重上厚礼,吕端见此情景哭笑不得,只好当众言明真相:“我吕端现在已被革职为民了!”话一出口,戏剧性的画面出现了,那些官员商人们有的目瞪口呆,有的斜眼相视,有的甚至拿起所送礼品不告而别、扬长而去了。
正在这个时候,皇上派御史来下旨了,那御史骑马直到吕端家门口,下马便大声喊道:“吕端接旨!”吕端急率全家老小跪在地上,洗耳恭听,只听那御史宣旨道:“吕端回朝复任宰相,钦此!”方才散去的那些官员商人见吕端又官复原职了,只好拉下脸皮,大着胆子回来重新送礼贺喜。他们一个个面红耳赤,支吾其词,丑态百出。
在这些势利眼当中,自然少不了安次县那位七品芝麻官。他坐着轿子走而复返,跪在吕端面前磕头如捣蒜似的赔礼请罪,甚至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吕端的书童非常生气,上前揪住知县说:“大胆狗官,竟敢戏弄我家相爷,摘去你的乌纱帽!”书童这句话吓坏了知县,他双手捂紧头上的乌纱帽,浑身筛糠般颤抖不停。吕端这时才上前拉住书童道:“不要这样!”书童余怒未消地说:“相爷,像他这样的势利眼不能饶恕!”
“既然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我们就不必惩罚他了。”吕端的话让知县更加内疚,无地自容,忙说:“相爷,你可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哪!您兄弟的喜事咱们重新操办,我给新娘抬轿子。”
从此,“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就传开了,一直传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而且还会继续传下去。
■大事面前不糊涂
虽然根据《宋史》记载,吕端年轻时“姿仪瑰秀”,是个帅哥,但他从地方官任上辗转来到中央陪王伴驾时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所以,他受到宋太宗的青睐应该和相貌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凭借他“有器量,宽厚多恕,善谈谑”,“善与人交,轻财好施”的性格和“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的为政风格。
早在吕蒙正任宰相时,太宗皇帝就有重用吕端的想法,但当他与别人商量此事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给出的理由是吕端这个人“糊涂”。对吕端已经做过长期体察的宋太宗丝毫没有让步的意思,而是立即回应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其实,太宗征询别人的意见只是表示一下姿态而已,他心里早已坚定了任用吕端为相的决心。
吕端是在至道元年,即公元995年,由参知政事升任宰相的,当时他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了,因此太宗很后悔自己没有及早给吕端施展才华的机会,“犹恨任用之晚”。吕端任宰相后,果然没有辜负皇帝的一片信任,办事持重稳当,公道廉洁,深得朝里朝外各方面的好评。
其后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太宗对吕端做出的“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这一千百年来为人传诵的著名论断。
吕端担任宰相之后不久,保安军(北宋时的一个地方军事机构)在战斗中逮住了正在反宋的西夏王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本来想在保安军北门外将其斩首示众,以此镇戒那些造反或叛逆的人,吕端听到这个消息,立即上朝奏本,提出不要斩杀李继迁母亲的意见。为了说服太宗,吕端先用楚汉战争时期项羽欲杀刘邦之父最终失算的故事相劝,而后他说:“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听了吕端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征求他的主意,他说:“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
太宗听了吕端这种深谋远虑的想法,非常满意,并且感慨说:“微卿,几误我事。”于是就采纳了吕端的意见,将李继迁的母亲放在延州,并派专人侍奉起来,直到她最后病死延州。后来李继迁也死了,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念在宋朝皇帝善待他奶奶的情份上,就归顺了宋朝。
吕端在这件事上的正确决断不仅避免了宋夏之间的一场战争,而且带来了两国间一段时期的和平共处,可谓救民水火,善莫大焉。
吕端还成功处理过更重大的事件,就是宋真宗继位的问题。
宋太宗在世的时候,就安排了后事,立赵恒为太子,以备将来由他继位执掌大宋天下。太宗病情严重的时候,他身边的内侍王继恩怕太子继位后对他不利,就联络另外几个大臣预谋另立太子,让对他们有利的人继承皇位,皇后在他们的劝说下乱了分寸,不知如何是好。
太宗驾崩后,皇后命王继恩召吕端进宫商讨太子即位之事,吕端觉察到可能会发生意外变故,就叫手下把王继恩锁在他的府中严加看管,坚决不准出去,然后自己急奔朝廷。
吕端见到皇后,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说:“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现在先帝弃天下而走了,我们怎么能做违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对于这么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不能有什么异议!”皇后听了吕端的话,终于拿定主意让太子登基即了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宋真宗。
正是由于吕端的清醒判断和当机立断,太宗身后可能爆发的一场宫廷动乱才顺利地得以消弭,从而保证了大宋王朝这艘艨艟巨舰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前进。
■难不倒的吕相爷
吕端为官不贪不占,两袖清风,也不与贪官污吏们来往,深受百姓爱戴,因此,那些贪腐小人便屡屡想方设法算计他。
春日的一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宋太宗在御花园大摆酒筵宴请群臣。大家兴致正浓时,奸臣王继恩趁机在太宗面前捉弄吕端,想给他难堪,便说:“圣上,为助今日酒兴,何不出几个题叫吕相爷答来?”
太宗一听,倒也合乎他的圣意,便对吕端道:“朕来问你,当今何处酒好?”
“杏花村酒最好。”吕端脱口而出。
太宗又问:“何以见得呢?”
吕端笑答:“有唐诗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时酒价每升多少银两呢?”太宗如此一问,众人都为吕端捏着一把汗,唯恐吕相爷答不上来,王继恩却不由大喜,心中暗想:这回看吕端怎么答对。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