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文章中引用了毛泽东所谈的有关受处分的事情。但在送毛泽东审阅时,毛泽东删去了有关他的事例,并做了润色和修改。文章发表在4月8日的《解放日报》上。
在萧军与毛泽东的彻夜长谈中,毛泽东曾建议萧军弃文从政。萧军却说:“不行,不行!斯大林说过:‘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入党,我不是那材料;当官,我不是那坯子,我这个人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太重,就像一匹野马,受不了缰绳的约束,到时候连我自己也管不住,我还是在党外跑跑吧!谢谢你这么看得起我!”毛泽东见萧军这样的态度,便开怀大笑说:“也好,你什么时候想通了,什么时候提出来,我们欢迎你!”
三
毛泽东在同党内外同志充分交换意见后,决定召开文艺座谈会。这次会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意义,一直被史学家大书特书。然而萧军在为会议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之后,却下打算参加。因为他知道自己心直口快,脾气急躁,耐心不够,如果参加座谈会很可能在某些问题上和某些同志意见分歧,发生争论冲突,弄得不愉快。所以借口要到延安附近各县去旅行,请毛泽东为他向当地驻军三五九旅旅长王震要一张“通行证”,毛泽东4月7日复信说:
萧军同志:
我希望你迟一回再出巡,以便商量一个重要问题,未知你意如何?如同意,希回示。如你有暇,希于今下午或晚上惠临我处一叙,商量一些问题。敬礼!
毛泽东
四月七日下午三时
萧军应约前往,接连谈了两天有关拟定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等问题。毛泽东在4月13日给萧军的信里说:
萧军同志:
来信敬悉。前日我们所谈关于文艺方针诸问题,拟请代我搜集反面的意见。如有所得,祈随时示知为盼。敬礼!
毛泽东
四月十二日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准备。召开文艺座谈会的时机已经成熟。会期还没有定下来,萧军又想走了,毛泽东再次写信留他:
萧军同志:
准备本星期六开会,请你稍等一下,不知你有暇否?我派马来接你。月报1—14期收到,谢谢你!敬礼!
毛泽东
四月二十七日早
毛泽东给萧军的礼遇,可谓高矣!当时延安没什么交通工具,出门都安步当车,从这个单位到那个单位,少则几里,多则几十里,很不方便。少数领导同志为了节省时间,才骑马代步。毛泽东用自己的马去接萧军,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见面后,毛泽东再次恳切挽留,希望他务必开完会再走。盛情难却,萧军只好留下了。
5月2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大礼堂召开。毛泽东、朱德、陈云、凯丰、贺龙等出席了会议。到会的文艺界人士100多人。会议由凯丰主持。毛泽东致开幕词后,请萧军第一个发言。萧军有点犹豫,丁玲悄悄地鼓励他说:“你是学炮兵的,就第一个开炮吧!”萧军终于站起来第一个发言了。【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这次座谈会充分发扬民主,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某些问题上展开了既激烈又尖锐的辩论,气氛非常活跃。大会之后是小组会,以便谁有什么意见,可以更广泛更集中地讨论研究。果然不出萧军所料,他在大会及小组会上,和某些同志在一些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本来是正常现象,如果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可以取得一致意见的。在体会期间,萧军担心和某些同志再开会时继续发生冲突。不想再参加会议了。他又向毛泽东提出要立刻出去旅行。毛泽东给他写了这样一封信:
萧军同志:
会要到十六日才开。如果你觉得不能等了,你就出发吧。此复,即致敬礼!
毛泽东
五月五日
萧军当时确实过分任性,想怎样就怎样。但毛泽东还是宽容了他。萧军夫人王德芬则感到不妥,劝萧军说:“你怎么可以开会开到半道就溜了呢!不是太不通情理了吗!有什么不同意见,大家可以商量嘛,别闹个人意气,让毛主席一次又一次留你,不觉得难为情吗?”萧军终于接受了妻子的规劝,决定把会开完再走。
5月16日座谈会复会。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下,到23日才闭幕,毛泽东做了总结性发言,这就是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确定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方针政策,指出了文艺工作者的中心问题,是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在这个基础上,毛泽东指出并解决了一系列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次座谈会前后历时21天,几次小组讨论会和三次大会相结合,取得了丰硕成果。
会刚开完,萧军又要求毛泽东向王震要一张旅行用的“通行证”,毛泽东复信说:
萧军同志:
来信已悉。王旅长现去鄜县,俟他回来,即与他谈。此复。敬礼!
毛泽东
五月二十五日
萧军想去旅行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四
坦白豪爽、富于进取的萧军,经过与毛泽东多次交往,文艺座谈会的学习,以及5年多延安生活的洗礼,政治素养、思想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更加信赖。
抗日战争胜利后,萧军被派往东北工作。离延安前,萧军到毛泽东住处去辞行。毛泽东希望萧军回到东北以后能和彭真同志密切配合,协助彭真开展文化工作。毛泽东还说:“听彭真同志说你有过入党的要求,我们欢迎你!到了东北,如果考虑成熟了,可以向东北局提出来!”当时朱德和刘少奇也在一旁。毛泽东留萧军去朱德总司令家共进午餐,饭后又和朱德一同送他到山下大路旁,才挥手告别。11月中旬,萧军精神抖擞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回到东北,萧军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四处奔波,为党、人民政府和文化事业做了许多工作,但不幸的是那里的工作一度出现“左”的偏差,使他受到错误批判和组织处理,戴上危言耸听的大帽子。
1949年春,他被分配到抚顺总工会资料室工作。困境没有使他气馁、消沉,因为在他心中,有对延安岁月的美好回忆,有对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信任,有人民作家的崇高职责。他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同时辛勤地收集素村,潜心创作,争取为建国初期的文坛,献上一部反映工业建设题材的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
1952年书在北京写成后,有关部门不予出版,有的单位也下敢出版,稿子退回三次。萧军万般无奈,只得上书毛泽东、周恩来。后来,毛泽东在信上批示:“萧军的作品还是要出版的。”当时萧军的感激之情是可以想象的。毛泽东对朋友的信任、支持,以及实事求是、力排众议的精神,使他终身难忘。1954年,此书得以问世。
1966年7月,萧军从报纸上看到毛泽东畅游长江的照片,激起延安岁月的回忆。他将毛泽东在延安写给他的10封亲笔信连同他在延安编的《鲁迅研究丛刊》和《文艺月报》送给毛泽东,作为礼物和问候,也寄托了萧军对毛泽东深深的眷怀和思念之情。
一九 谈笑满座生风——毛泽东与徐懋庸
徐懋庸是从1938年到延安以后开始同毛泽东交往的,在此之前,他在上海曾任“左联”常委秘书长,并负责同鲁迅的联系,1936年,“左联”解散之后,发生了“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在这场论争中,徐懋庸同鲁迅的意见相左。在8月1日给鲁迅的一封信中,凭着鲁迅对他的爱护和信任,徐懋庸急不择言地陈述了自己对某些事和某些人的看法,包括一些不够正确的看法,冒犯了鲁迅;加上鲁迅对他那封信的由来有所误会,于是鲁迅发表了《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的长文,严厉地批评了徐懋庸。这之后徐懋庸的心情很苦闷,在上海的处境也很困难。为了弄清“两个口号”论争的是非,1937年初,徐懋庸下决心到延安向党中央请示、汇报。他靠译书筹了安家费和路费,于年底出发,1938年3月辗转来到延安。
3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张闻天等代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举行一次宴会,欢迎包括萧军。丁玲、徐懋庸等七、八个新到延安的文化人。
这是徐懋庸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只觉得他态度平易近人。这一次毛泽东没有当众演说,欢迎词是由张国煮作的。然后让被邀请人发言,大家谦让,推来推去,要徐懋庸先讲,徐懋庸就讲了几句,主要是讲到延安以后的感觉,特别强调延安的人与人的关系与上海不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使得是非容易分清,并能增强团结,不像上海那样,很多嘁嘁喳喳,是非难分,不易团结。也联系了上海“两个口号”之争的问题,说他虽然觉得有错误,但是非的界限还是很糊涂的,所以要在延安很好学习,接着是丁玲报告战地服务团工作的经过。然后是萧军发言,主要意思是不向意延安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说是把文艺的水平降低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