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他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的理事,还担任了“文艺月会”干事,《文艺月报》编辑,“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鲁迅研究丛刊》主编等等。除了社会活动,萧军继续写作长篇小说《第三代》。刚到延安大家很团结合作,对延安文艺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繁荣作用。然而,萧军生性豪放不羁,坦率直言却不注意方式,这就使他在人际关系上很快出现了矛盾。他在《文艺月报》上发表文章批评何其芳的诗《革命,向旧世界进军》和立波的小说《牛》,说何其芳那首诗“我感觉不到情绪、形象、音节、意境……只是一条棍子似的僵化了的硬邦邦的东西。”萧军甚至说“这不是诗,何其芳不适宜写诗。”如此尖刻的批评,自然引起何其芳等人的反感。当时刘雪苇等曾出来为何其芳辩护,萧军又在报上同刘雪苇展开激烈的争论。文艺界从上海左联时期就开始的宗派主义倾向,在延安也仍然存在,就更使萧军感到苦恼、烦躁。
这时,周扬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文学与生活漫谈》,文章中指责延安一些作家说:“他们写不出东西却把原因归之为没有肉吃……”这引起了“文抗”的艾青、罗烽、白朗、舒群和萧军的不满,5个人开了一次座谈会,会后由萧军执笔,写成了《(文学与生活漫谈》读后漫谈集录井商榷于周扬同志》。这篇文章针锋相对他说:人要吃肉,是生理需要,和吃饭、睡觉、结婚一样都是正常的。只有三种人不想吃肉:一是发了宏愿决心不吃肉……二是生理上有不吃肉的毛病,三是像周扬同志那样有自己的小厨房可以经常吃到肉……还提到:到延安来的都不是为了来吃肉,是为了来革命;正如周扬到延安来不仅仅是为了当院长、吃小厨房和出门有马骑……一样。文章也寄给《解放日报》,却被退了回来。艾青、罗烽等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争强好胜的萧军却认为大不公平,太不民主,为什么反批评的文章得不到发表呢?他对这种“宗派主义和行帮作风”十分反感。
这期间,萧军还碰到一些其他不愉快的事,懊恼之余,便想索性离开延安回重庆去,省得在这里生闷气。
1941年7月下旬,萧军到毛泽东那里去辞行。毛泽东感到十分意外,便诚恳地询问他为什么要离开延安?希望开诚布公地提出来。毛泽东的热情感动了萧军,他仁直言不讳地谈了同周扬的有关争论和《解放日报》的不公平做法以及延安其他一些不良现象。毛泽东非常认真地听取了萧军的倾诉,虚心地接受了其中合理的部分,同时对有些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对萧军的偏颇和局限,也没有一味迁就,做了平等的朋友式的批评和劝导。萧军是一个豪爽的硬汉。毛泽东的理论素养和人格魅力,使萧军感佩和倾倒。至于他和周扬的争论,毛泽东并没有正面评价,只是给萧军出了个主意:“你们不是有个《文艺月报》吗?《解放日报》不给你登,你不会登在《文艺月报》上吗?”经毛泽东这么一提醒,萧军有了主意,心情也就舒畅多了。萧军又间毛泽东:“在文艺方面,党有些什么政策呢?”毛泽东说:“哪有什么文艺政策,现在正忙着打仗、种小米,暂时还顾不上呢!”毛泽东诚恳地请萧军提建议,萧军便敞开心扉,和盘托出:“党应当制定一个文艺政策,使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有所依据、有所遵循,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加强团结,有利于革命文艺工作的正确发展。”毛泽东正在考虑文艺战线上的方针政策,他注重调查研究,想把情况了解得更多一些,便因势利导他说:“这个建议很好,你别走了,帮我搜集一下文艺界各方面的思想和情况,作为将来制定文艺政策时的参考,你看怎样?经毛泽东恳切挽留,萧军不好再说什么了。他决定放弃离开延安的打算。回去以后,他立即把手里现有的一些材料陆续寄给毛泽东,并连续两次给毛泽东写信,向他借阅《毛泽东抗战言论集》。
8月2日,毛泽东派秘书胡乔木送去给萧军的一封信:
萧军同志:
两次来示都阅悉,要的书已附上。我因过去同你少接触,缺乏了解,有些意见想同你说,又怕交浅言深,无益于你,反引起隔阂,故没有即说。延安有无数的坏现象,你对我说的,都值得注意,都应改正。但我劝你同时注意自己方面的某些毛病,不要绝对的看问题,要有耐心,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的强制的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路,方能“安心立命”。否则天天不安心,痛苦甚大。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故提议如上。如得你同意,愿同你再谈一回。敬问近好!
毛泽东
八月二日
毛泽东这封信文笔洗练、风格流畅,既有居高临下的见地,又有虚心诚恳的态度,既有分寸适度的规功,又有对萧军人格的敬重和准确的评价。萧军一口气诵读下来,内心先是觉得震动、灼热,继而又感到难以言状的佩服、温暖,萧军去信问见面时间,并把他写的那篇答复周扬的文章(发表在8月1日出版的《文艺月报》)和刊载周扬文章的三张《解放日报》都寄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回信说:
萧军同志:
来示、文章及报纸均收到。文章已读过,兹壁还。近日颇忙碌,过几天后再奉约晤叔。敬祝健康!
毛泽东
八月六日
过了4天毛泽东来信说:
萧军同志:
我现在有时间,假如你也有暇,请惠临一叙。此致敬礼!
毛泽东
八月十日下午八时半
萧军接信后,当天晚上即应邀前往,毛泽东热情地迎他进窑洞,两人促膝交谈,谈到了有关文艺界的各方面情况。萧军最后对毛泽东说:“现在有大批国统区作家到延安来投奔革命,他们都想见见你。艾青、罗烽、白朗、舒群都有这种愿望,你能不能抽个时间和他们见见面呢?”毛泽东亲切而又风趣他说:“群贤毕至,有失远迎呵!代我向大家问好。哪天我一定去看看大家。”
第二天傍晚,夕阳灿烂。毛泽东由一位警卫员陪着,从杨家岭住所漫步到杨家沟半山腰的“文抗”看望作家们来了。萧军喜出望外。他请毛泽东到自己住的窑洞里坐下,赶快又去通知艾青、罗烽、白朗、舒群和其他作家,由于毛泽东是“突然袭击”,罗烽和舒群外出,只有诗人艾青在家。为了表示对毛泽东的尊敬,他特意郑重其事地脱掉了旧军装,换上了一身笔挺的西装,还系上了一条漂亮的领带,像过节日般地来见毛泽东。萧军则像老朋友一般,和毛泽东无拘无束地交谈,并不时插话,开玩笑,而毛泽东也毫不介意,亲如家人。毛泽东离开时天已黑了,由警卫员点亮了马灯在前引路,萧军陪着毛泽东沿着山上的羊肠小道一直送到山下才握手告别。第二天一早,毛泽东又派勤务兵送来了一封信:【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萧军同志:
昨晚来晤罗、舒二同志,此刻不知他们二位及兄都有暇否?又艾青同志有暇否?又各位女同志有暇否?如有的话,敬请于早饭后惠临一叙,我们谈通一些问题,是很好的,很必要的。此致敬礼!
毛泽东
八月十二日早
接到毛泽东的邀请信,早饭之后,萧军、王德芬夫妇;艾青、韦嫈夫妇;罗烽、白朗夫妇及舒群,便兴高采烈地一同来到毛泽东的住处做客。毛泽东还特地邀请了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宣传部副部长何凯丰前来作陪。席间,大家无拘无束地畅谈了文艺和文艺界方面的许多问题,并在毛泽东家共进午餐。
8月25日,党中央和毛泽东为了改善作家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让“文抗”搬了家,作家们及其家属从偏僻的杨家沟搬到了窑洞较多、环境开阔的兰家坪居住。同时将半山腰平台上一大间砖房仓库,改建修缮成“作家俱乐部”,作为作家们开会、学习、娱乐的场所。萧军自告奋勇地分别去向毛泽东、朱德、林怕渠募捐。毛泽东捐了边币1000元,分三次付款。在当时那种津贴不多,生活比较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带头捐款,给了作家们极大的鼓舞。
萧军受毛泽东的委托将陆续收集到的文艺界资料给他寄去。同时仍经常到毛泽东那里畅谈。毛泽东在1942年4月4日给萧军写信说:
萧军同志:
来信及附件收读,并转给几个同志看去了,感谢你的好意。此复。并致敬礼!
毛泽东
四月四日
下午,萧军又去毛泽东那里面谈,两人推心置腹,开诚相见,无所不谈,越谈越兴奋,毛泽东甚至把他在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时期所受过的排斥和打击,都向这位党外作家倾诉了。当萧军得知毛泽东曾受过11次处分时,感到很震惊,同时为毛泽东能如此正确对待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深为折服。回家路上,明月当空,万籁俱寂,萧军迈着缓缓的步子细细地回味着刚才那番杨家岭夜话。他从中体会到,毛泽东帮助同志有极大的耐心,而这种耐心来自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同志真挚的爱。当晚,他根据这次谈话的精神,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学习体会,写了一篇《论同志之爱与耐》的文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