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小说: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作者:刘博/杨柳字数:3511更新时间 : 2017-07-30 23:59:00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相比较而言,唐朝盛世玄宗时期藏书最多时也不过八万卷,其中唐朝学者自著的就有两万八千多卷。
  此外,杨广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随后的唐朝基本沿用了隋朝的制度。
  单就以上这些成就而言,隋炀帝就不能被说成是一个昏庸的暴君。

  第二十三章 灭亡的内外原因

  无论杨广的功绩如何,隋王朝的天下确实是败在他的手上,这无话可说。他之所以败得如此惨,应该与他的性格有关。
  《隋书》记载杨广“美姿仪”。中国第一美男子潘安,史书也仅是说“美姿仪”,可见杨广长得非常帅。杨广的文学修养也极高,秦观的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取自杨广的诗句“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隋炀帝在西巡途中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被认为是千古名篇,通篇气势磅礴,颇有魏武之风。另一首《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也显示了他不凡的文采。后代文人对他的诗文十分推崇,认为“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后人不吝于给一位恶名昭著的人如此高的赞美,足以证明其文采之斐。
  杨广的口才也非常了得,经常把下面的大臣辩得无话可说。
  除了这些,杨广的军事才能也非常出色,十三岁时被封为晋王,并做了并州的总管,拱卫京城;二十岁时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五十一万大军南下攻陈,并完成统一。杨广还在隋朝抗击突厥的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给突厥致命一击,奠定了隋朝对突厥的胜利。继位后,他还派军灭了吐谷浑(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国家),打通了与西域的商贾往来,即使是隋朝灭亡前夕,西域各国依然臣服于大隋王朝,给隋朝纳贡送礼。
  优秀的人往往容易刚愎自用,目空一切。杨广就是如此。他的嫉妒心极强,容不得比自己有才华的人,遇到诗比他写得好的大臣,往往要找借口除掉。当时内史侍郎薛道衡名冠天下,所作《郎王胄文词》被天下人追捧,杨广妒其盛名,终于找借口置薛于死地。
  他还听不得任何反对意见。他曾对大臣宣称:“我天生不喜欢听人唱反调,那些所谓敢犯颜直谏的人,都说他们忠诚,但我最不能忍耐。你们如果想升官晋爵,就别学这一套。”这样一搞,谁还敢说真话?久而久之,包围在他身边的必然是一帮奸佞小人。一个帝王,无论多么聪明,智慧毕竟有限。如果心胸狭窄,与臣子的距离自然就远了,很难成大气候。所以杨广的下场是可以想象的。
  杨广的灭亡除了与他自大和狭隘的性格有关之外,还与他过于好动且不满足现状的特性有关,这可让他犯了大忌。
  在他统治期间,规划和改革一直在进行当中,没有一天不在兴建工程、外出巡视和进行战争。迁都洛阳、重修长城、开凿运河、招徕四夷,每一个举措都是大动作。同时,因为胆大好胜,他一生做了许多出人意表的事。他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唯一一个远至青海巡游的人。
  他对中国之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遣使远至中亚、波斯等地,收集了“玛瑙杯”、“狮子皮”、“火鼠毛”、“五色盐”等物而返。他对南方烟波浩渺的大海也十分神往,曾三次派人前往那时还是未知岛屿的台湾探险。
  所有这一切,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相悖离。中国传统文化讲求清心寡欲,对于锐意进取抱着警惕和怀疑态度。炀帝的这种个人气质,总的来说,并不为历代文人所喜,而历史其实是由文人所记录,在他们的笔下,炀帝难免多被非议了。
  客观地说,隋朝的灭亡不仅仅是因为隋炀帝的“过”,而隋炀帝“过”也不只是他个人的错,而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
  隋朝的建立,并不是杨氏集团艰苦卓绝打下来的,而是杨坚通过“和平的手段”从北周皇帝手中抢来的。因为缺乏农民战争及体制上彻底的改造,前朝的社会矛盾和制度弊病被全盘继承下来,隋朝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谈不上积极地去解决。事实上,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势力并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尾大不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这种矛盾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南北文化的差异,造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第二,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间的矛盾日益激烈。隋炀帝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些矛盾,用人不当,这也是隋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隋文帝杨坚聚敛财富,恰好支撑了炀帝杨广的挥霍奢靡。
  每一个皇帝都有贪婪、贪图安逸的一面,当条件充分时,这一面便暴露出来。即使明君代表李世民也逃不出这个规律。贞观初年,动乱刚结束,社会经济萧条,所以李世民提倡节俭。到了贞观后期,社会经济恢复,李世民也是“锦绡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帐烦劳”。可见,炀帝与太宗被传统史家一个称作暴君,一个称作明君,实在是时势造就,他们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难怪有人提出了“如果隋炀帝早死几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几年,他们的历史评价是否要掉个个儿”的假设!
  唐高宗不是窝囊废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也是武则天的丈夫。武则天从他的手中夺走了政权,建立了短暂的大周王朝,让李姓男人们着实丢了一把脸。因此,历史上对唐高宗的评价是“昏懦”。最晚从欧阳修撰《新唐书》以来,就把他当作“昏懦之主”。那么,高宗果真是一个“昏懦”之君吗?不尽然。
  有人认为李治并不昏懦,他之所以被如此评价,只是因为后世的历史学家为了防范武则天式的改朝换代再次出现,因而不遗余力地丑化武则天,连带着也把唐高宗弱智化了。在这个丑化的过程中,以宋代史学家如司马光等人发挥的作用为大,这又与宋代曾有多位太后深入参政的政治现实相关。
  文治武功不逊于李世民
  唐高宗是掩盖在李世民和武则天光环之下的一个男人:不争气的儿子,懦弱的丈夫。对于高宗,自古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他放在太宗的光环中考察,即使对他在位期间的政治评价,也会和贞观之治联系起来:“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明了高宗的政绩。
  那么,究竟是他本身懦弱,还是历史学家把他写懦弱了?答案应该是后者,有几点可以证明。
  其一,唐高宗做太子的时候已经跟武则天发生了不正当关系。那时候武则天是庶母,是母子关系。如果二人暧昧之事被唐太宗知道了,后果不堪设想,至少要被废掉太子之位。他敢做这件事,可见他不胆小。
  其二,唐高宗继位之初,他的舅舅长孙无忌把持朝政大权,唐高宗不服,要夺权。当时唐高宗的势力还无法与长孙无忌相抗衡,但是他经过不懈的努力还是夺了权,最后把长孙无忌贬至外地,致其自杀而亡。
  其三,从高宗时期的历史发展来看,他的功绩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任何一个皇帝,包括他的父亲。
  高宗即位伊始,就立即暂停了对辽东(高句丽)的战争及土木工程的营造。他在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元年(650年),召集众地方官询问百姓疾苦,鼓励臣下就国计民生发表意见。
  他也很善于听从劝谏。有一次,他出外打猎遇雨,就问臣下:“用油布做的雨衣怎么样才能不漏一点水?”臣下说:“要是用瓦做,就不会漏雨了。”言外之意,是不应出来打猎游玩。高宗愉快地接受了批评。显庆元年(656年),高宗再次征询如何能够减轻百姓负担。大臣来济指出:过多的劳役是老百姓的一大负担,出工则误农时,出钱又花费很多,应该免除一切不急需的徭役征发。高宗虚心采纳。这种虚心求谏的政治作风与太宗如出一脉。
  高宗对于法律建设也十分重视。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成文法典——著名的《唐律疏议》(与《罗马法》并称),就是在高宗永徽四年由长孙无忌等大臣修订而成的。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史载,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高宗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个,其中只有两人需要判死刑。
  高宗时期的军事成就也不容忽视,唐朝在这一时期灭亡了东西两个大敌:西突厥与高句丽,也顺带压制了一下日本的气焰,换来了中日千年和平。单从征伐高句丽的战果来说,太宗李世民曾亲征却徒劳无功,而后来高宗先后派大将苏定方、李绩(即李世绩)、刘仁轨以及薛仁贵经略辽东,最后兵围平壤,灭了高句丽,并在辽东设立九都督府。后来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与唐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显然,高宗完成了太宗没有实现的梦想。
  从高宗对于长生之术的冷静态度和对医学的信任来说,比起乃父太宗也胜出一筹。太宗最终由服食丹药而死,而高宗身体状况虽一直不佳,却能够客观坦然地面对。他对于胡僧的长生药从不迷信,认为“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他对于御医的治疗都能够积极配合,即使是在他的头上扎针也不介意。另外,他还命令宰相组织名医修订了《唐本草》行世。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当妾说我不配?嫡女重生掀朝野夺凤位天赋太低被群嘲?我一剑破天虚伪丈夫装情深?八零离婚再高嫁七零娇美人,撩得冷知青心肝颤长公主娇又媚,高冷摄政王心肝颤诡异调查局重生后,我送渣女全家坐大牢无限:我,龙脉术!一品麻衣神相同时穿越:从回归主神空间开始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