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结果,本来是皇上想杀人,大家都认为是严嵩出的主意。这段话一语道破了严嵩“屠害忠良”的真相。
严氏一族所做的恶事,更多的来自严嵩的家人。
严嵩对独生儿子严世蕃极为宠爱和放纵,史称,严嵩柄政,“朝事一委世蕃”。他以“东楼”(严世蕃别号)称呼儿子,这在明代恐怕没有第二例了。严世蕃的长相非常丑陋,“短项肥体”,还瞎了一只眼。但他奸猾机灵,通晓时务,熟悉国典,而且颇会揣摩别人的心意。严嵩任首辅后期,已经年近七旬,精力不济,所以票拟多由严世蕃拟定。票拟就是内阁在接到奏章后作出批答,再由皇帝审定,是阁臣权力的重要体现。世蕃的票拟多能迎合嘉靖的心意,因此多次得到嘉靖的嘉奖。后来,严嵩干脆就将政务都交给儿子,严世蕃一时间权倾天下。严世蕃虽然有些才学,但贪酷成性、生活糜烂,掌权后自然招人忌恨。
至于对其他家人,严嵩并非一味放纵。但是,由于严嵩的权势过大,严府的仆隶亦成为士大夫结识的对象。例如,公卿“得与萼山先生一游者,自谓荣幸”,而这个萼山先生不过是严府的管家。
当然,对于严世蕃和严府家人的作为,严嵩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加上严嵩还有一些如赵文华之流的干儿子,给他的罪名添砖加瓦,严嵩大祸临头是意料中的事。
第二十五章 奸臣潘仁美其实是忠臣
《杨家府演义》是一部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演义小说,读者一方面对杨家将大仁大义、大忠大烈感动不已,另一方面对害死杨业的大奸大佞潘仁美恨之入骨,惟食其肉寝其皮才能解恨。这段历史仿佛已是铁板钉钉,无可置疑了。可是如果人死后有灵魂,潘仁美一定会跳出来大喊冤枉!因为潘仁美非但不是杀死杨令公的真凶,而且还是个忠臣。他实是被“明朝作家”给大大的冤枉了。
潘美借刀杀杨业不是事实
《杨家府演义》中潘仁美的原型是宋朝的一代名将潘美。潘美被认定为大奸臣,最关键的证据来自杨业战死的一场战役,很多人认为是他借机害死了杨业。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宋史》的记载,杨业的死,主要责任应归于缺乏作战经验却大权在握的监军王侁。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辽国集合十余万兵力大举入侵北宋,宋军分东西两路迎击敌人。东路由名将曹彬统帅,西路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王侁和刘文裕任护军。
两军在朔州交战。交战中,辽军强大,宋军失利退守代州。王侁邀功心切,主张强取。他命令副帅杨业进军,杨业以为不可,他提出不与辽军正面交锋、改由小路进袭朔州的策略,但王侁拒而不听,硬逼杨业率军迎战辽军主力。王侁还蔑视杨业道:“君侯你一向号称无敌,今日却不愿交战,难道是有其他打算吗?”
杨业本是辽国盟邦北汉的大将,后归降大宋。作为降将,杨业明知王侁的指挥错误,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唯有听从命令。
出发前,杨业对潘美等将领含泪道:“此行必不利。我是太原降将,本就当死。幸得皇上不杀,并且授我兵权,让我为帅。此次并非我不愿意进攻,而是想寻找最佳时机,立尺寸之功以报国恩。现在诸位责备我避敌,我只好先各位死于敌前。”随后,他与王侁、潘美约定,请他们在陈家谷口安置伏兵接应。
杨业与辽军鏖战,自午至暮,部众伤亡大半。他带领余众撤退到谷口,陈家谷口却空无一人。原来,王侁等在陈家谷口设置了伏兵,但一直到中午也没见到杨业,王侁以为杨业取胜继续追击敌人了,为了邀功,随即领兵撤离谷口。潘美阻止不了,只好跟着撤退了。此事在《宋史》有记载。
杨业知道大势已去,拊膺大哭,再率帐下兵士力战。最后士卒死伤殆尽,其子杨延玉阵亡,杨业身中数十处创伤,犹手刃近百人,终因力尽被俘。杨业被俘后,辽国将帅都劝杨业投降,被杨业拒绝,绝食三日而亡。
不可否认,杨业之死,潘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他是统帅,却未能节制王侁的轻敌妄动。把责任全部归于潘美,并不公正。有历史学者认为,宋太宗一朝,监军权力甚大,其实就是皇帝派往前线的耳目。潘美虽是外戚和主帅,但也受制于监军王侁,故此害死杨业的大半责任,应该在王侁而不在潘美身上。《宋史·杨业传》中就说:“美不能制(王侁)”。
可见,潘美在此事件中主要负有领导责任,此外实在不能再追究他什么了。
再者说,历史上的潘美老成持重,是一员骁将,与杨业共事七年,一直配合默契,两人之间根本不存在演义中所讲的过节,所以他没有理由对杨业蓄意陷害。或许是小说家们认为王侁官职太小,不足以突出杨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摊上了这件事。
历史上真实的潘美
据《宋史·潘美传》记载,潘美是河北大名人,骁勇善战、有勇有谋,为维护大宋江山统一,抵御外敌立有汗马功劳。
潘美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其父潘璘是后周时期一名普通军官。潘美从小受家庭熏染,酷爱研习历代兵书,有机谋勇略。面对当时的混乱局势,他发感慨说:“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起初,潘美仅仅是大名府的一个典谒,类似通报传达工作的门童。他对柴荣非常敬佩,所以当柴荣任开封府尹时,潘美即在其帐下任职。柴荣即后周世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潘美后来随柴荣参加高平大战,以军功授西上阁门副使,深得当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的赏识。
柴荣英年早逝,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动兵变,谎称“黄袍加身”,但他心里担心京城不服,出现动乱,即派心腹大将先进京安定局势,其中就有潘美。赵匡胤登基时,特命潘美前去安抚后周宰辅,使这些人对新朝俯首称臣,甚至连改朝换代的圣旨,也是由潘美晓谕天下的。由此可见,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关系非同一般。
当时陕西军阀袁彦心怀异志,赵匡胤命潘美前往西北监其军,胆勇过人的潘美单骑入长安劝说袁彦,迫使袁彦入朝称臣。潘美因此被赵匡胤称为“孤胆英雄”。
此后的数十年中,潘美作为一位将领南征北战,为巩固宋王朝的基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先随太祖征讨淮南叛将李重进,而后单师挥戈讨平湖南叛将汪端,接着继续南下,攻克南汉的北部屏障郴州,继而荡平南汉,将南汉后主刘继兴擒至京师。太祖开宝七年(974年),潘美与曹彬分率大军进攻秦淮,经数日短兵接战,为曹彬主力杀开一条血路,一鼓破金陵,南唐被灭,后主李煜成了曹、潘大军的阶下囚。太宗赵光义即位的第四年(979年),潘美又挂帅征讨北汉,大败刘继元,北汉亦归宋朝所有。不久,他又北伐契丹,节节胜利,以功封代国公。
在北宋初期,潘美的显赫军功是有口皆碑的,他治军有方,使“北方以宁”。他手握兵权,却令朝廷十分放心。赵匡胤坐稳江山后,玩了一招“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批开国将帅的兵权,唯独剩下一个潘美,不仅没有解其兵柄,还十分重用。由此可窥见潘美为人之一斑,也可说明潘美在朝廷的地位几乎是不可动摇的。
潘美正直的一面在野史中也有迹可循。据一些野史笔记记载,潘美心地慈善,知恩图报,不像小说戏剧中所描述的心狠手辣,不近人情。明王巩《随手杂录》记载,赵匡胤夺取皇位初入宫时,见一宫女抱着一个小孩,问之,宫女答道:“是世宗(指柴荣)的幼子。”当时潘美与范质、赵普都在场,赵匡胤问如何处置。赵普等都说“杀掉”,潘美在旁不语。赵匡胤问潘美为什么不说话,潘美说:“臣与陛下都曾做过世宗的臣子,现在如果我劝陛下杀之,有负于世宗;如果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定会怀疑我。”赵匡胤说:“坐了别人的位子,又要杀别人的孩子,我不忍心做这样的事。”潘美于是向赵匡胤要求自己来收养这个孩子,把他抱回了自己家中,改姓潘,取名惟吉,抚养成人。赵匡胤后来也不问,潘美也不复言,这个孩子长大后也在朝为官。
潘美之死
在《杨家府演义》中,潘仁美死于忠臣开封府尹寇准的刀下,这也是与事实不符的。
《宋史·太宗纪》记载,潘美于淳化二年(991年)六月死于太原。原因是北伐契丹失败,并致杨业全军覆没,被宋太宗赵光义官降三等,令其反省。不久,又官复原职,淳化二年还被加为宰相。但潘美戎马一生,晚年却因北伐大业功败垂成,心中怏怏,不久便病死于太原,终年六十七岁。
寇准任开封府尹则在咸平五年(1002年),有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现藏开封市博物馆)为证。所以,潘美之死与他扯不上半点关系。
历史学家冯君实先生曾这样评价潘美:“平心而论,潘美一生的战功要比杨业大得多,宋朝廷实际将他看做是大忠臣。”这在《宋史》中可以找到佐证。此外,《宋史》有专门的《佞幸列传》,潘美并不在其中,由此可见时人并不认为潘美是个奸臣。换言之,《杨家府演义》中的潘仁美不过一个虚构的人物,是“戏说”,做不得真。
赵光义没有弑兄
959年6月,正值壮年的周世宗柴荣在统一中国进程中已大获进展,却不幸地一病而亡,七岁的周恭帝即位。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