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小说: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作者:刘博/杨柳字数:3548更新时间 : 2017-07-30 23:59:01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再说,雍正对外宣称康熙召见皇子们的事时,这些皇子都在世,如果此事造假,总会露出蛛丝马迹,可至今没有发现这方面的档案材料。
  为什么说康熙最后没有选中皇十四子呢?这也是有原因的。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让十四子允禵到西北指挥对准噶尔的战斗,就算这是有意让他建功立业。可是,康熙六十年,立下战功的允禵被召回北京述职后,第二年又被已经体弱多病的康熙派回前线,显然,康熙没打算把皇位传给允禵。雍正继位后,将允禵召回北京软禁起来,这只是雍正认为允禵对皇权有威胁而采取的措施,不能据此说雍正就是篡位。
  雍正沾了儿子的光,这话也有些来历。
  康熙第一次见到雍正的第四个儿子弘历时,见年仅十二岁的弘历天资聪颖、品貌端正,顿生好感,当时即令弘历搬到皇宫中,并亲自指导他读书。康熙到围场打猎或批阅奏章,都要弘历在一旁侍奉,俨然当作未来的继承人来培养。清东陵乾隆陵前的《裕陵神功圣德碑》可以为此说作个旁证。此碑记述了乾隆一生的丰功伟绩,也明确表述了康熙默定乾隆为继其皇位的第三代皇帝。这是最早明确表述康熙默定乾隆继帝位的官方说法,也间接说明雍正是正常继位。
  至于雍正没有“子随父葬”,是因篡位死后无颜见康熙的说法,纯属臆想。清宫档案已证明,雍正没有随康熙葬于清东陵,而是另觅清西陵,完全是因为风水问题,后面再论述。而且,如果雍正不敢见地下的老爹,那他应该也不敢进太庙,因为太庙供奉着清朝历代皇帝,在那里雍正不还是能见到康熙和他的祖先吗?
  合法继位更趋于真相
  近代以来,一批研究雍正的专著问世,有力支持了雍正合法继位说。
  关于雍正篡改康熙密诏,将“传位十四子”为“传位于四子”这一传法最早出自《大义觉迷录》。该书的完整说法是:“圣祖皇帝(康熙)原传十四阿哥胤祯(即允禵)于天下,皇上(雍正)将‘十’字改为‘于’字。圣祖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驾崩了,皇上就登了位,随将允禵调回囚禁。太后要见允禵,皇上大怒,太后于铁柱上撞死。”
  《大义觉迷录》是由雍正亲自主持编写的,书中却出现严重对他不利的内容,难道说雍正疯了吗?当然不是。事实上,上面这段话在书中是作为伪证陈述的。
  《大义觉迷录》是本什么书呢?这要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谋反案说起。当时,湖南永兴士人曾静叫弟子张熙策反川陕总督岳钟琪,岳明里假装同意接受策反,暗地里却将此事密报雍正。雍正将计就计,将案犯统统调往北京审讯。曾静经“开导”和优抚,供出他的策反理论“夷夏之防”的思想源于师傅吕留良,有关雍正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的流言则来自与雍正争夺皇位的允祀、允禟等人的追随者。
  曾静案直到雍正十年(1732年)十月才告结束,其时吕留良已死,被“剉尸枭示”,诗文著作被禁毁,其长子吕葆中及门生严鸿达被开棺戮尸,其他被株连者上百人。曾静因为检举出了“幕后黑手”,所以不但没有被治罪,反而得到任用。雍正让曾静往湖南观风整俗史衙门听用,以赎本该万死之罪。同时,雍正就此案亲自主持刊印了《大义觉迷录》。书中对曾静的供词采取问答方式,由承审官员转述雍正的问话,曾静供答。全书试图用君臣“大义”来“觉悟”民众对清统治者的“迷惑”,达到天下之人趋向“自新”的目的。也就是说,该书中的这段话非但不能作为雍正篡位的证据,还起了辟谣的作用。
  雍正既未篡位,那康熙最终为何选中雍正呢?这有其历史背景。
  起初康熙选的太子是皇二子允礽,后允礽被两立两废。以允礽为首的太子党第一次被废后,以允祀为首的皇八子党夺嫡呼声最高,皇九子允禟、皇十四子允禵均是其党羽,朝中许多大臣也均表示支持八阿哥当太子。康熙认为这是结党营私,就拘禁了允祀。允禵、允禟身带毒药,愿与允祀同死,允禵还公开保奏允祀无罪,康熙大为震怒,拔刀欲杀允禵,被皇五子劝阻后,拿起板子要打,又被允禟跪地抱住,气得康熙打了他两个嘴巴。允礽后来又被立为太子,但因结党营私再次被康熙废除并囚禁。此后,直到康熙病故,康熙一直不设太子。后来康熙重用十四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西征,平定准噶尔叛乱,允禵战功显赫,原来的皇八子党转而支持允禵,允禵也认为自己有接班可能。在康熙在位最后四年里,越来越多的朝中大臣把允禵作为实际上的皇太子看待,康熙也不以为忤。康熙临死前,允禵远在西北边疆,朝中诸皇子中,能与允禵匹敌的,只有同母胞兄四皇子胤禛及三皇兄允祉。允祉有文才,曾参与编纂我国第二部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也参与过祭祀及处理一些政事,但是他政治能力差,做皇帝并不合适,所以康熙不太可能选他当接班人。四子胤禛没有参加夺嫡派系,他自己的集团形成较晚,人数虽不多,但能量极大。由于他平时活动隐蔽,锋芒未露,康熙未曾觉察他结党营私,认为他是孝子。另外,康熙多次让他执行一些国家公务,胤禛都完成得很好,很得康熙的赏识。以当时的情况看,他最有可能当选。因为,允禵当时远在数千里之外,处于弥留之际的康熙随时都可能离世,如选择他,而允禵未能及时赶回,君位悬虚,众皇子虎视眈眈,必定发生内乱。所以康熙迅速召回在天坛斋宫的胤禛,同时召集七位皇子和国舅隆科多,宣布由皇四子胤禛即皇帝位,即雍正皇帝。(见《清圣祖实录》)
  雍正登基后,确实如传言所说,对众兄弟大开杀戒。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允祀、允禟、允禵结党,势力很大,对其政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于是他暗令朝臣上奏弹劾。隆科多等人领会圣意,上疏陈述了允祀四十大罪,允禟二十八大罪,允禵十四大罪。雍正趁势下旨:“把允祀、允禟削去宗籍,改名为阿其那(满语“狗”)、塞思黑(满语“猪”)。”不久,允祀、允禟在张家口和宗人府几乎同时暴病身亡。雍正对自己的同母弟弟允禵宽容得多,先是将他禁锢于寿皇殿,后改禁圆明园旁的关帝庙内。雍正曾打算将其释放,并委以重用,但允禵始终不屈,不为所用。(见《清史稿诸王子传》)
  雍正铲除政敌后,又迫令他的亲信年羹尧自杀,隆科多被“圈禁”,这决不是杀人灭口,而是因为他们结党擅权,罪恶太多。年羹尧狂妄自大,给内阁呈文时,不依规矩,竟然在封筒上用“右仰内阁”的文字。“右仰”原本是一句客套话,但是,年羹尧在正式公文上这样随意用词,显然不是客套,而是没把内阁放在眼里。接听圣旨时,年羹尧也不摆香案跪听。同时他还贪污受贿,可谓劣迹斑斑。隆科多则结党营私,还企图将允祀党人作为自己党羽,且目无法纪,包庇违法之人。两人死有余辜。
  尽管雍正即位后实施了一系列“弑兄屠弟”、“兔死狗烹”的行动,但反对派依然存在,因此,关于他玩弄阴谋的传言仍然此起彼伏,从未中断。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做了十三年皇帝的雍正驾崩于圆明园。由于史书没有记载雍正的死因,结果又引出了“雍正暴死之谜”,纷纷扰扰数百年。
  雍正不葬清东陵并非心中有鬼
  前文提到雍正没有“子随父葬”,随前辈祖先埋在清东陵,而是另选清西陵,以致被诬为是心中有鬼。本节就来详细说说这件事。
  清朝定都北京后,顺治皇帝把“万年吉地”定在北京以东的河北省遵化县昌瑞山麓,史称“清东陵”。
  清东陵的地理环境确实不同凡响,北有昌瑞山,南有金星山,中有影壁山,东有鹰飞倒仰山,西有黄花山,群山环抱,似四方来朝。东西两条大河似两条玉带环绕夹流,更使此地雍容不迫。据说当年顺治皇帝到这一带打猎,被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从此昌瑞山下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清东陵。
  清东陵是清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十四个皇后和一百三十六个妃嫔。
  看了上面这个名单,你可能会奇怪,按照清王朝以孝治天下的规矩,雍正皇帝应该在康熙景陵旁边选址建陵,以求子随父葬,然而雍正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在远离父亲陵墓的易县另起陵墓。其中有什么隐情吗?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说是因为当年雍正篡改了父亲康熙的遗诏才当上了皇帝,因此不敢葬在父亲的旁边,怕百年后无脸见父亲。前文已对雍正篡位一事作了澄清,事实上,雍正另辟陵区完全是因为风水问题。
  雍正登基后,起初打算在清东陵为自己建陵墓,并且已经确定自己的陵墓在孝陵、景陵附近的九凤朝阳山。后来,经堪舆之人再三相度,又觉得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此雍正废掉了这处陵址另寻佳处,但一直没有找到佳穴。后来,不知出于什么考虑,雍正将目光转向京师西南一带,终于在易州境内(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发现了一块风水宝地。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一品麻衣神相虚伪丈夫装情深?八零离婚再高嫁长公主娇又媚,高冷摄政王心肝颤天赋太低被群嘲?我一剑破天无限:我,龙脉术!七零娇美人,撩得冷知青心肝颤诡异调查局重生后,我送渣女全家坐大牢当妾说我不配?嫡女重生掀朝野夺凤位同时穿越:从回归主神空间开始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