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小说: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作者:刘博/杨柳字数:3527更新时间 : 2017-07-30 23:59:01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寻找陵墓的人称赞此处“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山脉水法条理详明,诚为上善之福壤。适符盛治之昌期,此天心之誉佑,默然非人力之相度偶遇也!”
  雍正对此处甚是满意,于是决定在这里另建清西陵,希冀以此“万年龙虎抱,每夜鬼神朝”的风水宝地庇佑大清江山延绵万代。但是,若在此处选择陵址,显然违背了子随父葬的制度,他不便马上表态,只说那地方虽美,但距父亲的景陵和祖父的孝陵“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私下则暗示群僚们为自己寻找依据和借口。臣僚们果然不负众望,很快就引经据典,找出了一大堆依据来。怡亲王允祥联合大学士们奏称道:“汉唐诸陵虽都建于陕西,但汉高祖、汉文帝、景帝、武帝之陵却分布于咸阳、长安、高陵、兴平等县,唐高祖、唐太宗、高宗、玄宗诸陵则分散于三原、礼泉、乾县、蒲城等地。据此典法,在易州建陵,与古礼不为不合。且遵化与易州都属畿辅之地,离京师不远,完全可以建陵。”这样一番铺垫后,修建清西陵成为顺理成章的事。雍正八年(1730年),位于易州的泰陵开始动工兴建,至乾隆二年(1737年)竣工,同年三月初二日,雍正帝的梓宫(棺材)被安葬于泰陵地宫。至此,清朝入关后沿袭的“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丧葬规范,被雍正击破,历史在这里无声地拐了弯。清朝自入关后,帝王的陵寝开始以京师为坐标,逐渐分为两大陵区——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西陵占地有方圆两百华里、面积八百平方公里,其中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九位皇后,五十七位妃嫔,两位王爷,六位阿哥,共计七十八人。
  看了清东陵、清西陵的随葬名单,不禁又会产生疑问,西陵既然如此好,为何乾隆以及后面几位皇帝都不随父葬,而是东一个西一个的错开呢?
  原来,登基不久的乾隆本来也打算跟随其父葬在西陵,但是当吉地选好后,他却突然改变主意,又派臣僚到东陵选择,最后相得胜水峪。
  乾隆这么做,主要是考虑到,若从自己开始,以后的皇帝都葬于西陵,那么东陵势必会因为香火渐衰而荒废。为兼顾东西两陵的盛衰,他做出了这样的抉择。关于这一点,乾隆在六十一年(1796年)传位于其子嘉庆的谕旨中说的很明了。在这道诏谕中,乾隆除说明了他将寿宫选在东陵的原委外,还做了“兆葬之制”的硬性规定,即若父在东陵,则子在西陵;父在西陵,则子在东陵。也就是说雍正在西陵,乾隆应在东陵,而乾隆在东陵,他的儿子嘉庆则在西陵。以此类推,不可违旨。为了防止哪位不肖子孙像他父亲那样独出心裁,东、西二陵都不选,另立门户,再选出个南陵或北陵,乾隆又特别规定,以后的子孙选陵非东即西,不能再随便另选,这样就断了后世不肖子孙别出心裁的念头。
  至此,清王朝丧葬规制的长河,在雍正朝拐弯之后,又在乾隆这里改道分岔,一分为二,一条支脉流向东陵,另一条流向西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代王朝丧葬史上的独特规制和景观。只不过,乾隆本人以及随他入葬东陵的后世子孙都没有想到,一百年后,他们这些东陵的“主人们”共同迎来了陵寝被盗,尸骨被抛的厄运。
  光绪不是慈禧毒死的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光绪皇帝在冰冷寂静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中悲愤地离开了人间,年仅三十八岁。第二天下午,在光绪驾崩不到二十小时后,他的“母后”,操纵晚清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死在中南海仪鸾殿内。这对母子冤家,在一天之内双双死去,消息一出,就震惊了海内外。人们普遍认为,光绪在慈禧前一天死去,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谋杀……
  传闻:光绪被害致死
  从光绪死的那天开始,就有人怀疑他死于谋杀,但是直到慈禧死后第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皇朝被推翻后,人们才开始敢说出心中的怀疑。曾是清宫御医的屈桂庭公开发表文章,说他曾在光绪死前三天进宫为其看病,发现光绪本已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三天后便猝然而逝。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此文激起千层浪。是谁害死了光绪?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慈禧太后身上。
  晚清文人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和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中摘抄的清代笔记认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害怕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执政,令人将光绪害死。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传》和德龄(曾做过两年慈禧秘书)的《瀛台泣血记》中都称,清宫大太监李莲英等人平日仗着慈禧的权势中伤和愚弄光绪,他们怕慈禧死后光绪找他们算账,于是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
  从上面的各种文字中可以发现,有人认为是慈禧直接指示毒死光绪,有人认为是慈禧的亲信毒死了光绪。无论怎样,总之都认为光绪是非正常死亡,且与慈禧有关。人们之所以会有如此怀疑,是事出有因的。看看光绪苦闷的皇帝生涯和不幸的个人生活,就可以理解人们的种种猜测了。

  第二十九章 苦闷的皇帝生活

  光绪与慈禧虽以“母子”相称,但他并不是慈禧亲生。光绪名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其父醇亲王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他的母亲叶赫那拉氏是慈禧的妹妹。因此,光绪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的深夜,慈禧的独生子同治皇帝因患天花突然去世,由于临终没有留下遗命,慈禧太后压制了其他一切意见,坚持由四岁的载湉入宫来继承皇位,这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载湉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一方面因为同治皇帝没有留下儿子,更重要的还是慈禧想找个儿皇帝,为她再次垂帘听政创造机会。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四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牢牢抓在手里,成为其争夺权力的工具。
  光绪虽然当了皇帝,但自从入宫以后,陪伴他的只有孤独。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身体积弱,留下了难以治愈的病根。按照清朝祖上留下的规矩,皇帝到了十六岁就要亲政。随着光绪年龄的增长,他的大婚和亲政日期逐渐临近,慈禧把大权交给光绪皇帝已不可回避。
  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十九岁的光绪举行大婚典礼。光绪的皇后和两个妃子都是慈禧选的。皇后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这位皇后长得实在不漂亮,瘦弱驼背,光绪极为不满,但也无奈。光绪的两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亲姐妹,瑾妃相貌一般,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庄,性情机敏。
  活泼的珍妃入宫犹如一块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她激起了光绪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同时,也引发了他要在政治上摆脱束缚并有所作为的欲望。大婚后的数年间,他专宠珍妃,度过了一生中较为轻松的时光。而这一点,是慈禧最不愿看到的。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相传她临行前命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害死。这件事情在正史上没有记载,但珍妃确实是那时死的,因为从那以后再没见过有关珍妃的记载。而且后来有个太监在回忆录中专门谈到了珍妃被慈禧害死的情况。当光绪得知珍妃的死讯后,旧病复发,再也无法康复了。
  重创:戊戌变法失败
  光绪亲政后,五十三岁的慈禧表面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际上一如既往地把持着国家政务。她一方面处处限制光绪,国家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办理;一方面又通过隆裕皇后及亲信太监李莲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的行踪。
  慈禧规定,每隔一日,光绪必须亲往颐和园向她汇报政务,听候训示。光绪经常披着星星来,顶着月亮去,饱受奔波之苦,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光绪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实现,日久天长,精神抑郁,旧病不去,又添新愁。
  从记录光绪身体状况的《脉案》看,相当一段时间内,光绪体质没有见好,但是看病和吃药的次数却相对减少。这主要是光绪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整天忙于政务,另外,他还要随时应付慈禧的训斥,无暇顾及看病吃药。这就更使得他的健康每况愈下。
  光绪疾病缠身的一生中在政治上最大的举动,就是戊戌变法了。光绪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是遭逢日本侵略朝鲜,进而侵略中国。
  光绪帝违背母后之意,决心援朝抗日。但腐败的体制导致战争失败,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失地赔款,这虽使他受到重大打击,加深了与慈禧的不和,但也激发他力图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以及在珍妃的积极支持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强调博采西学,推行新政,授予康有为“专折奏事”特权。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诸天之笑傲第一剑邪巫BOSS只想低调发育小马宝莉:平凡小马穿书反派的逆袭霸道总裁的小甜心林柔柔马头墙下好柿成双拍戏的我,怎么成世界第一了?白手起家,蝙蝠侠干碎我的致富梦灵气复苏:我一条小蛇,你让我去统领龙族?七零离婚搞学业,二嫁军少赢麻了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