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小说:宋史疑云:960年到1279年之两宋典故作者:吴蔚字数:3557更新时间 : 2017-07-30 16:04:37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从这一年的正月开始,便有十分不好的兆头,宋朝京师开封连续三次发生了地震,这是非常罕见的现象。随后,冀(今河北冀县)、益(今四川成都)、黎(今四川汉源)、雅(今四川雅安)诸州均发生了地震。
  就在这一年,辽军大举攻宋,北方州县频频告急。在新上任的宰相寇准的竭力劝说下,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到达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宋军皆呼万岁,气势如虹。而辽军孤军深入,已经无力持久。就在宋军已经明显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宋真宗却坚持与辽军谈和,由此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盟约大致的内容是: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主(辽圣宗耶律隆绪)称宋真宗为兄,宋尊萧太后(辽圣宗生母萧燕燕)为叔母;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称为“岁币”;双方各守现有疆界,不得侵犯,并互不接纳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另外辽军撤退时,宋军不得沿途进行袭击。
  宋真宗刚刚即位的时候,为了应付北方强大的辽国,以及西北与党项的战争,大肆扩军,招募禁军至五十余万人,加上地方上的厢军,号称养兵一百万,数目相当庞大。澶渊之盟后,宋真宗立即着手裁减军队,遣散老弱残兵,精减编制,如取消富有战斗力的河东效顺一军,龙骑军原有十二个指挥,减为六个指挥等等。不仅如此,宋真宗为了表示友好的诚意,还将同辽国接壤的地名做了改变:改威虏军为广倌军、静戍军为安肃军、破虏军为信安军、平戍军为保定军、宁边军为永定军、定远军为永静军、定羌军为保德军、平虏军为肃宁军。

  第18节:狸猫换太子(2)

  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对整个北宋朝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一方面,这是一个在宋军占有优势的局面下签订的屈辱性条约;另一方面,这个屈辱性的条约却给宋辽边境带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甚至有人认为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蒋复璁语)。
  与宋朝周旋多年、令宋朝廷无比头疼的党项人李继迁也死在了这一年,但党项的威胁并没有就此解除。李继迁长子李德明继立,孙子李元昊更是在后来建立了西夏国,成为宋朝西北的心腹大患。
  同一年,宋朝出现了铜版印刷。此时的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广告,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印版上方标明店铺字号“济南刘家功夫针铺”,正中有店铺标记——白兔捣药图,并注明“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方还有一段广告文字:“收买上等纲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铜版印刷的发明,反映了宋朝印刷技术的发展,也是宋朝经济与文化繁荣的有力佐证。
  这一年,是宋朝“积弱”的开始,宋真宗赵恒也因澶渊之盟而成为“岁币”的始作俑者。最富有戏剧性的是,最初在宋太宗赵光义的传位名单上,并没有赵恒的名字。这个在机缘巧合下幸运地被立为太子的人,在登上皇位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而宋朝继“斧声烛影”后的另一大诡异传闻“狸猫换太子”,也与其有直接的关联。
  一  有惊无险的真宗即位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雄心勃勃打算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创立不世的军功来超越其兄赵匡胤,于是率军亲征辽国,结果大败。宋军几乎全军覆没不说,连皇帝本人的屁股上也中了辽军两箭。之后,宋太宗长年累月受到箭伤的折磨,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尽管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波折重重,但在宋太宗晚年,还是立赵恒为太子。尤其随着箭疮复发、病情加重,宋太宗开始想方设法巩固太子的地位,名臣吕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从而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扶助太子即位的好戏。
  吕端担任宰相时已经六十一岁,这之前,他在地方和中央朝廷都做过官,经验丰富。不过,吕端信奉黄老思想,奉行清静无为的政治策略,以清简为务,并无显著政绩。因此,曾有不少人反对宋太宗任用吕端为相,说他为人糊涂。宋太宗当即反驳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关于这句话的前因,前面已经在《斧声烛影》中讲述,这里不再赘述。
  据说在重用吕端之前,宋太宗还专门写了一首《钓鱼诗》,其中两句是:“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宋太宗以周文王自诩,而将吕端比作姜太公,显然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后来,吕端果然不负宋太宗所托,将一场针对太子赵恒的宫廷政变不动声色地消于无形之中。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在位二十二年的宋太宗因箭伤发作去世。之前,宋太宗已经立赵恒为太子,顺理成章,自然应该是太子赵恒登基为帝,这没有任何疑问。然而,偏偏后宫事多,宦官与皇后勾结起来,掀起了一场倒太子的风波,由此还牵扯出早已经被废为庶人的宋太宗长子赵元佐。
  宋太宗皇后李氏自己没有儿子,但她偏爱宋太宗长子赵元佐。之前,赵元佐本来是最有希望被立为皇太子的,但他同情被宋太宗迫害致死的赵廷美,借发狂来发泄对父皇的不满,因此被废为庶人。之后替代赵元佐位置的是弟弟陈王赵元僖,赵元僖却又莫名其妙地死去,皇储人选再一次空缺。赵元僖的死对赵元佐而言,自然是个新的机会。李皇后在宋太宗面前为赵元佐说了很多好话,希望能立赵元佐为皇太子,朝中拥护立赵元佐的大臣也不在少数。
  不过,宋太宗却有自己的心思。他不是不爱赵元佐,原因是赵元佐虽是他的儿子,却还是政治上的敌对派。赵元佐同情赵廷美,谁知道他当上皇帝后会做出什么事,搞不好要为赵廷美平反。更说不准赵元佐一发疯,将皇位让给了赵德昭或者德芳或者廷美的后人。这自然是宋太宗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经过反复权衡后,宋太宗还是决定考虑赵元佐的同母弟赵元侃(即后来的赵恒),赵元侃性格软弱,没有兄长赵元佐那样反叛。但宋太宗一时还下不了决心,便想征求寇准的意见。


  第二部分

  第19节:狸猫换太子(3)

  寇准即民间传说中的寇老西儿。他是华州下邽(音gui,同归,今陕西渭南县))人,少年好学,通晓《左传》等经典古籍。七岁随父登华山时,便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九岁的寇准考中进士甲科,并取得参加宋太宗殿试的资格。当时,因宋太宗多喜录用中年人,有人便劝寇准在殿试的时候多报几岁年龄,以增大录取几率。寇准却严肃地说道:“我正思进取,怎么能欺君瞒上呢!”还是如实申报,结果,寇准凭借满腹经纶,一试得中,受任为大理寺评事(虚衔),实任大名府成安县(今河北成安)知县。与寇准同榜中进士者还有李沆、王旦和张咏,这四人后来均成为北宋名臣。
  寇准少年得志,在朝臣中以刚直足智著名。端拱二年(989年),寇准在大殿奏事,极言利害,对朝廷的一些政策多有抨击。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站起来要回内宫。寇准却上前扯住宋太宗的衣角,非要皇帝听他把话讲完才能走。旁边的大臣都为寇准捏了一把冷汗。事后,宋太宗想明白了,反而十分赞赏寇准的执拗,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话虽如此,但宋太宗对寇准始终不能像唐太宗对魏征那样亲密无间,倍加信任,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寇准夫人宋氏是宋太祖宋皇后的幼妹。宋太宗始终没有忘记当时宋皇后急召赵德芳进宫即位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宋皇后死后,宋太宗甘冒天下汹汹之口的议论,下令不准以皇后礼下葬的原因。宋太宗的胸襟气度,也由此可见一斑。
  寇准任同知枢密院事时,与知院张逊不合,张逊一直想找机会扳倒寇准。刚好有一天寇准外出办事,路上遇到一个疯子,疯子拜在寇准的马前,高喊“万岁”。张逊借此事弹劾寇准,寇准被贬知青州。寇准离开京师后,宋太宗耳根清净了许多,却反倒有些不习惯,经常询问有关寇准在青州的情况。这次涉及立太子一事,宋太宗便干脆将寇准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
  寇准从青州赶回京师时,宋太宗的伤口已经恶化,痛苦不堪,一见到寇准,立即动情地说:“相公为什么来得这样缓慢?朕时时刻刻都在想念你。”寇准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君臣二人一时感伤,郗嘘不已。
  外臣不得干预内事,尽管宋太宗亲自征询太子人选,寇准还是相当谨慎,没有明确表态,只是劝宋太宗要早日拿主意。于是宋太宗提出想立第三子赵恒(即赵元侃),寇准以一句“知子莫若父”委婉地表示了支持,赵恒立太子一事因此而定。不过,寇准几经宦海沉浮,结局并不好。在宋太祖、宋太宗两朝,有赵普和卢多逊的党争,在宋真宗一朝,则有寇准和丁谓之争。这一节到后面讲到澶渊之盟时再详述。
  重新回到宋太宗病危的话题。宋太宗临终前,宋太宗皇后李氏和宦官王继恩联合起来,决定废除太子赵恒,改立宋太宗长子赵元佐。
  王继恩就是曾经在斧声烛影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宦官,可以说,他在宋太宗即位的问题上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宋太宗坐稳皇帝宝座后,也知恩图报,派王继恩代天子巡视,又任王继恩为剑南西川治安使,平定西蜀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军起义。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霸道总裁的小甜心林柔柔小马宝莉:平凡小马穿书反派的逆袭灵气复苏:我一条小蛇,你让我去统领龙族?邪巫BOSS只想低调发育诸天之笑傲第一剑马头墙下好柿成双白手起家,蝙蝠侠干碎我的致富梦拍戏的我,怎么成世界第一了?七零离婚搞学业,二嫁军少赢麻了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