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楚国的景舍占领了睢、濊之间的一块地盘。
魏国在桂陵吃了败仗之后,面临的情况很严峻,就连附属国宋、卫也转而拜齐国为大哥向魏国进攻。但魏惠王还不至于绝望,魏国历经文候武侯两代国君积攒下来的雄厚家底不是桂陵一仗就能消耗光的。魏国最盛时号称有武卒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合计七十万。其中武卒是正规常备军,是魏军中的王牌军。奋击是带甲步兵,仓头是青巾裹头,没有装甲,属于民兵,厮徒则是干杂役的,负责搬道具。
魏惠王一方面加强与韩国的关系,另一方面重新征召训练军队。忙活了一年终于有了成效,韩国答应了魏国的请求,同意派兵帮助魏国,而魏国也重新聚集起来了一支战斗力和数量都相当可观的队伍。这年是公元前352年。
此时的齐国乘桂陵之战胜利的余威,正联合宋、卫两个小弟对魏国军事重镇襄陵展开围攻呢。就在这时魏韩联合军赶到,城内城外里应外合将齐宋卫联军杀得大败。这场战斗的双方统帅是谁我们不得而知,具体的战斗过程史书上也语焉不详,但是结果很重要。齐国经此一役,小马乍行嫌路窄的豪气顿时被压了下去。而且齐国已经没有了再战的勇气和力量。齐威王得出一个结论:齐国在老牌霸主魏国面前仍然显得有点毛嫩。
齐威王有心向魏国求和,但又担心和平的成本太高,于是央求楚国的景舍同志婉转地向魏惠王提出了齐国不想再战的意识,当然措辞是优美的,什么为了世界的和平,什么不忍看见老百姓在战火中煎熬等等。魏惠王考虑到魏国战火四起的国土,也就同意了景舍的请求,只是要求齐国将桂陵之战中被俘的庞涓送回。
稳定了东界之后,于公元前351年,魏惠王和丢了国都的赵肃候在漳水之上开了碰头会,在会上双方澄清了前些年的一些误会,魏国主动将邯郸还给了赵国并提议两国保持区域和平,赵国感谢了魏国的慷慨,也对魏国的和平提议做了积极的反应,会议在友好、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魏惠王和赵齐两国和好是有目的的。西边的秦国借着商鞅变法的东风,趁着魏国无暇东顾的契机对魏国的西河之地日侵月夺,眼看要占领殆尽,惹得魏惠王好大的不痛快。此刻的魏惠王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灵活的外交政策又重新夺得中原霸主的位置。公元前350年,魏国回头向秦国反攻,魏军团团将秦国的定阳(陕西延安东)围住,秦孝公一看形势不好,马上和魏惠王在彤(今陕西华县西南)碰了一次面,表示服软并将前些年辛苦攻下的西河之地还给魏国。魏惠王这才拉倒。
到目前为止,魏惠王是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齐楚秦三国敢怒不敢言,韩赵两国被魏国看得死死的,其余宋、卫、邹、鲁等小国已经习惯了谁强跟谁混,纷纷拜魏国为大哥。公元前344年魏国张罗了12个小国前去问候了一下很久都没有人搭理的周天子,尔后正在兴头上的魏惠王又命魏军带领12家仆从军浩浩荡荡地向秦国杀去。秦孝公一见魏国的阵势吓得瑟瑟发抖,饭量也减少了,晚上还总做噩梦,只好命令秦国全境修守战之具,准备硬着头皮迎接魏国的进攻。还是商鞅脑瓜灵光,他认为单独的一个秦国不是强大的魏国的对手,与其秦国先挨打,不如让齐楚先挨打。为了将魏国这股祸水引向齐楚,商鞅专程赶奔魏国与魏惠王见了一次面。商鞅紧紧抓住魏惠王虚荣心强好面子的特点,竭尽吹捧拍马之能事,在魏惠王面前大打文化牌。
商鞅道:“魏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兵强马壮,气势如虹,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此时阁下称王正是众望所归。秦国只是偏安西垂一小国,不求闻达于诸侯。人言与狼共舞方显英雄本色,贵国攻秦犹如以牛刀宰鸡,名不扬,威不显。阁下不如先行称王,观齐楚之变,谁不归顺,则以兵加之,如此则威加海内,王业可成。”
商鞅的话触动了魏惠王灵魂深处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于是魏惠王放弃攻秦的打算开始筹备自己的称王仪式。魏惠王穿越商周,直追夏朝。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而且魏国正好是夏朝的发源地。于是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魏惠王在扩建了的王宫里穿上大红袍,对着镜子中的人物道:“你很帅,我封你为夏王。”朝臣和外国使节也纷纷高呼:“夏王,夏王。”外国使节中有12小国的国君,还有赵国、秦国的使节,就这样魏惠王通过自我加封成为战国的第一个王。史称“逢泽之会”。
这此称王大会,美则美矣,但美中不足的是有的国家没有参加。齐楚不参加,魏惠王还能理解,本来齐楚自视是与魏国地位平等的大国,当然不会承认魏惠王的王者地位,但一向挺乖的韩国竟然也不参加就让魏惠王有点不理解了。韩国的想法是:当初大家都是从晋国一起爬出来的兄弟,为什么我得称你为王呢?况且襄陵之战中是我韩国出手相助才换来你魏国现在的威风,要不然你魏国早就让齐楚打趴下了,魏国不感激我也就罢了,却反倒要骑在我头上。
按照魏惠王当初的设想,称王之后就是对齐楚的用兵,新情况的出现使魏惠王不得不调整战略步伐,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魏惠王决定先向韩国发起进攻。由此便引发了战国期间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役。
【6、马陵之战】
这一年是公元前343年,庞涓率领魏军向韩国杀去。庞涓为了洗刷被俘之辱,同时也为了报答魏惠王的再次信任,打起仗来非常玩命,三下五除二就将韩国的野战军杀的大败,魏军继续进逼将韩国的首都新郑团团围住。
韩国渐渐支持不住,向齐国求救。为此齐威王开了一个高层决策会议。由于上次齐国救赵并没有沾到便宜,邹忌主张不救。田忌担心魏国吞并韩国之后实力更强大,主张早救。孙膑将该不该救,什么时候救的问题量化了。他说:“如果我们在韩国还没有疲惫的时候出兵相救,是替韩国挨魏国的打,反倒让韩国在一旁捡渔翁之利。这次魏国出征,意在消灭韩国,我们不如口头上答应韩国的请求,而晚些出兵,这样韩国以为有齐国的帮助,便会以死相抗。两国做减法运算的结果是魏国疲惫,韩国更疲惫,疲惫的韩国会委身齐国;疲惫的魏国,我们打起来更省劲。”
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告诉韩国:你们放心,齐国一定会出手相救。韩国听信了齐国的虚言,在新郑城下反攻了五次,每次都被庞涓杀得大败,眼看韩国都城不保,魏国也筋疲力尽。齐威王这才准备出手相助,时光老人已经把时间带到了公元前342年。
此番出征,孙膑是毫无争议的军师。但在统帅的问题上,齐威王有点犯难,田忌由于在运筹帷幄方面的缺陷,他的地位已经在齐威王心目中大打折扣。一旁的帅哥邹忌看出齐威王的难处,说道:“田忌在军中素有威名,可以为将。其人虽然不善筹谋,但实战经验无人能及。”齐威王听从了邹忌的建议,令田忌为将,又派田盼为副将。
邹忌推荐田忌为将是有原因的。邹忌的“忌”是主动语态,是说邹忌这个人心眼小,比较爱嫉妒别人。田忌的“忌”是被动语态,是说田忌这个人为人不谨慎,比较爱招人嫉妒。邹忌嫉妒田忌的原因是邹忌担心田忌靠才干和功勋爬到自己头上。一个叫公孙闳的门人给邹忌出了个主意,让邹忌推荐田忌为将,如果取得胜利,则邹忌有推荐之功;如果战争失败,田忌不是战死前线,就是受到处罚,无论出现何种结果,邹忌都是获利的一方。邹忌采纳了这个建议。当然邹忌更愿意看到的是田忌干脆死在魏国的刀箭之下。
田忌、田盼、孙膑率领10万大军向魏国杀去。桂陵之战后的十一年,齐国的国力更加强大。反映在军队上是,齐军的武器更加精良,装甲更加牢固,粮草更加丰盛,士兵的体魄更加强壮,训练也更加充分,格斗技巧也更加成熟。总而言之,齐军的战斗力与以前相比更上一层楼。
孙膑制定的作战方案几乎和桂陵之战中齐军的作战方案同出一辙:放弃远在韩魏前线的魏军,直指魏国防守空虚的首都大梁。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攻击大梁,引魏军回救。桂陵之战时,齐军采用的是佯攻战术,庞涓虽然耐着性子攻破了邯郸,但在回救的时候过分的低估了齐军的实力,所以才钻进了孙膑布置的埋伏。庞涓上当之后,他还会象以前一样不管大梁的安危一心进攻新郑么?还会再次被齐军的假相迷惑么?
当然不会!庞涓也是成名多年的将领。同样的错误不可能重复再犯,而且他已经知道老同学孙膑在齐军中效力,所以再与齐军交锋过程中必然慎之又慎。
再说一遍,同学期间,做脑筋急转弯的时候,庞涓能转两个弯,孙膑能转三个弯。
所以孙膑这次进攻大梁是玩真的。于是10万齐军对大梁展开激烈的攻击。魏国在与韩国的交锋中,损失也很大,大梁城中成年男子都被送上了韩国前线。此时大梁的防卫比桂陵之战时更虚弱,齐军实力比桂陵之战时更强,结论是:齐军对大梁的威胁性更大。
魏惠王担心大梁有失,急忙唤庞涓回救。其实他完全可以率领大梁军民多抵抗一段时间,以保证庞涓攻破新郑,同时也可以消耗齐军的力量。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