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小说:战国那些事儿/铿锵战国作者:老铁手字数:3506更新时间 : 2017-07-31 00:03:24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在以后无数的艰难时刻,李斯一想到当年茅坑中的两只小老鼠,便不敢松懈。 
  而眼下李斯要做的是辞职。在亲朋好友,同事族人异样的目光下,李斯坚决地推掉了工作,而后打点盘缠,走上了周游之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斯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深信不疑,但他也知道自己目前也还只是一块未经打磨的宝玉。因而李斯没有直接去游说诸侯,而是先去拜访名师,准备进行系统、正规地学习。 
  无须远行,在楚国的兰陵郡就有一位名师,荀子是也。说起荀子,他可是大有来头。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国,在文化圣地“稷下”之宫混得很是不错,曾经三次担任“祭酒”一职,相当于现在的学会主席。后来又四处游走,到过赵国和秦国,在秦国荀子还见到了秦昭王,并给予秦国高度评价。在赵国,荀子曾经于楚国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谈论军事思想。春申君在楚国当政之后,荀子又在春申君的支持下在兰陵为令。春申君失势之后,荀子退出政坛,专心教学,教学基地就设在兰陵,就是李斯想要去的地方。在思想上,荀子既属于儒家又属于法家,他强调礼教的作用,但又认为人性本恶。现今流传最广的是他的教育思想,一篇脍炙人口的《劝学篇》不知教育了多少中国人。其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名句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语言宝库。 
  李斯在荀子门下刻苦地学习,一直持续了七年,但严格说在这七年李斯并没有学尽荀老师的所有知识,其中原因不是李斯接受能力差,也不是荀子不乐意教,而是由于李斯骨子里就是一个出世主义者,因此把精力全部放在了帝王术上,在天理人心等方面只是进行了泛泛地涉猎。帝王术更多地体现了法家思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儒法兼修的老师却教出了彻头彻尾的法家弟子。好在荀子一代宗师,胸怀广阔,只求弟子成才,不求弟子在学路上与自己一致,并不像后世的学者经常因门派而争吵,而不是真理。无独有偶,在李斯求学期间,另外一名更实际的弟子也加入到求学者的行列,此人便是韩国的王室贵族韩非。韩非来目的更直接,他不像李斯还没有自己的舞台,他的舞台是现成的,韩国就是他的天空,他要学的是富国强兵之术。不用问,韩非也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法家。共同的志趣将李斯和韩非两人拉在一起,两人关系非常亲密。韩非口吃,但善于写文章,他的文章经常受在同学们中间争相传阅。 
  七年之后,李斯自度学成,来向荀子辞行。师徒告别之时,徒弟一般要谈谈自己今后的发展计划,还要表达一下对老师的感谢。李斯的辞行表白别具特色,闪耀着强烈的入世光辉,数千年后读来仍然让人心血澎湃,他说:“我听说人应该抓住机会一炮走红,现在各大国正在激烈争斗,游走四方的雇佣兵主导着时代的潮流。秦国企图吞并六国,一统河山,这正是布衣人才大显身手之际。处在低贱位置而无动于衷的那些人,好比绵羊看见鲜肉,恰似长着人脸而行尸走肉。人世间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卑贱,最耻辱的莫过于穷苦。比这更其不幸的是长久地生存在卑贱、穷苦地环境中不思进取,张口世界太黑暗,闭口人性很肮脏,而自诩清高无为,这决不是爷们儿的作派。” 
  李斯说完这些话后,告别老师,踏上了西行之路。李斯考虑到六国皆弱,舞台太小,只有秦国才是他梦想起飞的地方。李斯到咸阳的时候正是吕不韦炙手可热的时候。士人中经常流传一句话:想当官,找伟哥。后来这句话传来传去传到现在变了味,就成了“想快活,找伟哥”。李斯也加入了吕不韦的门客队伍。在为吕不韦服务期间,李斯的才干被吕不韦发现。于是吕不韦将李斯推荐为郎官,这个职位大概是秦王的随从,和四品带刀护卫展昭一个职业,不过李斯带的不是刀,而是帝王术。在给秦王当跟班的时候,李斯这块金子发光了。他智慧的光芒照亮了年轻的秦王的心房。李斯旗帜鲜明地提出秦王嬴政应该负起统一中国的重任,并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新策略,即:组建特务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六国展开间谍战,具体方法是黄金在前、利刃在后,六国中的当权派能收买则收买,不能收买就刺杀。 
  李斯的主张深得秦王的赞赏,秦王虽然还没有当政,但还是利用自己的影响拜李斯为长史,并授权李斯组建特务机关,全面主抓间谍战。到此为止,李斯摆脱了吕不韦的控制,直接受秦王的领导。在长史这个位置上,李斯干得风生水起,间谍战效果显著,深受秦王好评,李斯的前途也一片光明,不久就被提拔为客卿,相当于现在的外国顾问。秦国的客卿在百官中有着特殊的含意,传统上,相国经常出自客卿。张仪、范雎都是从这个位置上升为相国的。 
  就在李斯春风得意的时候,逐客的灾难降临了。这场灾难和个人表现无关,李斯也未能身免。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斯的才能注定使他成为关键人物。这次李斯没有发挥他的套套雄辩,而是运用了能够妙笔生花的手,于是一篇光耀百世的《谏逐客书》便新鲜出炉了。 
  其文曰: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於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这篇文字是各种经典古文选编的必选篇目。但当今的人更多是欣赏李斯的文采,至于李斯的思想,我们感受并不强烈。李斯的文采好不?好,非常好,相当好,绝对好。但仅凭文采是无法打动讲求实效的秦王,文采的背后必须蕴含着深刻有力的道理才行,要不然苏轼早就当上宰相了,在此多说一句,苏轼的文采确实不一般,但有些政论文章中所持观点也确实有失偏颇,与同辈的几个政治家仍有一些差距。 
  我们现在之所以没有强烈感受到李斯文章中的思想是由于李斯之后有过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在印证着李斯的说法。由于这些历史事件的重要性,李斯的这篇文字中的思想力量反倒被淡化了。比如,古代有五胡乱华后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以及后来李世民开放的民族政策和人才观念,到了近代,美国这个民族大熔炉更是将李斯当初的说法演绎到了极致。如果排除后见之明,在那个历史时代条件下李斯提出的思想是崭新而有力的,一下就点醒了梦中的嬴政。 
  嬴政何其英明,一眼就看出李斯的文字与秦国前途的关系,马上改变了主意。于是李斯留下来了,其他外客也留下来了。逐客事件不但没有影响李斯的前途,反而增加了他的政治资本。李斯在客卿这个位置上还要干很多中重要的事。不过现在得接待另外一名来客了。 
  进入下一节。谁呢? 
  【3、尉缭】 
  秦王嬴政亲政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肃清了政权上的羁袢,将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紧接着又将目光转向国外。此时的嬴政继承了自从秦孝公以来六世国君的政治遗产,再经过李斯的有意渲染,所面临的政治任务能且只能是吞并天下、统一六国。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废土求生:我的邻居又又又不是人综漫之二婚反派自救暗巷3:浴火抄家流放?不怕!奶包囤粮满仓肉亲儿不如养子?后悔了别找我!北少的追妻火葬场怎么,舔狗不能当反派吗?高武:人到中年,系统才来快穿:今天也是个好爹呢!主母重生当后娘,渣夫一家悔断肠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