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毓贤和袁世凯的正反两面
毓贤原是慈禧的宠臣,他在山东的所作所为都是太后所嘉许的,如今受洋人胁迫去职,慈禧亦为之不平。所以毓贤奉旨回京觐见时,太后竟颁赏亲书“福”字以为鼓励,并随即调任山西巡抚。毓贤既受此洋人鸟气,又蒙太后赏识,他一到山西对除教减洋真的就毫无顾忌,大干起来了,甚至不惜亲自操刀去砍掉洋人脑袋。可是这时在山东接任毓贤遗缺的袁世凯,其作风却正是毓贤的反面。
袁世凯是一位比毓贤更为老辣而干练的官僚。甲午战前他在朝鲜即有十年以上办外事的经验。如今虽手握重兵,他知道洋人还是得罪不得的。为着传教等等皮毛小事而开罪洋人,更是得不偿失,亦无此必要。再者义和华民也下只是反教闹教了事,他们是逢洋必反的短视群众。袁氏所统率的“新建陆军”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支现代化的武装部队,在时人的眼光里也是一支洋部队——穿洋服、上洋操、吹洋号、用洋枪、抽洋烟、用洋油、点洋灯……无一不洋。如今扶清学洋之不暇,怎能逢洋必灭呢,可是那时山东省内的工农兵群众在洋人和教民的刺激之下,和李秉衡、张汝梅、毓贤三位巡抚的暗地鼓励之中,不但反对筑铁路、开煤矿、办学堂、开报馆,并且要砸海关、拔电杆、封邮局……,所以袁世凯一来就要扭转这项落后反动的群众行为了。袁氏尤其认为义和拳民的画符念咒、刀枪不入的迷信是邪教惑众,断难扶清灭洋。因此他对“义和拳匪”就主张全面镇压。这时在他军中以候补知府衔实任“营官”的胞兄袁世敦,其剿灭“拳匪”的意志似比乃弟更为积极。所以在他兄弟于一八九九年冬领兵入鲁时,世敦衔老弟之命,对义和团民大开杀戒,认真剃办。其后不久,山东的义和团就被袁世凯肃清了。
慈禧太后也有个四人帮
可是袁氏兄弟在山东的行为却有反于当时北京城内的政治气候。—— 这时满清朝廷的最高决策权是掌握在西后包庇之下的一小撮满族王公贵人之手。尤其是皇族近支和宗室的“载”字辈四兄弟:载濂、载漪、载澜、载勋和他们的近亲密友们更是这权力圈的重心所在。他们依附于那权力无边的西太后裙带之上,把持了朝政。以最无知的头脑,最下流的手段,为着最自私的目的,利用一个最乐于暴动的社会基层的群众组织“义和团”来“扶清减洋”,夺取政权。他们这一记夺权行为,简直与六十六年之后再度发生于北京,由毛泽东和“林四”所搞起的一小撮无产阶级小贵族,要利用爱奸打砸抢的“红卫兵”来“兴无灭资”、夺权专政,真是前辉后映,历史重演,如出一辙。
载濂、载漪、载澜三兄弟原是惇亲王奕谅的儿子。奕谅是道光皇帝的第五子,比他异母兄咸丰皇帝奕詝只小六天。一八八九年奕谅死后,载濂袭爵为惇郡王;而载漪由于过继给一位早死无后的叔叔瑞亲王奕志,也于一八九四年慈禧六十寿诞时袭爵成为“瑞郡王”。不意“瑞”字被书胥在圣旨上误写为“端”字,将错就错,他就变成庚子年间权倾一时的“端王”了。
【附注】载漪承继的瑞王是奕誌还是奕志。《清史稿》和英文《清代名人傅》有不同记载, 容续考之。
端王的权势还不止于承袭爸爸和叔叔,他还另有西太后的“裙带关系”, 并兼任禁卫军虎神营的总兵(师长)——他老婆是西太后弟弟桂祥的女儿,所以她也就是光绪皇帝载湉的姑表妹。——光绪是西太后的妹妹所生。因此在戊戌政变之后,西后想把光绪“废”掉,再“立”一个新皇帝时,她最后就选中近亲内侄女的儿子,也是载漪的儿子溥仪,时年九岁。溥仪终被册封为“大阿哥”(详见下节)。作为大阿哥的爸爸,则端王载漪的权力,就更上层楼了。
据说为着增强载漪为首的载字辈四兄弟的权力,老太后竟颁赐“尚方宝剑”一把,交载濂、载漪二兄弟执掌。使他二人在朝中有“先斩后奏”的专杀之权。——这一“尚方宝剑”的故事,当时曾传遍海内外。英文《字林西报》(一八九八年十月三十一日)亦有绘影绘声的记载。但其实情如何,笔者因未能细查清宫秘档,只好暂时存疑,以待高明补正。
以上是四人帮中老大老二的故事。老三载澜那时也官拜“辅国公”。在那“公侯伯于男”五等勋爵里,功高不赏的曾国藩不过封“侯”;李鸿章生前只是个“伯爵”;刘铭传只是个“一等男”,都已显贵非凡。四人帮身为“王”、“公”,其权力地位二且在话下,何况他们又手握兵权,于拳民入京时载澜亦出任禁军的右翼总兵。
至于载勋,他虽非皇族“近支”,却是一个尊贵无比世袭罔替的“庄亲王”。庄亲王是清初康熙年间《大近支勋臣,世袭罔替的亲王之一。这时的戴勋已是第九代的庄亲王。他的门第在北京城内已垣烜赫了两百余年。载勋此刻则总统禁军,掌握了步兵衙门,与上述他的三位族兄弟沆瀣一气,硬是权倾朝野。
总的说来,这批载字辈的亲贵子弟,都是一批娇生惯养、志大气粗、教育低劣、不谙世情,并无军政经验的纨绔子。这种贵族纨绔子那时在北京是随处皆有的。他们这小小的四人帮不过是冰山之一角而已。但是他们却是围绕在太后四周,所形成的一个挟天子令诸侯的权力核心。他们不但是决策人物,同时也是政策的执行者—— 是现职军官、大臣和参预实际外交的官吏。为了解他们在政府中所发生的作用,且让我把当时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择要表解一番。
拳乱时期清政府的权力结构
一、极权巅峰的“两宫”
慈禧皇太后。
光绪皇帝载湉。
※按清制皇帝应拥有最高权力。然此时光绪帝的命运实与后来生活在幽禁中的“张少帅”不相上下;而太后之权则超过有最高决策权和最后否决权的“毛主席”。
二、朝廷最高决策机构的“军机虞”和“军楼大臣”
礼亲王世铎(温和而无太多主见的满洲老贵族)。
荣禄(戊戌政变时最保守的官僚派的领袖;庚子拳变时却为开明派幕后首领的满族强人)。
刚毅(干辣而不通时务的保守派,力主重用义和团的满族老官僚)。
王文韶(十分衰迈而比较通达的汉族大学士)。
启秀(干练而下通时务外情的满族宠臣)。
赵舒翘(不通时务外情,保守派的汉族老官僚)。
端郡王戴漪(西后最宠信的满族亲贵,“大阿哥”之父,纵在西狩途中,仍被提升的保守派领袖) 。
鹿传霖(没太多主见的汉族大臣) 。
※
参见《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与《列传》
三、畿辅与北洋军权所在地
◎京畿戍街系统(禁卫军):
步兵营统领庄亲王载勋兼任(掌京师九门管钥,统帅《旗步兵,肃靖京邑,总兵佐之)。
虎神营总兵端郡王载漪兼任(掌辖本营官兵以备扈从,车驾狩列前驱)
神机营总兵辅国公载澜兼任(职掌同上)。
◎北洋国防军系统:
武卫五军总节制军机大臣荣禄。
武卫中军总统荣禄兼(德式训练的精锐部队,驻京师南郊)。
武卫前军聂士成(日式精锐,驻天津)。
武卫后军董福祥(原旧式甘肃地方军改编,驻北京城内)。
武卫左军宋庆(原旧式毅军改编,驻山海关一带)。
武卫右军袁世凯(德式新军驻小站,后入鲁)。
※参见英文《清代名人传、》《义和团档案史料·正续编》、《字林》、《清史·兵志、》、《英文西报》及各将领本传。
四、总揽外交系较行政大权的“总理各国通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或“总署”)和“事务大臣”
端郡王载漪(一九〇〇年六月十日出任总管大臣)。
庆亲王奕劻(与荣禄争权而粗通外情的满族元老)。
启秀(见军机处表,六月十曰随端王入总署)。
溥兴(满族宗室,随端王来总署,不通外情)。
那桐(原官诸部侍郎,随端王入总署,满族,下通外情)。
桂春(三品乐堂总署行走,满族)。
裕庚(原太仆寺少卿,满族)。
崇礼(官协办大学士,满族)。
廖寿恒(原礼部侍郎,军机处行走,汉族备位大臣)。
赵舒翘(见上节军机处表)。
吴廷芬(官户部右侍郎,汉族)。
联元(内阁学士,满族,奏保皇帝,被杀)。
袁昶(光禄寺卿,汉族,反宣战,主剿义和团,被杀)。
徐用仪(兵部尚书,汉族,反战,主剿,被杀)。
许景澄(原驻俄德等国公使,反战,主剿,被杀)。
※ 参阅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
附表,《清史》诸臣本传。
五、南北洋大臣暨南北主要督抚将军
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裕禄(满族,亲贵出身,少年得志,晚年观望承旨,对义和团先主剿,后主抚,兵败自杀)。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