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小说: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作者:忽培元字数:3525更新时间 : 2017-07-31 17:24:27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1961年6月19日,即他临近被“罢官”时,写给中共中央的最后一份报告是《关于中央机关精简情况的报告》,历数精简冗员之好处,其做法与建议被中央转发各省区,成为全国精简工作之楷模。之后便是18年沉冤。那是多么艰难的一段漫长岁月。一位备受人们尊重的老革命、大首长,几乎无缘无故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大帽子,削官为民,在河南一个工厂监督劳动。之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又被“揪回西安”,关押于造反派的“牛棚”之中,最后干脆被独身“监禁起来”,与世隔绝多年,连自己的小儿子见了面都互不相识。但正是在那漫长而痛苦的岁月中,他又一次深深体会到了人民群众的公正和善良,体会到了“共产党员在人民群众中最安全”的真理。在那极其困难的日子里,在他思想情绪最低落的时刻,是身边的工人群众给了他信心和勇气,也是那些普通的劳动群众和青年学生在关键时刻保护了他。18年后,他着手抓的第一项工作则是大声疾呼,替在“文革”中,乃至“反右”之后几十年没有受到公正待遇的广大知识分子群众平反昭雪。他强调首先要抓专案复查工作。替教育战线在“两退一插”中弄回农村的5300多人落实政策,其次强调“要提高广大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沉冤18年,饱尝“讲真话”之苦,18年后,一经恢复了工作的权利,仍然是痴心不改,实事求是、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的作风依旧。华山松那迎风挺立的凛然正气,丝毫不减当年。

    有一张照片是在天安门城楼上,江泽民同志与习老面对面站在那里交谈。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典仪式即将开始之前,江总书记向习老问好,习老触景生情,对总书记说:“江山是人民的,人民就是江山。”总书记会心地笑着说:“此话讲得好。”这又是一句多么重要而富有真理性的话呀!此话由习老口中讲出,在国庆大典阅兵式即将开始的时候,便显得更加意味深长。江泽民同志认为“此话讲得好”,可见他是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第三代领导集体给予的殷切期望的。江山离开了人民,还算什么江山?习老在那个场合,讲这样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有的人没有想到。但事后细细琢磨,他这么讲,又是必然的。这样掷地有声的警言恒句,惟有打江山的一代人,才能时刻牢记,才能发自肺腑。

    笔者是陕西人,还有幸在华山脚下一个县工作过三年。几十年间曾经五次上过华山。且前四次均是由沟道入,徒步攀援登顶,对于华山的险峻绝奇是有深切体会的。总觉得人们赞美华山,多注意到了华山石峰的一个“险”字,忽略了华山的秀丽与婉约之美。华山的秀丽与婉约,是通过漫山随处可见的四季翠绿的华山松体现出来的。在中国的名山之中,以松著称的似乎惟有南方的黄山。其实西北的华山松也是值得赞美的。它是峻拔向上的,主干坚挺笔直,经霜沐雨的树皮,像龙鳞一般斑驳而粗砺,透出无比的坚强与无尽的勇力。华山松的枝叶,不是在云蒸霞蔚中勃发的,而是在疾风烈日中生长的,西北高山严酷的气候,锻炼了它们的枝叶同杆一样的坚韧品格。高山稀土,它们植根于岩缝之中;高山缺水,炼就了它们特别耐得干旱的品质。烈日曝晒,它们在强光里摇曳如舞蹈;阴风怒号,它们在狂飙中呼啸歌唱。夏日阳光晒裂它们坚硬的种壳,冬季狂风把种籽撒向更险峻的崖隙。来年一遇春雨,便要发芽生根,长出新的一株。播撒新绿,回报人间,索取极少而付出极多,这就是华山松的品格。其实华山松不光是能在岩壁上生长,在庭院、原野照样根深叶茂,雍容大度。只是遇到艰苦的环境,它们独有的吃苦耐旱的品质方才体现出来。

    我赞美华山松,因为它更像是在西北广褒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呕心沥血,浴血奋战,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提供了“落脚点与出发点”的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同志便是其中的杰出一位。

    忽培元
    2001年6月27日  


 
序曲 

    ■题记

    一个由来已久的宿愿,终于成行。是朝圣之旅,精神的放牧,对于笔者,更是灵魂救赎与洗礼。

    没有专门的采访,甚至不曾故意的提出任何一个问题,只是随时记下她老人家,一位抗日战争中入党,之后千辛万苦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以后在绥德认识习仲勋,又成为终生伴侣的齐心老人的此次旅程。她此刻牵着女儿桥桥的手,沿着习老的革命征途寻访昨天的故事。笔者有幸陪同,听着她老人家一路亲切的言词及各自的亲身感想,记录下所闻所见,既不同于报告也不是刻意写出的散文,夹叙夹议、秉笔实录,姑且称之为“散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之际,谨以此书献给我所敬仰的每一位革命前辈。

    1999年6月17日,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江泽民同志在陕西西安,首次发出“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他那斩钉截铁的话语,像嘹亮的号角,响彻中华大地,激荡起整整一个民族魂魄的震颤,焕发出每一位不甘贫弱的中国人的精神活力。年逾古稀的齐心老人听到了这个声音,心情难以平静。渴望回到陕甘的夙愿,突然变得格外强烈:回陕甘看看,沿着仲勋当年战斗的足迹……

    作为一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八路,她深深懂得,我们党“西部开发”的历史,实际上应当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她深知,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西北地区,这片红色的土地,不是用犁铧开垦,而是用大刀长矛土炮钢枪开辟,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浇灌。昔日黑暗的统治,无情的白色恐怖,远甚于贫瘠与落后。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就在这时,革命的星火开始在黑暗中闪烁。为了拯救和开发这片苦难而沉寂的土地,魏野畴、李子洲、白明善、刘志丹、谢子长等无数先烈舍生忘死,艰苦卓绝,前仆后继……

    2000年6月7日,亦即江泽民总书记号召“西部大开发”周年纪念将至的时候,齐心老人来到西安,开始了北上的行程。

    ■踏上征途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福地。对于齐心老人来讲,陕西这块土地,实在是太神奇,太重要了。她生命中最重要最动心,也是最影响深远的事件就发生在这块土地上。具体讲,她就是在这块土地上,投身火热的革命工作也认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习仲勋。汽车驶出西安,行进在西安至黄陵的高速公路上。道路两旁,是深厚质朴的黄土原野。那是一望无际的博大雄浑。当汽车跨过渭河跃上北岸的原头,便像一只飞翔的鹰,融入了广袤的高原。看到这久违了的亲切黄土的颜色,她眼里闪烁泪光,感到格外地激动。仲勋就出生在这一片原野上。她的目光情不自禁地透过路旁的树带,伸向东方的远处。她在努力地辨别着,寻找着那一片高出周围的土原。那土原与农舍在她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富平县淡水镇淡村的老屋,仲勋就出生在那里。那古老的土地,富饶的原野,是仲勋度过童年的地方,也是他开步走向革命的起点。

    车子迅疾北上,齐老的思绪也随之伸向更加摇远的过去……

    “淡水原可是一块风水宝地,可惜成为了帝王和王公贵族们的陵寝之地。从汉代到唐代,就有十多座帝陵和百余座王公大臣陵塚。”齐老这么说着,耳边却是习仲勋的声音。她不知多少次听他这么惋惜地讲。眼前就仿佛呈现出一座座突兀的陵塚来了。女儿桥桥望着母亲,显然对这个话题颇感兴趣。其实这一切,她从前也不知听父亲讲过多少遍了。母亲接着说:“仅唐代就有定陵、元陵、豊陵、章陵、简陵等,这就是咱们老家富平——富庶太平之乡的历史荣耀和历史重负。”是的,习仲勋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一个仿佛同封建时代连接着无法割断的脐带的特殊氛围。可以想象,那些巨大的帝王陵寝和那些阅历千载的荫绿古柏,沉重而无法化解的历史阴影,早晚都会投射在一颗幼小的心灵上,这对他的思想的发育成长究竟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在这里,建国后长期从事调查研究的齐老,感叹中隐约提出一个很有趣儿也是很深刻的话题,至少是许多传记作家和党史工作者都不曾注意到的,显然又是很重要很有意义的话题:这些帝王将相王公贵族,在世时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享尽了荣华富贵,死后却还厚葬地下,占据着大片良田……从少年习仲勋以后选择的人生道路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反叛思想萌芽,应当说就产生于他童年时代的这一独特的生活环境中。富平淡水原的帝王陵寝的存在与昭示,对于习仲勋走向革命,是一个被人们长期忽略的客观原因。这一发现,无疑对于研究习仲勋革命生涯不可忽视。

    汽车在关中平原高速公路上飞驰。这道路也许就是一个落后内陆省份迈向现代化的象征。道路两边是久旱逢雨的田野。远处浑圆的群山越来越近。那是耀县,那是铜川,她感觉到了1940年冬天时由山西渡过黄河到达陕北延安,投入革命母亲怀抱的兴奋。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聊天群,但从无限曙光开始穿越异世界之重生归来海岛军嫂美又飒,高冷少校领证了天灾末世:手握随身公寓,囤千亿物资尘途有路奥特曼任意键:启明白宣之恋阳光一直在路上签到种田!小农女致富养赘婿!七零:她进山当猎人王带全家吃肉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