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到达延安的第9年以后,即1949年的六七月间,作为年轻的母亲,她又怀抱着刚满百天的女儿桥桥,正是沿着这条道路,离开陕北去西安的。用仲勋的话讲,那也是进城赶考。那时的心情竟同今天一样兴奋……1940年冬季由太行山去延安,她也是这么兴奋。眼下,长期被顽疾困扰的76岁的老人,仿佛又回到了十七八岁的青春年华,兴奋得一路说笑不断,连日奔波也不知疲倦。仅陕北一段,历时10天,途经20余县,行程2500多公里,考察三四十个重点,访问数百人。可谓鞍马劳顿,风尘仆仆,兴致勃勃,感人至深。
有时候,她正兴奋地谈论着心得与见闻,咳嗽的老毛病会像一阵寒风袭来。但那严酷的折磨,并不能阻碍她的兴奋。她还是边咳嗽,边说话,直到脸色发红变紫,令人不忍心面对。遂想到了,她老人家仍然是一个战士,年轻的革命战士,她不是故地重游,而是带领着新一代,进行着新的长征。
精神的力量,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所起的鼓动作用究竟有多大?真是无可估量。有幸亲随齐老远行,亲眼目睹这奇异感人的状态,深知幸运。好在每日随手记录了一些实情及现场感受,抄录于后,以飨读者。
第01章 从西安到延安
2000年6月7日。今天是齐老北上的第一天。早8点从西安出发。天上下着小雨。雨雾中的陕北,更显出朦胧的神秘。
■关于陕北的抒情
笔者有幸出生在陕北,更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我总觉得陕北是一块福地,是中国革命的福祉圣地,是中华民族的福运之所。那些黄土的山峦,连绵起伏,源源不断。就像头上拢着白羊肚子手巾的陕北农民,他们质朴无华地一座一座耸立在那里,单个看着很平常,甚至还有些呆滞土气,但当他们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恢宏无比足以呼风唤雨、扭转乾坤的风云气势。那些黄土的峰峦又像是我们心中敬仰的高堂父母。他们对儿女们的恩情,一点一滴、朝朝暮暮,单个看着并不雄伟峻峭,但连成一片,聚合起来,就成了无与伦比的博大之爱,是一种像大海的波涛一样,能够传递给人成就惊天伟业的大气象。这就是陕北的山峦,如同远古时代黄河古象群奔驰而来的巨幅群雕,难怪当年会引发毛泽东“原驰蜡象”的惊天妙句。
此刻,我看见齐心老人望着窗外,一直沉默不语。我们陕北大地可真是一片引人沉思的土地。那独特无比的山形地貌、深厚的文化积淀,就像一本图文并茂的大书,令人百读不厌。
既然陕北的黄土山峦,同陕北人一样几乎个个都是质朴无华又富有大格局、大个性,那么只要你登过一座山,走过一道沟,熟悉了一个山庄、一户人家,你就仿佛登过了所有的山,走过了所有的沟,熟悉了所有的山庄和人家。这大约又是唯独陕北才有的一种独特神奇。正是这种山山相映、壑壑相连的奇观,使得齐心老人一踏上北上的征程,她心中就觉得回到了当年那遥远的小山村,置身在了亲人中间。
当汽车驶过铜川金锁关,盘上高高的宜君梁,路边出现第一个窑洞山庄的时候,齐心老人心中那种“回家”的亲切感就变得越发真切而强烈。半个世纪以前的记忆,突然之间,像天空密布的雨雾一般,浓密得再也无法化解。那感情的云团,终于聚集成倾盆大雨,令人兴奋地洒落下来,滋润着大地,滋润着老人渴望已久的焦渴心田,以至使她情不自禁地总要向身边的女儿桥桥诉说往事。
■遥望陕甘边
“桥儿,你往西边看,就在天和山的尽头,那里就是有名的董字塬。是陕甘根据地南梁的南边,也是陕甘宁边区的西南大门。抗战时期是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地区,当时你马文瑞伯伯在那里当地委书记,我被分派到下属的环县曲子镇一带做地方工作。那是南梁老区的地盘,党的工作基础好。那时刚刚到陕北不久,我下到基层很不习惯。首先是‘卫生’过不了关。吃饭也成了问题。记得乡长是个麻风病患者,他的口腔都破了,手上也有溃烂。可是吃饭时,大家还得坐在一起,不能回避,更不能显出怕脏怕传染的样子。就这一关,我咬牙挺过来了。回想起来,那个带病工作的老乡长,一位识字不多的农民党员,他对党的事业十分忠诚,抱着重病,还整天没日没夜地工作,催收公粮,布置农村整党,收缴军鞋,组织赤卫队防特防奸反摩擦……我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学会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也懂得了党员和群众的鱼水关系。这一带,也正是你爸爸当年开辟的红地。他在老乡中很有威信,老百姓一提起边区苏维埃的习仲勋主席都伸大拇指。他还兼任过正宁的县委书记。那时我还没有见过大名鼎鼎的习仲勋,你爸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是从这时开始清晰起来、高大起来。”
齐老说着,扭头看了一眼身边听得出神的女儿。这次陕北之行,母亲还有一个没有讲出口的目的,就是想让儿女们也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让他们知道当年的道路是怎样的艰难曲折,老一辈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坚持走过来的。
■黄土窑洞的魅力
我注意到了,每当路边出现窗户上贴着彩色窗花,门框上贴着火红对联的黄土窑洞时,齐心老人的眼睛里顿时就充满了融融暖意。那是多么幸福而又动人的一种表情,多么富于感染力的一种神韵。在人类所有的感情中,这又是多么的单纯又普遍的一种感情。当远行多年的游子归来看到了生养了自己的熟悉的家,当儿女听到日夜思念的母亲的呼唤时,就会出现的这种表情,如今就浮现在齐心老人的脸上。
听着齐老的回忆,又看到这母女两代人共同对窑洞记忆的珍重和关注,我心中涌起一种深深的感动和陶醉。我想到了“精神家园”这个词语。我由齐老遥望黄土窑洞时脸上浮现出的喜悦深情,感受到了一个人的精神富有和意志坚定的力量。老人家之所以敢于并且执着地抱病在古稀之年重走陕北路,正是有一种巨大精神力量的推动。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专利,这就如同她当年冒着枪林弹雨由华北徒步走到陕北投身革命时的精神力量一样的强大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我心中突然念叨着冰心的著名诗句,眼睛随着齐老的指向,凝视着遥远的天边。
阳光照耀下,黄河波涛一样的黄土高塬在那里凝结成了一道油画般的美丽风景,而那些镶嵌在其中的窑洞人家,更是一道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人文风景。那些冬暖夏凉的息身之地,是这深厚而单纯的黄土高原上绝无独有的。他给人以温暖与安全的抚慰,更令人深接地气。它潜移默化地把淳朴与憨厚的民风,深深地植入人们的灵魂深处。它更把诚实与感恩,化入人们的血脉。正是在这些温暖的黄土窑洞中,孕育了西北革命的火种,也给长征到达陕北的疲敝不堪的中央红军注入了新的能量与活力。
齐老再度沉默。她那亲切热情的目光和表情,仿佛告诉你:这些山,这些沟,这些窑洞村庄,这些穴窑而居的人们,还有这些凝结着人们劳动与汗水的树木和庄稼。这一切,我实在是太熟悉、太亲切了,就像昨天刚刚从这里走出,今天又回来一样。前面路过一个村庄,窑洞院子近旁的农田里有农民在劳作。齐老显然是想请司机停下车来,走进一孔土窑,摸一摸那窑墙,坐一坐那热炕,同房东拉一拉家常,吃一碗那香喷喷的散面苦菜黏饭……当她沉默着回头望我一眼的时候,我深信她老人家心里就是这么想的。
■从照金到南梁
如今,听说耀县和宜君县已经划归铜川市管辖,但齐心老人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她老人家深知,无论区划范围如何变动,从地理特征看这里永远还叫陕甘和陕北,还属于渭北高原进入陕北山区的分界,还是桥山山脉重要的支脉,还是陕甘红军当年驻扎和战斗过的地方,还是同革命圣地延安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名称。想到这里,老人家更加深情地望着车窗外面连绵起伏的山峦。车子正在穿过耀县,在那雨雾弥漫的远方,有一个地方叫照金,这个当年如同“瑞金”一样响亮的名字,那就是刘志丹、习仲勋等西北老革命们学习井冈山经验,最早武装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地方。“南有瑞金,北有照金”,这西北地区有史以来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尽管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坚持的时间也不很长,但它在西北人民的心目中是如同井冈山一样神圣的。听习老讲过,那里有雄伟的“红军寨”、红色石崖上有苏维埃政府宣刻的红色标语……这也是齐老渴望要去的地方。
汽车飞驰。老人家此刻望着照金方向,再度陷入了沉思。听说照金距离耀县县城仅仅几十公里,距离省城西安也不过百十公里,好在有群峰掩护,山路崎岖。那是多么艰难的岁月,多么严酷的斗争,敌人的主力和各县的反动民团,随时都会围剿。红军主力又多被调往外线作战。习仲勋带领着赤卫军和基本群众坚守根据地,常常是大兵压境,军民固守在红军寨内,用土枪梭镖和滚雷石块,同敌人的洋枪洋炮顽强战斗……此刻,齐老在北进途中远望照金,她根据仲勋的回忆,调动起自己的全部想象,眼前幻化出了当年的战斗,幻化出刘志丹和习仲勋,当初在那里轰轰烈烈拉起革命的军队,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动人情景,遥远的群山中从此飘扬起工农革命的旗帜……再远处,就是名气更大的南梁地区……这都是她这次远行要去的地方。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