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小说: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作者:忽培元字数:3522更新时间 : 2017-07-31 17:24:27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随后习仲勋也被押到了瓦窑堡。当时是,敌人第三次围剿正凶,红军和根据地内部却遭到了空前的劫难。今天看来,那比“文革”对于中国命运的危害还要可怕。敌军来势凶猛,根据地日益缩小,反动势力乘机抬头,以致出现了保安、安塞、定边、靖边等已经解放的县城遭到“反水”,西北根据地和红军陷入严重危机之中。

    这是习仲勋第二次坐牢,却是坐革命营垒内部左倾狂的牢。那遭受的折磨同国民党的牢狱相比,更是“法西斯式”的过分。夜里不许盖被睡觉,还用绳子捆住手脚,稍不顺眼,就用皮鞭抽,用刀背砍。习仲勋的身上,留下了终生难平的伤痕,但他不认错,不逃跑,只是下决心告诫自己,永远都不能整人,不犯左的错误,不忘左倾路线给革命事业带来的危害。他生性刚烈,不畏强暴,在牢里挨打最多。但他还是怒斥那些动机不纯的左倾分子是“贩家子!”幸亏毛主席党中央来了,才结束了那一场噩梦!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咱们中央红军到陕甘,满天的乌云风吹散,毛主席来了晴了天!”
在瓦窑堡毛主席故居,齐心老人激动地说,“习老直到晚年还总喜欢唱这几句歌词,他时常对我们讲,当时,要是毛主席党中央不到陕北,根据地就完了。毛主席派来解救的人要是晚到4天,就没有刘志丹和我们了。要不是毛主席叫‘刀下留人’,我习仲勋早已不在人世……”

    这里,习仲勋作为历史的当事人,他实事求是地澄清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即是西北根据地救了党中央、中央红军,还是党中央、中央红军挽救了西北红军和根据地?这个问题,直到今日,还有人想做文章,甚至歪曲事实,说刘志丹的死,是另有原因。其实,用毛主席的话讲,还是那两点,即落脚点和出发点。还有两点,毛主席没有说出来,也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党中央挽救了内忧外患、处境艰难的西北根据地和红军;同时,西北根据地和红军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提供了战略落脚点。
 
    ■邓小平题写“子长陵”
 
    谢子长将军,是同刘志丹将军齐名的西北革命根据地重要的创始人之一,是陕北红军的主要缔造者,也是习仲勋同志亲密的革命战友。他1897年1月19日出生于安定(即今子长)县李家岔乡枣树坪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参加领导著名的清涧起义,1928年5月,参加领导著名的渭华起义。历任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副总指挥、西北反帝同盟军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总指挥、陕北游击队总指挥、红26军第42师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常委等职。1934年8月26日,他在指挥根据地反围剿斗争中负伤,1935年2月21日逝世,年仅38岁。党中央到达陕北后,毛主席曾先后三次题词,颂扬他是“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自为他书写了碑文,高度赞扬他的革命精神。1946年2月17日,谢子长烈士遗骨由他的家乡枣树坪迁来瓦窑堡近旁的齐家湾安葬。经习仲勋同志提议,中共中央西北局敬献挽联:“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1946年2月19日上午,谢子长陵园落成典礼和公祭大会在齐家湾隆重举行,边区党政军领导和各地各届代表及当地群众计两万余人参加了大会。毛泽东为谢子长陵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赴后继,打倒人民公敌。”朱德题词:“子长同志,陕北人民领袖,前赴后继。”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刘伯承、贺龙、彭真等领导同志也为陵园题词,赞扬谢子长的丰功伟绩。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江泽民、习仲勋、马文瑞以及许多西北老同志也先后为谢子长烈士的陵园和传记题写匾额、书名。歌颂谢子长的歌谣至今还广泛流传在民间:

    陕北游击队,
    老谢总指挥;
    打倒土豪分田地,
    人民拥护你……

    拜谒子长陵,齐心老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漫步在绿树成荫的陵园中。在高大雄伟的谢子长雕像前,齐心同志静穆伫立。她没有见过谢子长将军,但关于他的革命事迹却听西北的老革命讲了不少。人们的记忆中,他们的“老谢”永远都是一个坚定、乐观、无私无畏的革命者,都是站在群众中间,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位杰出的群众领袖。这是西北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也是老谢的英名能够至今流芳的重要原因。

    在墓冢前敬献花圈之后,齐心同志应邀在休息室题写了“子长伟业,千古流芳”八个大字。

    她原本是从不题词的,但缅怀了先烈的事迹,特别是得知子长一家为革命牺牲了17个亲人,可谓是满门英烈,更是肃然起敬。面对谢子长将军那高高的花岗岩雕像,齐老心潮起伏难平,想到自己这次代表仲勋来看望老战友,也就应当代表他老人家颂扬先烈的丰功伟绩。想到习老时常对谢子长的格外敬重与怀念之情,她挥笔题了词,也是表达了自己对先烈的缅怀之情。陵园中有两座碑亭,已是年久失修,她叮嘱当地的同志要尽早维修。
 
    ■找不到名分的汇川通
 
    终于来到了当年关押刘志丹、习仲勋他们的这个老窑院,革命旧址名录上没有名分的窑院。但许多西北革命的领袖精英,却在此生活过,斗争过。走进这所没有名分的特殊窑院,齐老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这就是刘志丹、习仲勋他们挨打受难的地方。在莫须有的罪名下,许多出生入死几十年闹革命的好同志在这里被迫害致死!革命征途的艰险由此可见一斑。……真正是漫天的乌云风吹散,毛主席来了晴了天。从此,“红日照亮了陕甘高原”。

    “汇川通”原本是瓦窑堡城内有钱人家一个字号的名称,当年在瓦窑堡城里是很有名的。但瓦窑堡革命旧址的名录中,你找不到这个名字。它的出名,与当年“左”倾路线的那一次严重错误有关。1935年冬,陕北错误肃反开始。刘志丹、高岗、习仲勋、马文瑞、张秀山、刘景范、张仲良、白坚等一大批西北根据地的党、政、军重要负责干部被捕,就关押在这里。当时院子里挖了许多深坑,说是为了“防空”,其实是准备活埋人。如今这里是县上一个单位的院子。当年关押刘志丹和习仲勋等同志的砖窑还在。党内机会主义路线真是害死人。在那次“左”倾路线影响下的错误“肃反”中,有不少无辜的同志含冤而死。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如今的窑院在周围的新建筑中已经显得很旧。粉墙上隐约辨认得出文革时期遗留下来的黑色标语。令人想到,这里在文革中也许又曾经是关押“走资派”的地方。总之,历史上的汇川通,由于人为的作践,总是不甘寂寞的。

    此刻,齐心老人站在当年关押仲勋同志的窑门外,双手抚摸着那厚厚的门板,想象着当初的情形。一方面是敌人调兵遣将向苏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是内部到处抓人。真很难想象,那是出于怎样的动机?地方县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的干部几乎通通被抓,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可怕局面。那边是敌人炮火连天的进攻,这边是自己内部自相残杀。西北红军和根据地的命运危在旦夕。正在这时候,党中央、毛主席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毛主席指示“刀下留人”,释放了刘志丹、习仲勋、马文瑞等所有被抓干部,一律平反,恢复名誉和工作,挽救了西北革命。习仲勋同志正是在瓦窑堡,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从此,在毛主席、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他革命生涯中崭新的征程。汇川通,这古老的窑院,正是这段曲折的历史见证。

    “大冬天,仲勋穿着单衣躺在仅铺了一层薄糜草的地上。一位战友把一块毛毡通过站岗的战士悄悄送了进来,他铺着毛毡,心里热乎乎的。有群众的支持,就是他在困难中坚定不移的力量源泉。”齐老随口讲出的一个故事,令人十分感动。让人想到,逆境之中,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品格。什么叫“泰山压顶不弯腰”?没有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讲出这句话来是轻松而动听的,就像小学生朗诵一首烈士诗歌。但是那同亲身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讲出来意义和感人程度是不同的。如今鬓发斑白的齐老站在那里,讲出这样一段早已被人遗忘的历史细节,就像历史的星空突然划过一道闪电,令人为之一震。
 
    ■不复存在的教堂
 
    在陕北,重要的城镇上,差不多都会有一座很讲究的教堂。这是上世纪初西方传教士们的业绩。他们不辞辛劳,也无孔不入,不惜血本,更不计工本地在这被埃德加.斯诺称为“人类几乎难以生存”的苦焦的土地上,毫不含糊地盖起了那么多考究的教堂。如果画一张分布的图纸,你会发现陕北几乎都成了他们的势力范围。他们的目的何在,动力来自哪里,经费又出自何方?没有人考察过。也没有人统计过,他们精心修建这些洋教堂,究竟花费了多少财力和人力。 但事实证明,他们的目的并没有达到。他们应当向那个同他们完全对立的德国人马克思投降。因为人家虽然一座教堂也没有修,但是人家的思想与学说,却早已在这片土地上深入人心了。因为,听到他们的主张的人们,感到了更加可信。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阳光一直在路上白宣之恋聊天群,但从无限曙光开始天灾末世:手握随身公寓,囤千亿物资奥特曼任意键:启明海岛军嫂美又飒,高冷少校领证了签到种田!小农女致富养赘婿!七零:她进山当猎人王带全家吃肉穿越异世界之重生归来尘途有路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