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小说: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作者:忽培元字数:3590更新时间 : 2017-07-31 17:24:27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离开整整60年了,60年后故地重游,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尘尘缘缘,人事变迁,意然还能站在这片土地上,面对这座古城,回忆那些遥远的往事……

    同北方许多城镇一样,绥德也是一座军事要塞。老城一半在山上,一半在川道。背山面水,易守难攻,进退自若。显而易见,筑城起初都是与军事防卫和屯兵打仗联系着的。绥德更不例外,从先秦以来,一直是重兵驻守,称为“北方咽喉”。当年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一部分,习仲勋同志曾担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 

    回到绥德,齐心同志又一次感到自己变年轻了。回忆起许多往事,就像发生在昨天。她掐指算来,从第一次到绥德,真正是60年过去了。60年一个甲子,由少年越过古稀。人生的每一窝脚印,无论深深浅浅,都是那样的珍贵。一个人,当你在晚年,循着过去的足迹,走过来吧,抚摸一下以往的岁月,那种宽慰和幸福是难以言状的。沿着当年的足迹,到各处走一走吧。齐心老人发现,绥德城的面貌已经大变。高楼林立的街道上,穿着入时的行人中,已经看不到穿光板皮袄、挽羊肚子手巾的老乡。连进城卖菜的农民,也穿上了皮鞋、西装。宽阔的无定河上,架起了一座长桥,数不清的桥栏柱上,都蹲着一头雕工精细的石狮子。桥头两边,是整块石材的四座巨大的雕龙灯柱。这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千狮大桥”,把今日绥德城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风格表现了出来,成为这座千古名城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当夕阳西下的时候,齐心老人迎着火红的晚霞,兴致勃勃地漫步在千狮桥上。夏日的微风,吹拂着她的头发,撩拨起诗意的冲动。无定河水在桥下无声地涌流,那汇集而来的涓涓细流来自鄂尔多斯高原,来自乌素沙漠,来自塞上的千沟万壑。宽阔平静的水面,倒映着晚霞,是那样的清澈而纯净。河道两旁的川野,庄稼绿得出奇。远处浑圆的山包上,一簇簇的毛头柳,像一团团绿色的云雾,与蓝天白云相衬,组合成一幅巨型的多彩画卷,透出塞上夏日景色的恢宏与苍凉。这是陕北高原独有的奇景,她突然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多彩的人生,经历过60年的风雨洗礼,终于在这里画上了一个多彩的圆圈。绥德城在她的生命中,该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地方!她抚摸着桥头的龙柱,感慨万端。晚霞照耀下的齐心老人,更加容光焕发。他幸福地回忆着再这座城市的最高学府,也是陕北当时的重要学堂——绥德师范,她同习仲勋第一次见面认识的情形。那是习老来绥师作报告,她作为调干生负责组织报告会并听讲。年轻地委书记的风采,深深地打动了她。
 
    ■小小义合镇
 
    汽车驶出绥德城,离开210国道,告别无定河川,一直朝东向黄河畔方向的义合镇行进。令人担忧的是,齐心老人昨天受了风寒,咳嗽加重了,这也是她的老病。陕北的冬季是严酷无情的,当年下乡工作,住地没有取暖条件,穿的衣服也很有限,致使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得了哮喘。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显然是加重了,每隔一会儿,就要咳嗽一次,有时咳得喘不过气,满脸涨红,使周围的人看着心里都很难过。但是咳嗽完了,又像好人一样。从延安出发时,当地的同志准备了充足的药品,但吃药也不管用,她自己已经习以为常。咳嗽完了,见大家心情沉重,便讲一个笑话活跃气氛:“有一次,江总书记来看望习老,我也在场,一个多小时,我竟然不咳嗽一声。总书记走后,全家人都为此高兴,认为是个奇迹。”

    大家听得都笑了。齐心老人心想,看来这咳嗽又成了最大的障碍,它想阻止我完成任务,我得同它斗争,看谁能够战胜谁。她的乐观坚定的情绪,令我们十分感动。

    公路变得狭窄,弯弯曲曲,沿着一条沟道前进。这是经吴堡县城通往山西柳林的要道。战争年代,齐心同志曾经随西北局机关由此前往山西。眼前的公路开始变成了盘山道,载重车辆川流不息,折射出经济的繁荣。

    义和镇是绥德东川的一座小镇子,紧靠黄河边上的吴堡,是当年仅次于绥德的一个商埠重镇。1947年战争打响以后,西北局机关曾经驻扎在镇子附近农村。前线打仗,后方搞土改,把地主家的土地分配给贫雇农,这是党中央毛主席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为了争取民心,孤立蒋介石的军队,土改同打仗同样紧要。习仲勋当时同彭德怀并肩战斗,带领着西北野战军,转战在陕北高原。战事颇繁,战火纷飞,但他同时也对土改工作十分的关注,及时发现了问题,向毛主席党中央提出意见和建议,受到了毛主席的重视,及时纠正了土改中出现的偏向。这种政治上的敏感与工作中的求真务实,正是他的一惯作风。回顾起来,这种从实际出发敢讲真话的作风是习仲勋肩负重任,总能出色完成,终于成就大业的重要前提保证,也是他一生屡受挫折,甚至深陷囹圄,总是不合某些人口味的本质原因。

    其实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他的不朽的价值,他在人民心中的份量也许正在于此。人生荣耀不应是昙花一现,而应在大浪淘沙中始终保持着真金的本色。陕北的土山,就像一堆一堆的小米和黄金,他养育了革命,却不居功自傲。习仲勋同志和许多西北老革命,都具备这样的质朴无华的品格。这也正是共产党人精神魅力所在和原本应有的品格。齐心老人的陕北之行,正是在深入地研究和探索这样的品格。我们的未来事业,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中,仍然需要这样的如同钙质和维生素一样的牺牲奉献的品格。

    “义合镇”这个名字,几十年来一直装在齐老心中。1947年11月,西北局曾在这里召开了动员土改的义合会议,并开展了土地改革。这些往事都在齐心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义合镇终于到了。齐心老人仔细观看,小镇的街道依旧,山川依旧,只是增添了许多新箍的石窑和沿街商店。街口的古戏楼还在,小河对面的古庙,如今也经过维修,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镇上的小学校刚刚放学,穿着新潮的小学生花花绿绿散了一街,显示出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幸福的笑容,挂在每个孩子红苹果一样的脸膛上。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远道来访者的眼里,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可爱,她的心中充满了阳光。
 
    ■薛家渠往事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却是此行的重要目的地。车到义合镇后,转向北进入一道更窄的河川。上行约20公里,就到了西北局当年的驻地,义合镇薛家渠村。几十户人家的石窑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路旁向阳的山坡上。眼下基本还保持着当时的原貌。汽车一停下,闻讯赶来的村民一下子围了上来。

    “齐心回来了!”
    “齐心回来了!”
    男女老少奔走相告。几位白发老人高兴得拉着她的手,久久舍不得松开。
    “我叫马桂芝,你不认识了?”
    “我叫田爱英,你还在我窑里吃过饭。”
    “我是薛茂斌,这是黄克清、薛维舟,土改积极分子嘛,还记得不?”
    “噢,记得,记得,怎么能不记得,我这不就是回来看你们来了。”

    老人们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簇拥着他们日夜思念的齐心大姐,向山坡上习仲勋和齐心住过的窑洞走去。

    那熟悉的窑院,依旧是50年前的模样,门楼还在,插花石院墙还在,五孔石窑还在,当院那石磨子还在,窑门前的两棵老枣树依然枝叶繁茂,花香四溢。

    1947年11月1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义合镇薛家渠召开会议,贯彻全国土地法大纲。这便是西北党史上著名的义合会议。会上,习仲勋同志做了重要报告。就在这次会议之后不到一个月,习仲勋发现土改出现了偏差。即老解放区的土改与新区土改一个政策,造成了很多矛盾。他情急之下动笔写了一封急信,在给中央和西北局的信中,具体列举和分析了老区与新区情况的不同,建议区别对待。他在信中明确指出:“凡是开始发动群众的地方,一般都是过左。如在枣林坪街,把店铺大部分查封。在延安岔,贫农会上规定谁斗地主不积极,就用乱石打死。在辛店贺家石工作团所领导的农会上,规定民兵吊地主,打干部。许多群众斗争会上,总是有几名打手,专门捆、打、吊、拷,弄得人心恐慌。再就是普遍地冷淡中农。斗地主不让中农参加。即贫农团的组织,也缩小在积极分子的小圈子里。其风气,不是中农被坚决联合,而是到处给中农以精神上的很大威胁。这种左的情绪,不是群众原来就有的,而是干部带去的。因此,要将这运动引向正确的开展,这还是一件很艰难的工作……”

    可以想见,在紧张战争的间隙时间里,在义合镇薛家渠的窑洞里油灯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年富力强的习书记、习政委,他可谓是日里万机,却对一项具体工作的进展情况了解的如此具体详细,分析得十分深入透彻,结论总是一针见血。难怪毛主席看了此信之后 5天,就回复贺龙、习仲勋及西北局:“完全同意……”半个月之后,习仲勋又一次电告中央并毛主席,又一次强调“要注意克服土地改革中“左”的情绪,可谓是大声疾呼,并要求各分区和县负责同志经常分散下乡,到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对坐在机关发号施令。”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签到种田!小农女致富养赘婿!奥特曼任意键:启明尘途有路海岛军嫂美又飒,高冷少校领证了七零:她进山当猎人王带全家吃肉天灾末世:手握随身公寓,囤千亿物资聊天群,但从无限曙光开始阳光一直在路上白宣之恋穿越异世界之重生归来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