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在爱国主义的前提之下,争取民族团结,以达到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之目的,这正是毛主席统一战线思想的高明之处。而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工作,之所以仍然重要,也正是因为在“强国富民”这样的前提下,有利于民族大团结和调动各方力量,发展经济,统一祖国。从这个意义上讲,榆林红石峡的摩崖石刻,就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是民族团结和先贤爱国的见证。
■红石峡革命的峡
刘志丹诗中所写的“红石峡”,就是榆林这一处名胜古迹。它在镇北台西侧,与之遥遥相望。著名的榆溪胜境红石峡不光有珍贵的书法遗迹,同样也是革命遗址。
汽车沿盘山公路下到峡谷石畔。但见峡门“红石峡”三字竟是大学问家王森然89岁时手书,字迹苍拙浑厚,笔力格外雄健。王森然翁晚年,以书画行世,行内评价极高。大画家刘海粟专为他著有传略,认为是书画奇人。齐老显然也是喜爱书法,又知王森然教授的人品与学养,以及他同刘志丹的师生情谊。面对他的题字,她端详良久,嘴里感叹道:“王森然可是大学问家,他的字与人一样,亲切朴实,功力很深。 1922年,他在榆林中学教书时,同刘志丹交谊很深,对志丹后来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影响很大。”
说这处名胜古迹,同时又是陕北革命的旧址之一,还因为他在革命低潮中,保存了革命火种。1928年冬天,即清涧起义和渭华暴动先后失败之后,敌人白色恐怖更加残酷,时任中共陕北特委书记赵伯平和代理特委书记的刘志丹曾在红石峡秘密召开特委会议,研究部署地方党组织的发展工作和兵运工作。这又是一次重要的会议。 1928年冬季,这一阶段,也是习仲勋最苦闷的一个时期,革命处于低潮,出狱后被学校开除,习仲勋在家乡一带开展农民协会工作。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深入农村,了解民间疾苦,学会了同农民谈心交友,同他们共事,这成为他一生联系群众的基本功。此后不久,发生了不幸, 1929年,即民国十八年,陕西关中大旱,春荒时节,开始饿死人了。也就在这时,习仲勋的母亲和妹妹相继被饿病而死。他痛苦不堪,几十年后回忆起来还伤心落泪。在艰难中,16岁的少年扛起了全家生计的重担,但他心中想着的还是如何解救更多的劳苦大众出苦海,想着如何改变这黑暗的社会和自身的命运。这一时期,他白天参加农业劳动,夜晚在油灯下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如饥似渴地接受着共产主义理想的熏陶,使得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更加坚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时随着各地党团组织坚持秘密活动、共产主义运动又开始活跃起来。这使少年习仲勋在黑暗和苦闷之中看到了曙光。他更加深刻而理性地认识到:穷人只有跟上共产党闹革命,才有饭吃,才有出路,才有美好的希望。这个看似朴素的道理,就成了习仲勋终生不改的信念,也是他长期做群众思想工作的一个目标,就是要让更多的劳苦大众认识这个道理,接受这个道理。以后的几十年间,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无论是革命处于高潮还是低潮,他都没有动摇这个信念:穷人只有跟上共产党闹革命,才有饭吃,才有出路,才有美好的希望。
眼下,齐心老人正经过努力攀登上一座石台,站立到了当时的会议室——一座较大的方形石窟前。洞口上,挂着“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的标牌。 1928年5月,中共榆林县委还在此召开过党的活动分子会议。陕北特委到会的有白明善、刘志丹、贾拓夫、刘澜涛等。会上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陕北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齐老面对洞窟之中那张以后放置的书桌,和一张后人创作的油画照片,体会着当时开会者的情形。石窟的后掌墙石台子上,有一尊泥塑佛像,正中地上摆着供桌。据讲解员介绍,当时开会,也没有桌椅,人们就席地坐在坑洼不平的地上。门外有人望风放哨。因为此地距敌人盘踞的城中仅三五里地,等于是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开会。会后,大家即分头到各地开展工作。
“红石峡”这个名字,实在是太好了。红色象征着革命,石峡则是“水滴石穿”的结果。艰苦而漫长的西北革命道路,正是像刘志丹、谢子长等这样一大批先烈志士,流血牺牲,百折不挠,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过程。榆林“红石峡”是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地方。
歌曰:
秋云初渡归雁翔,
古稀游来拜边墙。
往夜杀声何处散,
星明凌霄费思量。
将军几度攻守对,
统帅一着现弱强。
红崖镇北雄关漫,
柳笛鼙鼓颂忠良。
第07章 无定河畔写春秋
无定河是一条古老的河,也是一条苦难的河。在那动荡不定、骚动不安的河床之下面,究竟埋没了多少征人的白骨、士卒的冤魂?谁又能够说清道得明白?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战马嘶吼,兵戈相见的战场;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屠场;是中原帝国抵御外族入侵的战场;也是穷人造反闹革命的地方。闯王李自成从这里起事,将军刘志丹到这里征战。多少革命者涉过这条河,陕北六烈士在这里就义。这里的风声令人想到烈马的凄鸣,这里的水声令人想到遗孤的哀叹;这里的泥土充满了浓浓的血腥,这里的卵石沾染了烈士的血渍。难怪唐人陈陶,能写出那样的诗句: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哀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裏人。
写得真是哀婉,写得凄惨痛惜。写尽了古往今来人世的不幸与感慨。啊无定河,的确是一首诗,一幅画:匈奴、貂锦,白骨与闺妇……其实历史与现实的区别,无非也就是衣着与言词口气的区别。人的感情,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生老病死还会有什么不同?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为信仰与理想而献身,古今又有了多大的区别?但是当你走进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了解了无定河故事的新编,你就会改变看法,你会觉得他们可真是一些不一样的人,一些把个人的一切,包括生死统统置之度外的高尚纯粹的人。
■有名横山县
正月里来是新年,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刘志丹来真勇敢,
他带上队伍上横山,
一心要共产!
二月里来是新春,
湖南上来个毛泽东,
毛泽东来真英明,
他带上队伍来长征,
一心救人民!
一首陕北的革命民歌,唱出了陕北人民对革命的向往态度和对刘志丹,对毛泽东,也就是对西北红军和中央红军的拥戴和敬仰。眼下,齐心老人正驱车行进在由榆林前往横山县的路上。
公路沿着无定河川溯流而上,两岸到处是生长繁茂的毛头柳。远处出现了绿油油的稻田。横山是陕北有名的苦焦地方,想不到眼前的景色竟然像江南水乡一样的美丽。
齐心同志此去横山的目的,就是实地考察著名的横山起义。这是习仲勋同志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后,也就是在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在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亲自部署和指挥的一次成功的兵运工作。
■响水堡
无定河作为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河水长年不断地流淌着。稀奇的是越到了上游,河床越来越宽,河道落差也越来越大。这是因为它来自毛乌素沙漠深处,河道便像一匹野马,在沙丘之间随意弯曲狂奔。公路沿着河畔上行。到了一处高塬,河道突然由南来转向正西。北岸是低洼的沙滩;南岸是高高的山崖。山崖之上,出现一座古寨,背山面水,高高在上,显得格外峻拔,这便是横山起义的重要旧址之一——响水堡。
响水堡为横山县的重镇,紧靠内蒙,历来就是守边重地。寨子的石墙窑屋坐落在山坡,无定河如同天上涌来,响水堡好似中流抵柱,当河矗立,形成天然的军事要塞。一堡当道,易守难攻。诗曰:桥水响流双浪开,寺龙盘塔绕河来,迢迢路远岸垂柳,樵唱晚舟鱼钓台。可见古寨的险要与风光的独特。
眼下,正是下午三四点钟,高原火热的阳光由无定河上游直射而下,耀得人眼睛有些恍惚。汽车奋力盘上山顶的古寨遗址。齐心老人下车,顶着烈日登上古寨高墙。登高望远,顿觉凉风习习,但闻脚下崖底水声哗哗,“响水堡”这个地名的来历也就不解自明了。眼前的古窑老树,如同沧桑碑石,张显着它的历史古韵。大革命时期,为创建陕北根据地,马明方、马文瑞曾在这里发动群众,宣传革命,建立党团组织。而最使这座名堡尽人皆知的,则是它在影响深远的横山起义中的历史故事。
当地党史办的同志指着脚下山腰里的几所老瓦房说:“齐老,你看,那里就是敌人的营部所在地。当时响水堡驻扎着敌人一个营,营长反动不化,是横山起义的重要障碍。起义部队和解放军联合发动攻击,不到一个晚上,就消灭了敌响水堡寨内守军和榆林援军两个营,为横山起义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