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小说: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作者:忽培元字数:3529更新时间 : 2017-07-31 17:24:27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蒋还特令整编36师师长钟松率部于 8月11日进抵榆林城。蒋介石的目的是既解榆林之困,又要剿灭西北野战军主力,甚至还想活捉转战陕北的毛泽东等。可见这打榆林竟成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一场军事更是智慧的较量。蒋先生万万没有想的,他的这些孤注一掷的调兵遣将,正进了毛泽东为他安排的圈套之中。他万万没有想到,当胡宗南的全部主力被牢牢地吸引到榆林方向,连蒋介石本人也被调到延安的当天(1947年8月7日),正是刘邓大军向大别山挺进的战略突破。蒋介石一下傻了眼,同时,彭德怀来了个撤围打援,在米脂沙家店一仗消灭钟松部,毛主席高兴地说:“沙家店这一仗确定打得好,对西北战局有决定意义,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打了这一仗,就过了山坳了。”

    第一次打榆林,西北野战军歼敌三千余人,伤敌千余人,解放了横山等广大地区,使榆林成为一座孤城。当时毛主席住佳县神泉堡,为了保证安全,彭德怀再打榆林。当时已是十月底天寒地冻,守军九千余人,蒋介石又调了宁夏马鸿逵三万骑兵增援,彭老总又来个围点打援,在元大滩埋伏重兵。蒋介石调动空军,空投军需给养,并对围城解放军狂轰滥炸。榆林守城的邓宝珊,一面搬来傅作义援兵,一面命令向城墙泼水冻冰阻止攻城。虽躲过一劫,但却元气大伤。以后邓投诚,建国后被任命为甘肃省主席,彭老总很有看法,但也没有办法。只是见了邓宝珊就想发火。可见毛泽东是肚量大如海,把敌方的军官都变成了我们的省长。这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只有中共做到了。

    ■兵家必争之地

    榆林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最初只是绥德卫的一个屯所。成化七年置榆林卫,成化九年修筑榆林城,将绥德镇由绥德迁至榆林,称榆林镇,后经过三十余年间较大的扩建,才最后成形。围城在榆溪河之阳,故史称“三拓榆阳”。到了清同治年间,由于北城墙被流沙积压,逐将北城向西南回缩,最终成为了今日的形致。榆林城作为军事重镇历经战火,1643年李自成起义部将李过、刘芸亮率十万大军攻榆林,由于三边总督洪承畴有防备,加之大雨倾盆,故未攻克。此后再攻,总兵弃城逃跑,城内六位曾任过总兵的武将联手抗击,双方激战六天起义军由南城攻入。榆林城内外古迹颇多。以星明楼、凌霄塔最负盛名。星明楼座落在城内南街,俗称鼓楼,为三层木楼,斗拱叠接,飞檐外翘,颇为壮观。凌霄塔座落在城外南山之巅。塔为砖砌13层八角空心结构,飞檐高耸,风来铃吟,燕雀环飞,悠然成韵。登塔俯视,古城尽收眼底。当时随齐老走过星明楼遥望凌霄塔,老人家不胜感慨。从四十年代到陕北,榆林这个名称,不知听到多少遍,可就是没有机会亲近。没想到这把年纪,还得于亲见这古城风貌,感受着塞外明珠的奇妙风采,真是恍若梦中,感奋不已。路经著名的榆林中学门口,齐老深情地说“这可真是一所名校,杜斌丞先生担任过校长,王森然先生在此教过书,而刘志丹、曹力如和王子宜他们都是榆中的学生。这个学校,这座城市在当时可以说是白皮红心,是白色恐怖下的红色摇篮。”

    是的,齐老讲得对,旧社会,榆林虽然长期被军阀井岳秀盘踞,但城东南角上的榆林中学,却像绥德师范一样,是陕北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上世纪20年代初,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和倾向革命的开明校长杜斌丞及进步教师王森然等,在这里组织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开办贫民学校,开展反封建运动,宣传民主、科学,声援“五卅”运动。刘志丹、郭洪涛、王子宜等都是在这里加入党组织的。榆林的第三监狱,曾关押过我们的同志。著名共产党员白明善就英勇牺牲在这里。当时,作为陕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榆林虽然在反动军阀井岳秀统治之下,但由于共产主义思想的秘密传播,又是一座古老而又充满进步文化气息的塞上革命名城,许多西北著名革命家的名字,都同“榆林”连在一起。
 
    ■巍巍镇北台
 
    榆林作为明代长城九镇之一,城外有著名的“镇北台”。台于城协手联诀,依长城而凭险势,牵黄河以携大漠,可谓是东扼雁朔、西卫宁夏、南蔽秦陇,北接河套。历来有重兵屯守,如今则为重要古迹和旅游景点。

    榆林城紧靠毛乌素沙漠南沿。古长城沿着沙漠由东至南蜿蜒而去。镇北台就是矗立于榆林城北红山之巅的一座巨大的长城烽火台。

    夏日晴朗的日子。齐心老人驱车登上城北高高的红山南望,榆林城尽收眼底。城中遍植树木,只见一片绿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原先光秃秃的沙丘,如今山上绿树成林,鸟语花艳,成了市民理想的休闲之地。北望则大漠无际,稻田绿树与碧水相映,风光格外迷人。但觉一阵清风从广阔的塞外吹来,令人心旷神怡。古砖砌筑的高大的古台保护完整,台巅彩旗猎猎,高入云端。齐老在台前留影,心情格外愉快,咳嗽的毛病也一时不知去向。

    “榆林治沙的成绩可是不小”。她曾经读过刘志丹1922年在榆林中学上学时写过的描述榆林城的一首诗:

    “城北一片黄沙扬,
    城南堆堆黄土梁。
    长夜寒歌多悲切,
    但见月光冷又凉。”

    如今,面对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绿色,齐心同志深有感触的说:“习老一直关心着陕北的绿化问题。有一次,他听到广播里报道榆林治沙成绩大,高兴得不得了,说,在沙漠里栽稻、植树,真正是奇迹。现在我看到了奇迹。果真名不虚传。榆林的干部群众可真了不起,毛主席诗词中有‘中华儿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人民就是这样改天换地的英雄。”见有记者在拍照,她说:“照一张沙漠绿洲的景象吧,我回去要拿给习老看,让他也分享一下榆林干部群众‘人定胜天’的快乐。”

    在登上镇北台时,齐心老人又一次想起了刘志丹。 1922年,他在榆林中学读书,也曾经同学友一道,登上过镇北台,还留下了一首珍贵的诗篇,抒发了立志革命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

    红石峡急流直下,
    镇北台狂风高旋。
    看长城内外破碎,
    重收拾有待吾辈。

    刘志丹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几首诗歌,可见他的文才与思想境界和文学功底。如同少年毛泽东一样,充满了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齐老对志丹烈士的诗,十分的喜欢。

    ■书法胜境

    红石峡作为名城榆林第一胜景,被誉为“塞上碑林”。红色的沙岩,峭拔如削,清流湍激,穿峡而出,岸榆依依,红柳绵绵,直奔城西。峡内亭台楼榭,勾连相望,两壁对峙,凿石成窟,石殿佛洞,鳞次栉比。文人雅士,明清官吏,挥洒题记,多有墨迹,真草隶篆,笔法各异,一百六十多幅摩崖篆刻,集革命精神,爱国豪情,宗教文化与书法艺术为一体,形成了红石峡的深厚丰富文化底蕴。加之红崖黄沙,绿树湍流,蓝天鸿雁,雄关长城,构成了红石峡的全部与红石峡相同的塞外胜景之魅力风采。

    红石峡作为一个宗教文化圣地和书法艺术的碑廊十分耐人寻味。榆溪河水由大漠之中蜿蜒而出,年久月深,在红沙石梁上切割开一道峡谷。两边的崖岩,像刀切一样的整齐,有山有水,旱柳葱绿,自然地貌成为一绝。说不清从哪朝哪代开始,红石峡被辟为宗教石窟。从刻石风格看,应是北魏遗迹。但历代军政官员和文人骚客纷纷将墨迹遗留于摩崖之上更增添文化气息。

    齐老对书法艺术和文物古迹同样充满了兴趣,但她爬上攀下的,主要还是想看看当年陕北特委开会的石窟。她同时想到了,这个时候,共青团员习仲勋,正因为在三原第三师范读书参加组织学潮被捕。先是关押于三原县看守所,1928年5月已被转送西安国民党军法处关押。这是习仲勋走上革命道路的前奏。在狱中,年仅15岁的习仲勋没有害怕,也没有屈服。被捕的9名同学一道坚持狱中机智地否认敌人的审问,还进行绝食。也正是在这场同敌人面对面的斗争中,锤炼和考验了他的革命意志。他在白色恐怖下,在敌人的牢房里,坚定由共青团转入了中国共产党。齐老此刻望着刘志丹他们开会的油画,深情地说:“ 1928年,习老在狱中转党,年仅15岁。”

    沿着崎岖石径而下,一路观赏着历代的石刻书法。“功在明山”,光绪建元春左宗棠题。可见热衷于植树造林的左公也曾经到过此地,只不过峪底那些柳树,是否可称为“左公柳”就不得而知。还有“河山千古”、“云横”、“毕夷天机”等,上百幅石刻,真草隶篆,展尽风流。奇特的是,石刻书法中还有满文和蒙文。齐老很喜欢阅读刻文,每一幅书法,都要站下来欣赏一阵。从石刻的内容来看,榆林在古代就已经是一个名人荟萃之地。显而易见的是,石刻的内容,无论是明清时期,还是民国初年、抗战时期,其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抵御外来侵略,保卫祖国山河,维护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情怀。齐心老人心想,这也正是我们党当年主张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牢不可破的基础。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聊天群,但从无限曙光开始天灾末世:手握随身公寓,囤千亿物资八零小辣妻,陆医生乖乖就范签到种田!小农女致富养赘婿!杂货店通末世,我囤无限物资养大佬穿越异世界之重生归来尘途有路白宣之恋海岛军嫂美又飒,高冷少校领证了奥特曼任意键:启明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