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小说: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作者:忽培元字数:3537更新时间 : 2017-07-31 17:24:28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基层干部又大都不识字,你是中学生又会种庄稼,了解农民,这是你的长处。’他让我多做社会调查,学会团结各阶层的人士,听取不同意见。他离开照金根据地时,把他的警卫队留给我,要我们继续扩大游击队,除了保卫根据地,还可以给红军补充兵员。临走还说:‘打仗一定要灵活,不要硬打。能消灭敌人就打,打不过就不打。游击队要善于隐蔽,平常是农民,一集合就是游击队,打仗是兵,不打仗是农民,让敌人吃不透。’我按照他的指示去工作,果然有效。”

    齐心从仲勋多次讲过的故事中,深知刘志丹在习仲勋的心目中就像一座峻拔的山。多么好的一个同志呀,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革命理想,又十分注意务实,是刘志丹手拉手地引导仲勋走过革命最艰苦的道路,教他学习,教他打仗,教他做群众工作,教他做统战工作,使他很快地由一个革命青年成长为在群众中具有较高威信的革命领导干部。

    ■永远同群众打成一片

    1934年,南梁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府时,刘志丹坚持从基层起用投票选举的办法。这是一个创举。那时,根据地文化很落后,交通不便,许多同志说:“这种情况,要啥民主呢!”刘志丹说:“原始社会都知道选有能力有本事的人做首领,何况现在的人。先由村上选代表,再选政府组成人员。”大家照这个办法去做,老百姓果然高兴,说:“共产党就是和国民党不一样。”选举很认真。由于习仲勋经历过种种严酷斗争的考验,在照金根据地担任过政府副主席,在这里又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很有号召力,大家就选他当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志丹很高兴,说:“民众自己选出的政府,党和红军都要支持拥护,使革命政府有威信。”

    毛主席有一句诗,你不到特定环境,就无法理解深刻。“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确,当我此刻同齐心老人同乘一车行进在吴旗前往志丹的路上,看到满山遍野成熟的庄稼、遍地金黄的山菊花和秋风里开始泛红的山桃山杏的叶子,才真正感受到了“战地黄花”的迷人。

    汽车跃上山岇,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黄土山峦和茂密的梢林,隐约可见小路在山林中盘绕延伸,那就是当年闹红的道路吧,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和红军战士、赤卫队员走过的道路吧。道路的两旁,正开放着金黄色的山菊花。阵阵金风,正送来浓郁的花香。当年,就在这一望无际的山峦中,活跃着红军战士,游击队员和边区的地方工作人员。他们就像大海中的鱼,就像山林中的鸟,同人民群众完全融为一体。任凭敌人如何大兵压境,疯狂进攻,也无法把这海水与鱼儿隔离,也无法把这大鹏鸟与梢林分开。当我们在几十年之后穿行在这样的渠沟密林深处,我们便于沉寂之中,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气场。即博大与包容的力量。其实一个社会,一种政权,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之下,都是离不开这样的一种健康向上的气场的。如果失去了同大地相连的博大与包容的力量,再强大的军队和政治集团,都是很难改变失败以致覆灭的命运。当年的国民党军队和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就是由于自命不凡,自高自大,自贪自腐,而从根本上脱离了民众的大海与民主的大森林,结果即变成了一条干涸的死鱼,一只无处歇栖被人民甩弃的独鸟,最终只能带着遍体鳞伤逃遁到一座独岛上苟且偷安、苟延残喘了。

    正是这一刻,在留下了先辈足迹的这一片红色的土地上,我一边听着齐心老人的讲述,一边体会着当年闹红的情形。脑子里就想到了毛主席一直强调,并担心的一个问题,即“密切联系实际”。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马文瑞等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能够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把革命闹成功,靠得就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一句话,闹革命最重要的本事,就是能和群众打成一片。

    有一件事,是习仲勋终生难忘的。在前往志丹县的路上,齐心老人讲述了这个故事:

    在南梁苏区的时候,一次,刘志丹在操场上正给军事干部学校学员讲话,看见习仲勋来了,他突然喊了一声“立正”,并向他敬了一个军礼,习仲勋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事后刘志丹对他说:“我们共产党拥护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政权,如果我们不敬重自己的政府领导,老百姓也就不在乎了。”由于刘志丹的全力感召,以及习仲勋自己加倍努力地工作,陕甘边区苏维埃主席当时虽然只是一个年仅20岁的青年,却备受大家的拥护,连许多比他年长的同志,也都很尊敬他。刘志丹谦虚无私的言行也为习仲勋树立了榜样。他时常告诫自己,大家尊敬你,你就更要虚心,更要真诚尊敬大家。他经常向年长的同志请教,要求大家多批评自己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军政军民关系搞得十分融洽。刘志丹就鼓励他说:“你做得好,有你这样的作风,咱们就会立于不败之地。”那时候,革命政权刚刚建立,就把廉政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志丹同志说:“群众最痛恨反动政权的不廉洁,认为无官不贪。我们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个问题,穷要有骨气,要讲贞操,挨冻受饿也不能取不义之财。”当时的法纪定得很严厉,贪污10块大洋就要枪毙。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无疑是深刻的启示。

    ■风雨沧桑志丹陵

    6月14日,阴雨。

    刘志丹烈士的陵园,坐落在志丹县城中的一座小山包上。炮楼山与瓦窑山之间,面南坐北的一片缓坡台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红崖之下松柏桃杏成荫,清澈的周河于陵前缓缓流过,依山傍水,避风向阳,一看就是块风水宝地。刘志丹牺牲后,遗体由山西运回陕北,一直封存于瓦窑堡一个石崖中,准备厚葬。但由于战事颇繁,未能实施。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和1936年6月已改名为志丹县的县政府为了永久纪念这位西北红军和西北根据地主要创始人,在他的家乡县城中建了这座规模并不大,但却十分精致的陵园。

    1943年5月6日,陵园落成,志丹同志遗体由瓦窑堡移葬于此。此刻,齐心同志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冒着濛濛细雨,拜谒志丹陵。这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高大庄严的门楼矗立在半山坡上。走进大门,沿着高高的台阶上去,在半山坡的平台上,耸立着刘志丹将军的花岗岩雕像,将军戎装挺立,英俊威武,周身透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浩然正气。齐心同志面对着这尊雕像,就像见到了刘志丹本人一样的兴奋。在烈士的雕像前拍照留念吧。人们的心情就像落雨的天空,充满了凝重的凄楚。

    不幸的是,胡宗南进犯延安,刘志丹陵园遭到了严重破坏。就像当年反动军阀曾经挖了他家的祖坟一样,刘志丹烈士的陵园遭到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如今那些当初镌刻在石板上的领导人的题词,几乎没有一块是完整的。每一个字都被敌人用铁器砸烂挖涂。可见他们对于刘志丹有多么的痛恨与害怕。好在志丹的灵柩被秘密转移了,不然也会遭到破坏的。看来一个革命家,即使在他牺牲之后,也还不能安眠,也还在参加战斗。直到永远,永远。

    ■英雄倒在沙场上

    刘志丹是怎样牺牲的?似乎有种种猜测,也出现了几种谣传的版本。实际情况只有一种,就是1934年4月14日,在红一方面军东征战役中,作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28军军长的刘志丹,身先士卒,亲临一线指挥,不幸中弹牺牲。笔者相信这种说法,是进行过深入调查的。1986年,因为要写西北历史人物我曾经深入到陕北考察。在神木县贺家川访问了一位七十多岁瘫痪在炕的老人。他是当时跟随刘志丹身边的警卫员。老人仔细回忆了刘志丹牺牲的情形。

    他说:“我当时刚刚入伍不久,因为个子大,身体好,就被派到刘志丹跟前当护兵。”老人说着,显出激动的样子。“当时部队东征,过了黄河要打三交镇。部队在河畔的山后隐蔽着。山顶上有个山神庙。下去就能看见三交镇了。刘军长把指挥所安在山神庙里。用望远镜观察敌人工事,但离得远,看不清,他就领着我下到半山坡上观察。没想到斜对过的山渠子里有敌人一个暗堡,突然打过来一声冷枪,就见刘军长手捂在左胸口上说,‘唉呀,我不行了。把对过敌人暗堡打掉。’说着就要倒下。我急忙上去扶住他,人就轻了。我背起军长就往山坡上跑。跑到山神庙,政委宋任穷见了,忙把军长放平到地上,人已经不行了。政委听了汇报,命令我们警卫班返回去把敌人暗堡打掉。就在打暗堡时,我负的伤,怪了,脖子上挨了一枪,腿就不能动了。害得我在炕上爬了几十年。”

    这就是当事人的回忆。希望那些种种无根据的谣传,能够不攻自破,从此休矣。有一段插曲倒是值得一提,就是据贺晋年将军回忆,刘志丹牺牲后,中央在黄河岸边开会,彭德怀发了火,说:“刘志丹同志牺牲,中央也有责任,为什么不让他回原来的部队,新建28军连警卫员都是新兵,他的安全怎么能保证?!”毛主席痛心地说:“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天灾末世:手握随身公寓,囤千亿物资海岛军嫂美又飒,高冷少校领证了白宣之恋尘途有路阳光一直在路上签到种田!小农女致富养赘婿!聊天群,但从无限曙光开始穿越异世界之重生归来奥特曼任意键:启明七零:她进山当猎人王带全家吃肉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