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有的说:‘这是他亲自挖的套窑。’还有一位老人说:‘我过去称他老哥。’这充分反映了老区人民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怀念之情。”
考察活动结束后,在西安人民大厦那间客房的小客厅中,齐心老人又心情激动地谈着自己的感受,仿佛仍然处在那些动人的情景之中,不时地停顿下来,情不自禁地陷入新的回忆。她所捕捉到的一些动人而极富表现力的细节,生动得令人吃惊。请听一听她的一段精彩的叙述:“在甘肃环县,欢迎的人群中有人高兴地说,‘回来了’!我握着她们的手说,‘你们这里对革命贡献很大啊’,他们说,‘对着哩’。我问,‘你们生活怎么样?’,他们说,‘好着哩’。老区人民的三句话,仅仅只有九个字,简洁明了,质朴无华,却是肺腑之言,一下子把我们的心紧紧连接在一起,使我们感受到巨大的温暖和无比的力量。”
笔者有幸亲眼见到了在习老的家乡陕西富平县淡村,当得知齐心一行要来,群众冒雨夹道,欢迎之热烈达到了高潮。这是习仲勋同志投身革命的起点,故乡的人民以他对革命的贡献引为自豪。风雨中,小学生打出“习爷爷我们想念你”的横幅标语。可见他的革命精神和战斗业绩是多么深入人心。一路陪同活动的陕西省委常委栗战书同志谈及习老对家乡人民的影响,概括了两句话:“高风传乡里,亮节照后人”,这是很确切的。当晚返回县城,县里的同志举行了一个小型文艺晚会。县委书记代表全县人民致词欢迎。上世纪50年代被习仲勋点名进京演出的阿宮腔剧团新老演员,演出了习仲勋爱看的家乡折子戏。演出大厅的周围悬挂着当年习副总理接见演员时的照片。几位老演员指着照片回忆当年演出和受接见的情形,激动得热泪盈眶。当他们得知习老身体仍然健康,并且希望能回老区和家乡看看,大家都非常高兴。齐心同志在即兴致词中代表仲勋同志感谢了大家的深情厚谊。就这样,大家一起度过了一个充满真诚而又难以忘怀的夜晚。
1930年春季,即民国十九年,刚刚经历过大饥荒的陕西关中地区的老百姓,仍然还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年仅17岁,已经坐过国民党监狱的习仲勋的心头布满了乌云。一连失去父亲、母亲和叔母三位亲人,再加上敌人白色恐怖的降临,但是这一切更坚定了他要投身革命的决心。正月初八日,是他告别故乡,走上漫漫征途的日子,这一天,坚强的少年流了眼泪。那是他回望故乡的那一刻。这一去不是闹学潮,而是搞武装斗争,搞兵运工作。将要到数百里以外的一支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兵运。他知道大革命失败后,党在陕西地区组织的清涧暴动、谓华起义,旬邑起义等一系列农民斗争,相继都失败了,许多同志牺牲了,国民党军和地方反动势力大肆反攻倒算,进一步加强了反动统治,白色恐怖更加严重。习仲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只身一人离乡背井,投身革命的。他对于故乡的深情,却深深地埋在心中,以致到了晚年,他听到家乡的秦腔,特别是阿宫腔还会深深地陶醉其中。他甚至想着即使过世,也要把骨灰埋到故乡的土地上。因为那里埋着他的父母和骨肉乡亲……
在这个阴雨霏霏的日子,齐心老人代表习老回到故乡,为父母亲人扫墓,探望乡亲。感受了故乡人的热情,故乡饭菜的香甜可口,与故乡泥土的芳香,她便深深地理解了习老那一份深厚的故乡之情。
“我将来老了,很想回到富坪,那是我当年走上革命的地方,我想再回到那里,快快乐乐地回到那里。每天都能望着太阳从故乡的地平线升起。小时候我帮着父母在地里干活,总是天不亮就上地,每天都是眼瞅着太阳从东方的地平线升起,每晚又是望着太阳从西边的地平线落下。故乡是大平原,大地是肥沃而辽阔的。我革命之前,种过地,参加革命后一直没有机会再回故乡种地。百年之后我想回到故乡的土地上,回到父母、叔父和弟弟妹妹们身边,同乡亲们一同每天看着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我这一生也就圆满了。我就是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了。”
习老这诗一般的语言,儿童一般的憧憬感动了齐心老人,她牢牢地记住了习老的嘱托。眼下回到富坪,她的耳边响起了病中的习仲勋,顽强而充满乐观的话语。
回忆起这些动人的情形,齐心老人深有感触地说:“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毛主席当年对仲勋同志的高度评价‘他从群众中来’这句话的分量,也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仲勋同志经常讲的‘在人民群众中最安全’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句话是他从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与共斗争经历中悟出的一条真理。”
考察结束后,齐心老人组织随行人员向习老和中共陕西、甘肃省委写了报告,汇报了陕甘之行的见闻和感受,赞扬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优良传统,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就贯彻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加快老区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齐老的这次考察,是她一生中的一段难忘历程。她所走过的道路,又是更加难忘的西北革命和中国革命一个重要时期的难忘历程。在这艰苦卓绝的征途上,习仲勋和他的战友们,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创造了辉煌无比的历史奇迹。因此这篇散记,起初起名为“多彩的晚霞”,后又改为“艰苦的历程”,写到最后,突然意识到,应该是一段“难忘的历程”。因为它是写给后人看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老一辈创业的艰辛,不要忘记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
2000年秋冬于延安
·再印后记
2002年5月24日5时34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同志,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9岁。随后在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下,习老的骨灰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故乡富坪县。他的陵墓在富坪县城西北陶艺果林园附近,依山而建,面积不大的陵园内植有侧柏、龙柏、白皮松等,这都是他战斗过的陕甘南梁山区拥有的长青树种。在这些树木的簇拥下,习仲勋同志的石刻雕像坐落在陵园中央。他平静安祥,面带微笑,目光平和地凝望着远方,如同他生前所渴望的,又回到了故乡的土地上,又回到了父老乡亲们中间,又看到了太阳每天由故乡的地平线上升起……
也就在石刻坐像前面不远处,立着一块朴素的石碑,是山里的原石,没有经过任何的雕凿打磨,石碑正面镌刻着齐心老人亲笔写的亲切独特的碑文:
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敬 习仲勋语)
齐心 二○○五年五月二十四日。
2007年12月13日,习仲勋陵园被共青团陕西省委批准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富坪县红色旅游基地。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到陵园拜谒参观。
北京市青年党建研究会和《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愿以此文深切缅怀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同志,并纪念习老诞辰100周年。勉励广大青年党员和积极分子牢记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市青年党建研究会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
2013年7月
附录一:化作春泥更护花
——喜读忽培元的新作《难忘的历程》
杨葆铭
可将这部散记当作一次跟踪采访的记录。但这个采访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采访。当一位古稀老人对自己曾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重新进行踏访时,触动她心扉的不仅仅是对青春岁月的一种回忆,不仅仅是对前尘往事的一声长叹。而她匆匆的步履所到之处,那有情的山水和无形的风物在这样提醒着她:你曾经从这里走过,今天又走了回来。当年英姿勃发的年轻女子,今日满头华发压双肩。人是老了,但你和你的战友们所开创的革命事业却是永恒的。
以上这段闲话或可作为我对忽培元的新作——《难忘的历程》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一种概括。但概括总难免挂一漏万。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齐心老人的一部自述,是一位革命老人面对满山夕照的一次动情的自白。而忽培元正是感于这一点,笔触紧随着齐心老人匆匆的步履,以一个后来者对一位革命老人的崇敬之情,写下了这部散记。
散记者,是将那些散乱事物随手录记之意也。但这部散记形散而神不散。它紧扣齐心老人的西行之旅,笔走景移,给我们展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的这部《难忘的历程》借了齐心老人的回忆,借了老人踏访的每一片土地,给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齐心老人共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深受人民群众敬仰和爱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也完成一个辉煌的造像,从而使人在阅读这部散记之后,使这位三秦赤子的高大形象也矗立在我们的面前。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