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此时,假如你对继续提升自己不太上心,那么你的进步可能就会越来越小,直到达到绩效科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可以接受的水平”,然后便被卡在那里。在规则二里所做的研究让我明白了一点,那就是,这样的“绩效高原”是危险的,因为它会让你无法继续获取职场资本,从而削弱持续、自主地塑造职业生涯的能力。因此,随着我的探求的继续,我越来越明白自己需要在职业生涯中引入某些实用的策略,从而强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养成刻意练习的习惯。据说,诺贝尔奖获得者、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在高中时接受过智商测试,结果才得了125分,只比平均水平稍微高一点点。不过,在他的自传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线索,从而了解他是如何从一位智商平平的人变成一位天才的。他谈到自己有个强迫性的习惯,那就是将重要的论文和数学概念进行不断拆解,直到自己可以自下而上地理解其中的概念。换句话说,他的惊人才智很有可能不是一种天赋,而是致力于刻意练习的结果。在自己的研究以及像费曼这种案例的激励下,我决心专注于自下而上地理解我所在领域里难度最大的成果,而且坚信这样做应该会使我的职场资本积累重新活跃起来。
我选择了一篇论文作为开始。这篇论文在我的研究领域被很多人引用,但同时也被认为是晦涩难懂的。它所关注的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对一种算法进行分析,而这种算法为一个著名的问题提供了最好的解决方法。很多人都引用过这篇论文,但很少有人理解它的论证细节。因此,我决定消化这篇以难度著称的论文,并且相信这样我便可以顺利建立起一套新规则来实施自我强制性的刻意练习。
我得到的第一个教训就是:这种培养技能的过程非常艰难。在钻研论文的主要论据时,我遇到了第一道跨不过去的坎。结果,我的心里立即产生了抗拒。这就好像是我的大脑意识到了我要让它耗费什么样的精力,于是发出一股神经信号以示抗议。这股信号先是隐约可以察觉,但随着我坚持得越久,它的强度也越来越大,并且不断对我的注意力造成冲击。
为了对抗这种阻力,我运用了两种结构。第一种是时间结构。“我要在这上花一小时,”我对自己说,“不管我会晕在这上面,还是一无所获,都无所谓。在下一个小时里,这就是我的整个世界。”当然了,我不会晕倒,而且最后也会有所收获。平均下来,这样的阻力会花上10分钟才会消失,而这10分钟往往过得很艰难。不过,只要想到努力是有时间限制的,便觉得这样的艰难程度还是可以对付的。
我运用的第二种结构是信息结构,即以有用的形式来体现自己通过艰苦努力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我构建了一张论证图,上面展示了该论文各个不同的论证过程之间的从属关系。这件事做起来虽说很难,但还不是太难,而且这样做,我可以得到“热身”,为理解其结果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接着,我又做了一些简短的自我测验,这样可以强迫自己对论证所用到的关键定义进行记忆。这项工作相对简单,但仍然需要集中精力。结果,我获得了一些理解,这些理解对解析后面复杂的数学计算至关重要。
做完这两步之后,通过艰难的专注工作,我初步获得了一些成功。这些成功让我有胆量继续进行下一项重要的任务: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这个时候,我要强迫自己研究每一条辅助定理,并且推演论证过程的每一步,即补上中间漏掉的步骤。最后,我会用自己的话来写一个详细的总结。虽然这项任务极其耗费精力,但由于之前在相对简单的任务上花费了一些时间,所以在惯性的驱使下,我可以继续进行下去。
每过两个星期,我都会回头来研究这篇论文。当所有任务完成之后,我总共经历了差不多15小时的刻意练习式的紧张感,但由于强度实在太大,所以感觉起来像是不止这些时间。幸运的是,我所付出的努力立即获得了成效。先不说其他的。以前,这份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对我来就是一个谜;而现在,我理解了它的全貌。以前,对于论文所针对的那类问题,除了写出这篇论文的几个研究者,几乎没人可以解决;而现在,我也可以解决了。接着,我运用自己的新理解,又证明出了一个新的结论,并且还在行业内的一场顶级会议上公布了这一结果。它现在成了我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而且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另外,还有一点更能说明这一策略的价值,那就是,我最后发现了那篇论文中的两个错误。结果,当我向论文作者指出错误时,我发现自己是注意到文中错误的仅有的两个人之一,而且他们还没有对其进行更正。要知道,根据谷歌学术搜索的数据,这篇论文已经被引用了接近60次。可想而知,他们的疏忽有多么大的影响。
然而,比这些小成就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试验让我明白了一个新道理:感觉紧张是件好事。我不再将这种不适感视为某种需要逃避的感觉,而是开始像健美运动员对待肌肉灼烧那样明白了它的作用:说明你所做的是对的。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决心要更大规模地进行这种论文解构工作,并且培养了三个小习惯,为的是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更多的刻意练习。这三个习惯如下:
“研究圣经”
在我的探求期间,我开始了一项称为“研究圣经”的例行工作。它其实是我存在电脑里的一份文件。这项工作的具体做法如下:我要求自己每周在我的“圣经”中写一篇论文的总结,而且这篇论文是我认为可能与自己的研究有关的。这篇总结必须包括对论文结果的描述、与前人工作的比较,以及取得这一结果所运用的策略。与一步一步试验性地解构那篇论文(正因为经历了这个过程,我才能够做到每周完成一篇总结)相比,这些总结没那么复杂,但还是会引起刻意练习式的紧张感。
时数记录表
刻意练习方面的另一个例行工作是我的时数记录表。它是一张纸,就贴在我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公桌的后面,而且我打算把它带到乔治城大学。这张纸上有很多行,每行都是一个月,上面记着当月我处于刻意练习状态的总时数。从2011年3月15日起,我开始进行记录。在那个月的最后两个星期里,我一共经历了12个小时的紧张状态。4月是记录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月份,一共有42个小时。5月,我的时数下滑到了26.5个小时;而6月的时数则掉到了23个小时。说句公道话,后面这两个月正是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和乔治城大学之间来回奔波的那段时间。每一天,这些时数都在我眼前晃悠,直勾勾地“盯”着我,使我不得不去找新的办法来在日程中安排更多的刻意练习。如果没有这项工作,那么我花在拓展自己能力范围上的时间无疑要少很多。
理论笔记本
我的第三个方法是去麻省理工学院的书店买了一个店中最贵的笔记本。这是一个实验用笔记本,具有档案级的高质量,价值45美元。它采用了制作精良的硬壳封面,并装有双股的线圈,因此打开时非常平整。纸页无酸性,很厚,而且画好了格线。只有在对理论成果进行头脑风暴时,我才会用到这个笔记本。每次头脑风暴结束,我都要求自己将这些成果正式记录在标好日期的一页上。笔记本的高成本表明了我所要写下的内容的重要性;这反过来迫使我进入精神紧张的状态,从而总结、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带来了更多的刻意练习。
规则二中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对待工作的方式。要说我以前的工作观,可以用“以效率为中心”这个短语来形容。“完成工作”是我优先考虑的事情。然而,如果以这种效率思维来考虑问题,那么你往往就会回避刻意练习导向的工作,因为此类工作的完成方式不明确,而且还需要忍受精神紧张而带来的不适感。因此,在做工作安排时,它是一个不受欢迎的选项。与其费劲脑汁地试图理解一篇论文的论证过程,不如重新设计一下我的研究生主页来得简单。其结果便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在研究生生涯早期的紧张岁月里所积累的职场资本在逐渐减少。但是,规则二的研究让我变得更加“以技能为中心”,从而改变了事态的发展。“让自己越来越优秀”成了最重要的事情,而想要变得优秀,就需要经受刻意练习所带来的精神紧张。这种对待工作的方式与以前大为不同。但是,一旦接受了这种方式,你的职业轨迹就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我对规则三的运用:避开自主力陷阱
2011年早春,我的学术求职遇到了一个有趣的转折。当时,我从乔治城大学那里得到一个口头上的工作邀请,但还没有落实到书面上。后来,我的博士后导师对我说:“只要不是白纸黑字的,就不算数。”就在等待正式工作邀请时,我收到了一所著名的州立大学发来的面试邀请,而且这所大学有一个资金充沛的研究项目。我遇到了一个职业选择上的难题。不过在同时进行的“我的探求”的帮助下,这一难题被大大简化了。特别是在自主力的重要作用方面(规则三中有详细阐述),我的调查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规则三的观点是: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的自主力对构建优秀的职业生涯具有强大的影响,因而被称为理想工作的“万灵药”。在对那种会让人赞叹道“这就是我想要的工作”的职业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自主力在其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