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在20世纪的世界上,与苏联式的共产主义工程相媲美的人类又一大现代神话,就是《美国梦》。《美国梦》就像一部好莱坞的大制怍巨片。它的开头必定是新移民历尽千难万险,逃出自己灾难深重的袓国,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瞥见了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刻。女神越来越近了……人们欢呼雀跃……《美国梦》这时在轰鸣的音响中,推出了片名字幕……【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美国梦》的价值体系虽然在50年代的民权运动和反文化运动中受到很大的冲击,但制造自由美国的神话,以及塑造完美的美国人典型,却是美国文化始终未曾放弃并乐此不疲的使命。
任何一套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巩固都需要异己力量作替罪羊,对于好莱坞电影来说,这种对立物可以是外部的假想敌人,也可以是本国的新移民。
主要是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新人进入美国,这中间既有黑人和东方人,也有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还有来自欧洲不同国家的移民。对当时的美国主流社会来说,这些后来者无疑是需要在思想和行为上进行改造的对象。
对非主流文化和有色人种的刻意丑化,自然是当时的文化制品的一大任务,好莱坞电影是那时最流行的文化形式,也必然成为这一任务最有力的执行者。可以说,好莱坞电影从一开始就渗透着浓重的种族主义和美国至上意识。
◆“中国妖魔”傅满洲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好莱坞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
中国在19世纪末美国人的心目中,是落后、愚昧、腐朽的象征。而中同在美国的移民,也是美国当时的种族主义文化的栖牲品之一。好莱坞影片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丑恶思想倾向的产物。
好莱坞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它们跟两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从早期的默片时代到现在,中囯人在好莱坞银幕上的命运也有过升降和起伏。但是,由于美国社会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未曾经历深刻的变革,美国的文化和思想在发展上表现出很强的连续性,某些早期美国社会对中国人的简单化看法似乎有很强的生命力,一直主宰着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华人形象。
美围公众对中国人的认识有相当长的历史。从1784年美国人罗伯特.毛里森派遺船只,自新英格兰抵达中国海岸开始与中国接触到现在,中美之间已有两个世纪的交往。早期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美国商人和传教士之口。从 1830年起,美国曾有相当数目的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也给美同人带回了种种关于东方帝国的传闻。但是,早期美国公众对中国人的印象和看法,主要还是在与移民到美国的华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华人移民美国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从1854年到1882 年,大约有30万中国劳工进入美国,参与美国西部铁路的修建。另外,从1854年到1949年,另有2万多中国学子来到美国在美国大学和学院里求学。他们与美国人的接触和交往也构成了早期美国公众认识华人的重要途径。
总的来说,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中,华人移民在美国的遭遇是令人心酸的回忆。从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来到美国西部的中国劳工除修建铁路外,一般从事的多是“贱活”,洗衣是早期华人移民最典型的职业。但这段吋间恰值西部的开发期,美国人正忙着淘金发迹,自然欢迎这些乐意相当笨贱工作的社会新成员。这一时期的美国公众对华人移民表现出高高在在的和善态度,称华人是加利福尼亚的模范移民。在他们心目中,中国人勤俭、容易相处、遵纪守法。
但是,所有这些到了19世纪70年代,却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随着西部经济前景的暗淡,美国的产业主们和权势者纷纷煸动白人劳工的种族主义情绪,以转嫁危机。华人劳工一变而成为威胁美国白人生计的邪恶势力。美国公众由此逐渐开始解除华人的工作机会,对他们表现出极大的敌意。
在恶劣的经济条件下,少数华人移民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加入黑社会,并与中国东南地区的黑社会帮派势力相互勾结、在北美的唐人街从事有组织的犯罪活动。
就这祥,华人在美国公众中的印象恶化起来。一些刻板化的描述纷至沓来:阴险狡诈、行动诡秘、诡计多端、欺骗成性、肮脏不堪、缺乏道德。……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反华浪潮四起、舆论界也紧旗密鼓,大肆制造“黄祸论”。美国国会纠合各种政治势力,于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这项法案之后历经修改、增补,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直至1943年才完全解除。
19世纪末这场声势浩大的排华运动,对之后华人移民在美国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时期关于华人所制造的种种恶意刻划也经久不散。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在美形象历经变化、修正,何“黄涡论”在很大程度上框定了之后华人在美国媒体上的命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唐人街的命运。
唐人街最先是华人移民为躲避针对华人的暴力活动,自发地在美国城市里建立起来的避风港。唐人街具有强烈的自给自足的性质,是早期华人谋求生存过程中的一个创造。早先唐人街的经济活动极端有限,不外乎洗衣、餐馆和古玩生意等。唐人街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与外界接触极少,这给唐人街添上了几分神秘。
早期唐人街这种自成一体的特点,曾一度使它成为美国报刊杂志的嘲笑和丑化对象:阴森可怖的唐人街是罪恶的滋生地,这里黑帮猖獗,妓女遍地,到处活动着吸食鸦片的流氓和恶棍。
将唐人街与帮会活动和地下犯罪相提并论,在美国是一个持久的传统,为后来的好莱坞电影恣意利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银幕上的唐人街仍未能超离这个传统,1985年出品的电影《龙年》(Year of the Dragon)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好莱坞电影刻画华人形象早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默片时代。
默片时代的电影对东方世界的态度带有很强的猎奇性,总是着力夸大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唐人街也几乎成为所有与华人有关的电影的选景地。早在1894年,美国就曾拍摄过部近半小时的无声片《华人洗衣铺》(Chinese Laundry Scene),以闹剧的形式展示了一名中国男子如何想方设法摆脱一个爱尔兰警察的追捕。
就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广为流行的“黄祸论” 既指中国人,也指日本人一样,早期美国电影中出现的华人也常与其它东方国家的人不相区别,统称“东方人”。默片时代的中国人形象具有极度的漫画倾向,托地的长辫和伸长的指甲是被着力夸大的华人待征,影片中的中国人十有八、九是恶棍和罪犯。
默片时代中国人唯一比较正面的刻画是好莱坞早期的电影大师格里费斯(Griffith)完成的。在1919年的影片《破碎的花朵》(Broken Blossom)中,格里费斯塑造了“黄面人”形象,一个代表着尊严和和平的中国人。与“黄面人”相对立的是影片的主角,一位拳击师。拳击师暴戾凶残,肆意虐待自己的女儿露丝,“黄面人”便承担了保护和解救露丝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破碎的花朵》引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东方男人对西方女子的异性追求。这样的主题,在当时的西方人眼中显然是无法令人接受的。为了避免过分的争议,早期无声片处理这种出格现象的方法,通常是让一对东西方恋人双双死去。在影片《破碎的花朵》中,露丝死于父亲的暴拳,而“黄面人”也命赴黄泉。
通婚这一敏感主题在30年代的有声片中继续得到发挥。 在1932年的影片《阎将军的苦荼》(The Bitter Ted of General Yen)中,中国军阀爱上了一位西方女子。但跟《破碎的花朵》一样,死亡是解决这个难解问题的唯一办法。
渐渐地,东西方异国情恋的主题产生了一个新的变形。
在新的模式里,柔弱娇嗔的东方女子逐渐成为西方白种男人的猎物。而东方女子一见到高大威武的白人男子,往往情不自禁,急切地要投怀送抱。身材娇小、一头乌发的东方女子,对白人有一种特别的性的诱惑,是所谓“异国情调”的化身。在西方的大众文化里“异国情调”包含着强烈的性暗示。在美国的大多数色情场所,都赫然标志着“异国风情舞”(其实就是脱衣舞)等。性爱和色情本来就是好莱坞电影招徕顾客的看家本领。好莱坞早就把中国女子与白人男子的性爱和恋情故事作为表现异国情调的一个重要素材。这往往是好莱坞涉及中国人的电影着戏较多的情节,处理手法也有一定的套路。这在后面要讨论的影片中可以看到。
早期好莱坞银幕上,贯彻“黄祸论”思想最彻底的形象,便是“傅满洲博士”(Dr. Fu Manchu)。自1929年起,好莱坞曾经连续拍摄了一组以“傅满洲博士”为主角的电影,在美国公众中影响极大,“傅满洲”由此也成了一个众人皆知的银幕形象。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