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但即便如此,影片中的王龙和四周邻居都精神饱满,对生活充满信心。他们耕田种地,用自己的勤劳,谋求生存。
影片以王龙去被称为大宅院的富豪之家迎娶妻子阿兰为开场。
王龙一开始进城迎亲时虽不乏喜气和活力,但却一副谦卑、畏缩的模样,以致大宅院的门房把他误当小贩。王龙的未婚妻阿兰原是大宅院厨房里的下人,长年受尽欺凌虐待,王龙的到来对她来说是一个新生活的开端。在迎亲回家的路上,阿兰捡起王龙扔下的桃核,说桃核可以长成树,由此第一次点明了赛珍珠试图在阿兰身上体现的主题:人与大地的关系。
王龙与阿兰婚后过着朴素而幸福的生活。夫妻俩勤于农务,不久又喜得贵子。阿兰自豪地和王龙携子重返大宅院,在众仆人和大宅院主人面前大大荣光了一番。大宅院家运不济,不得不出卖田地,王龙用多年积攒的银元购下数亩麦田,王龙一家呈现出兴旺的景象。但天灾却不期而临,饥馑遍地,王龙用重金购置的麦田成了颗粒无收的废地。好吃懒做的叔叔劝说王龙廉价拋售麦田。但妻子坚信土地对农民的重要,说服王龙宁肯南下逃荒,也不出卖土地。王龙听取妻子的话,携全家老少搭火车南下,寻求活路。
时值辛亥革命爆发,阿兰在一次众人对富豪之家的哄抢中,不期捡到一袋珍珠。这笔意外之财使王龙一家有足够的资本回家,重振家业。回到旧家,王龙大量置地,并购下了现已破落的大宅院。面对财富,王龙开始萌生非分的念头。在叔叔的诱使下,王龙娶来一名卖唱女子为妾,并终日懒散不堪,与小妾厮混。面对这一切,阿兰则表现出典型中国女子的忍耐和大度,想方设法使王龙改邪归正。
小儿子与二房偷情使王龙认清了自己的处境。他悔悟过错,休掉二房,卖掉大宅院,重新回到土地上照料农务。蝗虫袭击麦地,王龙在学农的儿子帮助下,招呼左邻右舍,与铺天盖地的蝗虫展开了一场整部影片中最具场面性的搏斗。这场与天灾的成功搏击,使王龙更深切地认识到一个健康家庭的重要,并愈加珍视自家的田地。
影片以阿兰的死结尾,临死前的阿兰再次告诫王龙热爱土地,王龙则深情地说:“你就是土地。”
影片《大地》力求写实,通片用的都是中国音乐。影片中王龙一家的曲折命运、主要人物自然率真、感情诚挚的表演,都给美国公众提供了丰富的中国农民形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他们昔日对中国人笼统而模糊的认识。影片所展示的中国农民的坚毅、勤劳,在天灾面前的无畏,以及在道德方面的优秀品质,给当时的美国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大地》堪称是好莱坞电影中一部表现人性美的杰作。它的可贵处,不仅在于提供了一个非西方民族和人民旳真实可信的形象,而且在于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种族、族裔和文化的差异,来表现人类的生存困境和人类的意志与情感。
但是,赛珍珠的小说及电影也在无意中制造了新的刻板形象,那就是底层中国大众的艰辛。他们始终挣扎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用原始的生存手段延续生命,土地是他们唯一的生命圈。
赛珍珠始终选取中国底层大众的命运沉浮作为小说创作的题材,这中间不乏女作家对中国农民深深的同情与热爱,但同时也渗透着她从家庭获得的强烈的传教士心态。在美囯公众看来,在遥远的东方大地上与土地相依为命的中国普通百姓,始终是需要保护和拯救的对象。这很自然地会引导他们以救世主身份自居,饱含怜悯地看待这些在宗教信仰上未开化的人们。观看镜头只对准活动在前现代原始落后环境中的底层人的电影,也同样容易引导观众将其与统治他们的政府作尖锐对立。【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事实上,赛珍珠的小说及后来改编的电影成为之后美国人想象共产党统治下中国百姓生存状况的重要资源。
关于《大地》另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的表演。露伊丝.雷纳的表演虽然非常出色,但这位西方演员显然有刻意表现中国女子逆来顺受、温顺驯良的倾向。将东方女子刻板化为低眉颌首、受尽欺凌而不知反抗的受难者形象,一直是西方人对东方女子的主导想象。我们在阿兰这位角色身上能明显地看到这一点。
但《大地》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票房上,都是一个成功。
借着这种成功,好莱坞曾将赛珍珠的其他小说陆续搬上银幕,如制于1944年的《龙种》(Dragon Seed)等。影片《大地》 拍摄之前,好莱坞曾与中囯政府接触,征求拍片意见。当时的中国政府希望影片的主角能由华人出演,但可惜的是,好莱坞最终未能答应这个要求。
赛珍珠的中国系列小说在当时的美国是一个文化时尚。
《大地》公演期间恰值中日战争,大量关于日军在华暴行,如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也纷纷传冋美国,激起美国人对侵略者的义愤和对反侵略者的同情。随后,美国与日本的军事冲突也逐步升级、最终导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可以说,当时的政治氛围,是像《大地》这样的电影所以流行的重要原因。
远东的战争卷入了美国的安全利益。由此,从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美国新闻界对在中国发牛的事情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战争自然是注意力的中心。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曾拍摄了一系列战争片、战争纪录片。主要是帮助美囯人了解他们的战争英雄在前线保家卫国的事迹。中国在这些影片中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中国人也就成了当时美国银幕上的无名英雄。这些宣传活动,给蒋介石治下的中国多少罩上了一点崇高色彩,国民党政府在美的外交活动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随着战争的深入,尤其是在美国军官频频进入中国,亲眼目睹战争实况后,美国媒体上中国人的英雄色彩逐渐淡化。蒋介石抗战的不力,以及政府内部不可救药的腐败成为40年代中期美国媒介的注意焦点。蒋介石在国共较量中的彻底败北,也结束了抗战时期美国对中国的积极看法。
◆反共影片
1949年后,美国经受了“失去中国”的阵痛。
“红色中国”的涎生,以及随后中国与共产主义苏联的结盟,让美国人感到极为震惊。中国不但拒绝了美国的保护人身份,而且在建国伊始,就与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大胆较量。这一切,都给美国的对华政策和美国公众对中国的态度投下了很大的阴影。美国媒体也转瞬之间开始视这个远东大国为不可测度的巨大威胁,种种关于中国共产党“冼脑”、利用“人海”进行作战的传闻在美国报章上四处扩散,昔日的“傅满洲”东方恶魔形象又开始在好莱坞银幕和美国电视屏幕上复活了。
50年代前后,美国拍摄的关于中国的电影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历史片,其中绝大部分以晚清和民国初年为背景;二是反共片,描写红色中国的政府和社会,旨在诬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制度。丑化中共干部常常是这些影片的重要内容。他们常常是一群欺压百姓,草菅人命的无耻之徒。好莱坞影片最流行的镜头,就是中共干部在水稻田里奸污青年农妇。这些影片的制作,极为粗制滥造,大部从台湾的反共作家那里取材,对中国的描述,完全出于想当然。
从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早期,好莱坞直接涉及种族问题的电影比较零星,因为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的重头大戏是冷战。非美活动委员会入主好莱坞,种种以间谍战为主要内容的影片陆续出台。冷战电影针对的头号敌人是苏联,但这些片中也不时出现东方面孔的中国间谍。这些影片虽然是应冷战临时需要炮制的,但对以前的电影形象和语言的借用却一目了然。
1962年发行的《不博士》(Dr. No)就是一部结合了种族主义和冷战意识的片子。
《不博士》是著名的007系列中的一个单元。影片讲述的是风流倜傥的英雄詹姆斯.邦德只身前往牙买加,深入不博士针对美国卡那维拉尔角军事基地的罪恶魔窟,成功捣毁不博士的阴谋集团,为美国安全机构铲除隐患的故事。
007影片中的坏人,大部分是苏联间谍或西方人。但不博士是一个例外,他是个中囯人。
影片依循007系列英雄加美女的一贯套路,展现邦德如何智勇双全,无往不胜。但影片中比较有趣的是不博士这个中国人形象。他雄霸牙买加的某个无名小岛,纠集了一群有精良装备的中国士兵,在岩石山洞中秘密研制和安设核武器。
不博士很显然是傅满洲形象在60年代的翻版。
他身着中山装,戴黑手套,倒梳的头发油光可鉴,一副阴险狡泎的模样。他最富东方待征的活动,就是施放毒蜘蛛杀人,用蒙汗药把邦德和他的金发女郎弄晕,诸如此类。
但在《不博士》中,这位东方恶魔威胁的是美国的安全利益。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将核弹头对准美国的军事基地,不博士这个形象传达了美国冷战时期最典型的核畏惧心理。将东方古老的杀人手法和现代高科技杂揉在一起,这可以算得上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特色。
进入6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种族冲突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