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法国外交部的发言人则免去外交辞令,直接了当地阐述了法国的立场:“法国是世界上的第四大出口国,可是,法国在中国却没有相应的地位”。这位总统发言人的言外之意便是法国需要迎头赶上。事实上,中国向空中客车公司发出巨额订单,对法国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露。1994年空中客车公司得到的订单要多于波音公司。但1995年空中客车公司只得到了106份订单,价值70亿美元,而在同期内波音公司得到了346份订单,价值361亿美元。李鹏总理还专程访问了空中客车公司设在法国特鲁斯的工厂。美国飞机制造业的同行们只好望洋兴叹了。
法中经济领域的合作决非偶然。法国是西方阵营中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当时,美国正对中国实施“新月型”包围圈,而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却力排众议,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不能不说是对美、英西方集团的一大打击。
1996年7月6日,中国航空工业公司又宣布中国将与欧洲和新加坡的厂商合伙制造100个座位的客机。这无疑是波音公司和麦克唐纳公司的又一重大损失。
该合资企业的三家欧洲厂商是英国的P.L.G.不列颠航空航天公司、法国的航空航天公司和意大利的阿莱尼娅公司,新加坡的合伙厂商为新加坡技术公司。该项目预计资金为25亿美元,其中中方的股份占45%,欧洲伙伴的股份共占40%, 新加坡方面占15%。
这是件让波音和麦克唐纳公司痛心疾首的事情。《纽约时报》称:“对波音和麦克唐纳.道格拉斯来说,中国的决定使这两家公司在亚洲扩展业务的努力受损。”
除了飞机制造业,汽车业也是美国公司急于在中国插足的行业。而在这方面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已经落后于德国的大众汽车公司和法国的雪铁龙公司。
美国的通讯设备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和进入中国市场后都面临着欧洲和日本厂家的强大竟争。例如,摩托罗拉公司虽然在中国已经站稳脚跟,但欧洲的爱立信公司在后紧紧跟上。日本和法国公司在计算机联网方面的业务开拓也咄咄逼人。【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美国的石油公司埃索在中国也遇到了强劲的对手——英国的BP和壳牌公司。美国如果一意孤行,与中国为敌,它的欧洲“盟友”肯定会与中国在经济上进一步开展合作。美国手中固然有几张大牌,但中国手中并非没牌。
(本章作者:朱伟一)
第七章 美国情结与中国现实
◆美国会不会发生“文革”
美国会不会发生“文革”?我的意思是:美国舆论界在中国问题上会不会运用中国“文革”式的政治手法?拫据我对美国的了解,答案是肯定的。
我是一名对美国并不很深入了解的普通中国人,我主要谈对美国的第一印象。其中也许会有一些偏颇。
但我仍然认为第一印象更受真实情感的支配。那种触电般的直觉,是引经据典无法比拟的。它能反映人心中一些真实的东西。并且,我认为,在目前的信息时代,把握“确切真相”的可能性更加小了。为什么有的第一印象好,有的第一印象坏?这并不是偶然因素决定的。这后面一定隐藏着深刻的故事。两国人民的交好交恶,也便如谈恋爱一样,往往取决于各种印象的叠加,而不是什么更复杂的学术因素。
下面便是一个第一印象的例子。
某日翻报纸,读到美国《华盛顿邮报》1996年8月13日刊登的该报驻京记者马棣文从北京发回的一篇评论。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中国一再出现刻薄的反美言论表明中国对美国非常不满》。我的第一印象便不好。文中那种断章取义、只说一面的手法,使人联想到中国“文革”中的一些做法。
这篇文章闭口不谈美国一再出现的反华浪潮,却把中国最近出现的爱国主义热情描述为一种极端反美情绪,认为中国官员对美仍态度强硬,中美关系的改善由于中方的原因仍有很多障碍。
为了向那些不愿了解外国文化的美国读者揭露中国人的“刻薄”,马记者还举了一个例子。
他写到,当美国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要在北京举办一场美国音乐会时,中国国家电视台在转播时要求淡化这场音乐会的美国味。
“中国官员要求这位指挥把音乐会搞成国际音乐节目, 还坚持要求他把约翰.菲利普。索萨的进行曲《星条旗永不落》删掉。”
这位美国记者推测,中国官员最后显然是失算了。
“人们不清楚中国政府对美国的批评究竟会对中国老百姓产生多大影响。咋晚的美国音乐会听众大部分是中国人。节目只有小的变动。索萨的《星条旗永不落》是应听众要求加演的。”文章最后说。
读罢这一段,我十分惊讶。
中国官员会对区区一场音乐会如此关怀备至吗?我是报道文化部的,在我的印象中,每年来华的西方艺术家还真不少,他们并没有受到什么刁难,这里面好像只有麦当娜有些不方便(麦当娜因为她的形象在许多国家都是不受欢迎的人物,比如,她要扮演原阿根廷总统庇隆的爱妻埃娃时,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便出现了“麦当娜滚出去”的标语)。
而且不可思议的是,我的同胞竟会主动要求演奏美国国歌。即便在1989年,我看见那些狂热游行的学生队伍中,也没有一人想到要高唱美国国歌。
我想,实际上,大多数中国人除了知道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那个红鼻头年轻人叫克休顿外,可能并不熟悉《星条旗永不落》。
而且,按照这位记者的说法,受到一本叫《中国可以说不》的书煽动的中国人,不正陷入一派反美的狂热情绪中吗?他们干嘛还要点播美国国歌呢?
本来,听众在正式演出结束后鼓掌希望加演,这是一般交垧音乐会上常见到的。但马棣文在行文中把这件事与《星条旗永不落》硬连在一起,便造成一种悲剧性的第一印象:这首特定的曲目的加演是出于中国观众的主动请求。
“你应该采访一下,这篇文章肯定有鬼。”李希光看到这篇报道后,也提出了疑问,瞪着眼对我说。李希光是1995年度《华盛顿邮报》的访问记者,是我的顶头上司。我没问他认不认识这个马棣文。
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采访。但由于《华盛顿邮报》这位大记者并没有按起码的新闻规矩写清完整的5W(他只提供了演出的时间),我还是花了一个上午打电话。最后,弄清了问题。
北京音乐厅的工作人员表示,的确在11日晚有这么一场由一名华裔指挥(马棣文对此人身份隐而不提)执棒的音乐会,但正式节目单上并没有《星条旗永不落》。
主办音乐会的申国歌剧芭蕾舞剧院办公室的黄先生也证实了这种说法。华裔指挥是蔡金冬,首都师范学院毕业生,后去美国留学,在国内演出不多。
“那场音乐会叫美国金曲音乐会。节目是指挥自己定的, 正式节目单上没有美国国歌。”
中央电视台负责录制这场音乐会的秦涛说,从来没有要求对方取消什么节目,也没有要求淡化什么美国味。节目单上也没有《星条旗永不落》。
他说:当时这位指挥有两场音乐会:广播交响乐团主办的好莱坞电影音乐会和这场金曲音乐会。前者我听了一下,觉得并不精采,没有录制。后者叫美国金曲也不科学,因为其中有英国人写的作品。有的也不太适合我们的听众,但《养鸡场》、《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等,中国听众是熟悉的。但我们并没有指令演什么不演什么。”
秦涛说,他从没有与美国来的指挥直接接触。“印发的正式节目单上没有印《星条旗永不落》。我也不知道有这支曲子。我没有取消过。电视台没有人要球这样做。最后演奏的曲目有一点变化,是指挥自己的意思,以使整场艺术风格协调。这里面根本不存在中国政府拿掉什么的问题。” 他说。
秦涛补充道,像大多数这类音乐会一样,气氛很热烈,观众在节目结束后鼓掌。指挥于是加演了《星条旗氷不落》。听众并没有指名道姓要加演什么,也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但文章中却出现了“《星条旗永不落》是应听众要求加演的”(亦可译为“在听众的要求下,加演了《星条旗永不落》”)这样的话。这种含糊语气、摸棱两可的句子,可谓“神来之笔”。我先前以为只有中国人才善玩文字游戏,没想到美国人也能来点语不惊人死不休。
我要是一个美国公民,读了这篇文章会怎么去想呢?我肯定会认为,中国人民喜欢美国到了这个份上,他们竟然公开违背其政府的禁令。这是多么可爱多么让人感动的人民啊。看来,美国真的需要大力向中国推行民主了。
另外,可以相信,美国读者对中国政府的敌对情绪也会因为这篇文章而上升。瞧,这个政府,是多么独裁,多么反美呀。
在这篇文章中,凡对美国有所批评的中国主要新闱机构,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視台、《中国日报》、《求是》杂志,统统被这位马棣文点了名。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