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各部的人数从数百、数千发展到数万、十多万。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到十二月,起义在上述各地继续蓬勃发展,并扩展到安徽、甘肃、河北等地。起义的性质有所变化,从农民最低限度的求生存,杂进了诸雄趁机经营自己的势力,谋求政治发展的成分,其显著的标志是纷纷称王称帝。如扶风人唐弼,推立李弘为天子,自称唐王;延安人刘迦论,自称皇王;离石胡人刘苗王,自称天子;鄱阳人操师乞,自称元兴王,战死后,其部将林士弘自称皇帝,利国号为楚;等等。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各地的起义军,从零星分散的状态,凝聚汇集为声势浩大、政治组织性强的大起义军。他们共同的目标,是对付隋军及隋廷,先后各自组建了政权。与此同时,隋朝内部分裂出来的军事集团,以及各地方豪强,或进而争夺天下,或守而拥众割据。在如此天下板荡、群雄逐鹿的形势下,隋朝的核心政权已成空中楼阁,到次年就土崩瓦解了。
农民起义军,以这样三支最具规模:翟让、李密领导的河南瓦岗军(参见《瓦岗寨》)。窦建德领导的河北军(参见《窦建德》)。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参见《杜伏威与辅公祏》)。
从隋政权后院起火的兵变,以这样一起最为震动:贵族杨玄感领导的起事(参见《杨玄感事变》)。
从隋政权中分化出来的军事集团,以这样三路最有影响:李渊领导的太原军事集团(参见《李渊从太原起兵》)。王世充领导的洛阳军事集团(参见《王世充》)。宇文化及领导的江都军事集团(参见《宇文化及》)。
以下简略的表一表一些二流的起义军以及军事势力:
济阴(今山东曹县西)人孟海公,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占据周桥,进而攻克曹、戴两州,自称“录事”,盛时有众三万人,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败于窦建德。
齐郡(今山东济南)人孟让,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揭竿。曾会合王薄长白山军,旋即转向江淮地区发展,有众十多万。败于王世充,投瓦岗军,有破洛阳外城之功,会同他部攻下回洛仓。后失败。
东海(今山东枣庄)人李子通,出于长白山军。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渡过淮水,会合杜伏威部,旋即分裂,自行为战,攻克江都,称帝,国号吴。遭辅公祏攻击,迁都余杭(今浙江杭州),占有吴越之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战败而降于先已降唐的杜伏威,后欲重新起事而被杀。
沧州阳信(今山东阳信南)人高开道,参加豆子卤亢军,在首领格谦战死后,领众转向北方。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取得北平,攻克渔阳,自称燕王。武德三年,接受唐封爵,不久,复反唐,与突厥联合,占得恒、定、幽、易等州。后因部将叛,被逼自杀。
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刘黑闼,参加瓦岗军,为王世充所俘,逃脱后率部投窦建德。在窦建德败后,他整集窦建德余部,恢复窦建德曾有过的地区。他连结突厥,称汉东王。在被唐军击败后,投奔突厥,引突厥军攻略河北、山东,复得河北。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败于唐李建成,为部将所杀。
河间景城(今河北泊头东北)人刘武周,以鹰扬府校尉身份,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和张万岁等人杀马邑(今山西朔州市)太守王仁恭,自称太守,拥众万余人。在取得突厥支持下,攻占雁门、楼烦、定襄等地,被封为“定杨”可汗,称帝。复联合突厥军,攻取太原、晋州等地,多次击败唐军。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被李世民所败,投奔突厥,后被突厥所杀。
朔方(今陕西靖边北)人梁师都,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以鹰扬郎将的身份在本地起兵,攻取雕阴、弘化、延安等地,称帝,国号梁。北附突厥,被封为“解事天子”。多次联结突厥攻城略地。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在遭唐军进攻时,被部下所杀。
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薛世雄,任左御卫大将军、涿郡留守。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进攻瓦岗军,在途中为窦建德所击败,退回后不久而死。
鲁郡(今山东曲阜)人徐圆朗,大业十三年(公元)攻下琅玡、东平大片土地。降李密,再降王世充,后降唐军。刘黑闼起兵反唐,他予以响应,自称鲁王。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战败被唐军所杀。
同州蒲城(今属陕西)人郭子和(即李子和),曾任左翊卫将军,因罪被流放。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榆林聚众杀郡丞,自称永乐王,联结突厥。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降唐。
庐江襄安(今安徽巢县)人陈稜,任右御卫将军,曾率军镇压杜伏威,然遭惨败。隋炀帝卒后,他占据江都。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败于李子通,归依杜伏威,被杀。
河东汾阴人薛举,出任金城(今甘肃兰州)府校尉,家巨富。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自称西秦霸王,占据陇西,盛时有众十三万。后称帝,都天水(今属甘肃)。与唐军有过大战。他死后,由儿子薛仁杲继位。薛仁杲与唐军激战,兵败投降。
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李轨,任武威郡鹰扬府司马。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自称河西大凉王,后称帝。被唐使所擒,处死于长安。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沈法兴,为当地豪强,任吴兴郡太守。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兵,攻克江南十多郡,自称梁王。后败于李子通,投水而死。
南朝梁皇室后裔萧铣,任罗川(今湖南湘阴东北)令。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校尉董景珍等人起兵,推他为主,自称梁王,旋即称帝,都江陵。据有长江中游,拥众四十万。后因兵败投唐,在长安被杀。
群雄幻灭,成就了李唐王朝。
细说隋唐18:杨玄感事变
继山东王薄起仪之后,在隋炀帝第二次征伐高丽之际,杨素之子杨玄感相机起兵,在隋廷的后院烧起了一把火,给了隋朝沉重的一击。
杨玄感,形貌酷肖其父杨素,雄伟健壮,蓄得一部好须髯。然他幼时却是很愚钝,周围人皆认为他有些痴呆,唯独杨素不以为然,对亲戚们说:“此儿不痴。”知子莫若父,杨素果然言中,到杨玄感长成后,竟是文武双全,喜读书,善骑射。
生在官宦人家的子孙,不用担心前程,因有恩荫之法可让他们轻易的获取官位。杨素功大官也大,杨玄感靠着恩荫走进了官场。这可能是历史上少见的奇事:靠着父亲恩荫的杨玄感,居然和父亲同样是二品,上朝时站在一个队列。隋文帝如此做,自然是嘉奖杨素的一个方式,可上朝时看着看着,觉得父子同站一列,有失体统,由是当廷宣布将杨玄感降了一等。此时,杨玄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拜谢道:“没想到陛下这么宠臣,竟然在宫廷中让臣献了孝心。”这话,巧妙的挠到了隋文帝的痒处,给自己美化了形象。
杨玄感第一次当地方官,是当郢州(今湖北钟祥)刺史。他虽是初出茅庐,却是少有的老到和有手段,到任后分布耳目,打听当地官吏的行状,无论是清廉还是贪赃,其能力如何,都弄得清清楚楚,然后找机会一一予以当场公布。从而使得官吏们不敢有半点欺隐,在一定程度上,纯洁了郢州的官场。对此,当地民众相当敬佩,纷纷称赞他的才干。
后转宋州刺史,到杨素过世后,杨玄感被调入中央,拜鸿胪卿,封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官居要职的杨玄感,有一点也很像他的父亲,为人骄矜,但偏爱文学,遂使天下名士竞相来往于他的门下。
文学只是杨玄感的业余爱好,他真正的兴趣仍在政治。他从事政治,可谓得天独厚,由于父亲的功勋,杨家名满天下;由于父亲做过将帅,做过宰相,无论是武的系统,还是文的系统,在朝廷上都有一大批追随者。这些条件,本是杨玄感继续飞黄腾达的资本。可是,在混乱的朝廷氛围中,隋炀帝因办事不顺手,对周围重要人物的猜忌心越来越重。在杨素病卒不久,隋炀帝就暗中说过:“杨素即使不死,必有一日全家诛灭!”此话传出,成为杨玄感的一块大心病。他虽官高爵重,看似体面得很,其实,内心一直恐慌不已,怕大祸临头。他不甘束手待毙,欲趁着朝政紊乱,准备发动政变:废除隋炀帝,拥立隋文帝第三子杨俊之子秦王杨浩。在随从隋炀帝征伐吐谷浑时,因部队发生混乱,他考虑下手,偷袭隋炀帝的行宫。然这行动被他的叔父杨慎阻止了,理由是时机尚未成熟。
既然时机尚未成熟,杨玄感调整了计划,积极投入隋炀帝的权力圈子中,跻身于军事最高领导层,在军队中建立他的威信,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为日后行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兵部尚书段文振的帮助下,他被隋炀帝接受了,并得到了这样的赞语:“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此言不虚。”由是,赏物、礼遇、权柄,令人羡慕的加到了他的身上。
时机终于降临。这个时机,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后方空虚;二是百姓苦于劳役,天下已出现乱象。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