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小说:中国误会了袁世凯(出书版)作者:吕峥字数:3522更新时间 : 2017-07-31 16:03:29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在东京法政大学,同窗汪精卫将杨度介绍给了孙文。
  孙几次想拉他入伙,两人曾“辩论终日”,最后杨度道:“我主张君主立宪,事成后,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事成后,度当尽弃主张,以助先生。”
  为回报孙文的相惜之情,杨度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引荐给了他——黄兴。
  别过革命党,杨度跟立宪派领袖梁启超走到一起,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少年歌》。其中,“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一句广为传颂。
  不久,《金铁主义》面世。金者,对内以工商立国,保护民权;铁者,对外以军事强国,巩固国权。自此,杨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新左的领军人物。
  东京。
  熊希龄对杨度说:“五大臣做你的躯壳,你替他们装进一道灵魂。卷子必须在其回国时交到。”
  于是,杨度的《实施宪政程序》和梁启超的《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新鲜出炉。
  与此同时,载泽和伊藤博文进行了一场知无不言的长谈,并获赠签名版伊著《宪法义解》,成为出访团里对宪政最具感性认识的大臣。
  事实证明,有些话,只能由皇族来讲。
  回国后,载泽跪在慈禧面前,泣血力陈,说立宪利于民,也利于国,却不利于官。因此,立宪最大的阻力将来自既得利益阶层。
  见太后颇有所动,载泽趁热打铁,鼓吹立宪有三大好: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其实,慈禧更感兴趣的是他密折中提到的口惠而实不至的“预备立宪”:今日宣布立宪,可以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
  再加上袁世凯的临门一脚(几度痛陈“若不及早图之,国事不堪设想”“官可不做,宪法不能不立”),慈禧终于宣示内外,预备立宪。
  在这道由袁世凯草拟、瞿鸿禨润笔的懿旨中,一句后来流传甚广的话,揭开了历史的新纪元: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瞿鸿禨发力
  五大臣回国才一个月,朝廷便向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又开始普天同庆。
  张謇在上海发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梁启超在日本开设政闻社,一呼百应,群起而效。
  《泰晤士报》也不吝赞美:“一个不同以往的中国正出现在东方,人们奔走呼号。改革是一定会到来的!”
  大头却并不乐观。
  在他看来,君主立宪制必须具备三大要素:宪法、议会和责任内阁。
  宪法一经颁布,则垂之万世,无论君民,皆须遵守;议会监督君主,弹劾内阁,代表民间的制衡力量。
  然而,对写在纸上的规则,国人向来缺乏敬意。可以想见,即使宪法的说辞冠冕堂皇,最后还是会在执行中流于空谈。
  议会就更理想主义了。要让习惯了绝对权力的天朝官员心甘情愿地接受来自议员的质问,而不是将其改造得不伦不类,决非一日之功。
  因此,眼下操作性最强、最有实际意义之事乃是请开责任内阁。
  多了“责任”二字,便和早已沦为装饰的传统内阁大相径庭。
  说白了,军机处不过是个秘书班子,唯一的职责便是交办皇帝的旨意。因此,军机大臣名位虽尊(正一品),反倒不如实权在握的地方督抚有所建树。
  而责任内阁却大为不同,将权力下移到内阁总理,各部、各省的奏章都在内阁会议上讨论,形成决议后呈递给皇帝批准。
  这还是实君立宪,虚君立宪更不给面子,决议压根儿不给皇帝看,直接下达,君主成了形式上的象征,比如当代的英国。
  可见,奏请开责任内阁完全是与虎谋皮、触犯逆鳞的高危行为,袁世凯却迎难而上,连总理和两个副总理的人选都想好了(奕劻,瞿鸿禨和徐世昌),何也?
  通常的说法是,戊戌年跟皇帝结下的梁子让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殡天、光绪即位,自己将遭遇不测。于是,借责任内阁潜移君权,弭祸于未萌。
  倒也不是信口雌黄,毕竟大头的家信里就有“若将来皇上独断朝政,岂肯忘昔日之仇?则弟之位置必不保”的原话。
  问题是,历史要真如历史剧一般爱憎分明,于正也不会挨骂了。
  袁世凯自保不假,但究其原因,却是“改良思想深入脑髓,亡清之志从来不坠”的结果,而非稗官野史演绎的那般儿戏。
  胡思敬曾以痛彻心扉的总结“大清之亡,亡在皇纲不振,威柄下移,君主不能专制,而政出多门”,反证了大头在推翻腐朽势力上所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瞿鸿禨深藏不露,极少公开发表意见,袁世凯竟一直没能觉察这个潜在的危险。
  起初,对这一扶摇直上的御前新贵,大头始终热心结纳,还通过徐世昌带话,想和他结为兄弟。
  瞿鸿禨当场拒绝,说自己平生没有拜把子的习惯。
  袁世凯也不恼,在瞿鸿禨的儿子结婚时,让北洋公所奉送八百金的贺仪。
  结果仍遭回绝。
  即便如此,大头也未多想,觉得无非是文人的故作姿态。
  其实,他忘了一句老话:会叫的狗不咬人。
  官制改革在奕劻、孙家鼐和瞿鸿禨的主持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编制馆也在朗润园(今北大校园内)挂牌办公。
  十几个会同协商的编纂官不是军机大臣,就是各部尚书,只有袁世凯一个地方督抚,屈居末位。
  结果就数他跳得高,嗓门大,力主裁撤军机处,把责任内阁夸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可以使君主端拱于上,不劳而治。
  瞿鸿禨冷眼旁观。
  作为晚清版海瑞,瞿大人的政见非常纯粹:扳倒奕劻,扳倒奕劻,扳倒奕劻……
  可捞足了银子的奕劻不但岿然不动,还借着立宪的东风,成了万民仰戴的改良旗手、政治明星——恨意盎然的瞿鸿禨只好找来御史赵炳麟帮忙。
  赵御史本是铁杆立宪派,写过《防乱论》进呈光绪,呼吁行宪。但共同的敌人让他选择跟瞿鸿禨站到一起,反对由庆袁主导的宪政改革。
  转型之复杂再次凸显:体制的变动,意味着权力的重组与利益的分配,由此引发的剧烈斗争,可以让再崇高的政治理想也瞬间黯然无光。
  对宪政的深入研究令赵炳麟的折子招招致命:首先,值此议院尚未成立、行政无以监督之际请开责任内阁,是赤裸裸地用“大臣专制”代替“君主专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其次,即便要开,内阁总理也不能兼管陆军和海军。政权、兵权不可混合;最后,内阁大臣限定任期,三年一任。再人心所系,万众推戴,人民的大救星,国家的及时雨,也不得连任三届。
  句句说到心坎上,慈禧览奏,若有所思。
  政争朗润园
  朗润园的秋天风景宜人,祥和干净,而在此举行的史称“丙午改制”的会议却刀光剑影。
  奕劻先定调子:
  立宪有利无弊,是人心所向。若拂民意,是舍安而趋危,避福而就祸。
  袁世凯颇有亡清在此一举之势,对立宪前面加的“预备”二字发难道:“等把一切准备好再立宪,恐怕什么都晚了。”
  光绪的亲弟弟、荣禄的女婿、后来的摄政王载沣死死地盯着大头,目光如炬。
  孙家鼐和瞿鸿禨相继发表了一通立宪虽好,但应缓办的废话。铁良坐不住了,对着袁世凯喷道:“你所谓的立宪,根本就同立宪的宗旨不合。”
  于是,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到敏感话题上:责任内阁和军机处的存废。
  在场的军机大臣,除了领班奕劻,全都视大头为砸其饭碗的灾星。
  因此,袁世凯绝口不提军机处,只说责任内阁“善则归君,过则归己”,简直就是埋头苦干的劳模,宠辱不惊的典范,自己当“以死相争”。
  载沣爆炸了,反唇相讥道:“让军机大臣卷铺盖回家?你怎么不说让皇上也靠边站!这样目无君上的话,也只有你袁慰庭说得出口!”
  “此乃君主立宪国的通例,非在下信口开河。”袁世凯毫不示弱。
  “袁慰庭,你——”载沣盛怒之下,竟将腰间的手枪拔了出来。
  尽管众人好言相劝,终未酿成恶果,但袁世凯深知,同载沣之间的裂痕,永远无法弥补了。
  朗润园的剑拔弩张让大头目睹了亲贵中少壮派的崛起。
  但轻言放弃从来就不是袁世凯的风格。他没有忘记对张謇的允诺,对上天的许诺,对丁戊奇荒中那死去的一个个孩子的郑重承诺。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这件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大事上,他打定主意:再难,也要扛起担子。
  于是,袁世凯放言恐吓这帮喜欢开历史倒车的太子党:“有敢阻挠立宪者,即是吴樾,即是革命党。”
  的确合乎逻辑。吴樾为了阻碍清廷考察宪政都自爆了,照样螳臂当车,死了白死。年轻气盛的亲贵,拿个手枪就想吓唬见惯了大风大浪的袁世凯,岂非班门弄斧?
  然而,大头的反击却不能以载沣为靶心,原因很简单:太子党在政治上具有先天优势,最高领导人不发话,永远不会垮。
  袁世凯只好将炮口对准铁良,称其“揽权欺君”,是实施新政的绊脚石。
  太子党迅速反扑,组织水军发帖。
  有预测未来型:责任内阁将造就一批鳌拜和年羹尧,形成太阿倒持的局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千金大小姐以身相许,未婚妻退婚后悔疯了!诸天之笑傲第一剑霸道总裁的小甜心林柔柔拍戏的我,怎么成世界第一了?七零离婚搞学业,二嫁军少赢麻了穿书反派的逆袭小马宝莉:平凡小马白手起家,蝙蝠侠干碎我的致富梦马头墙下好柿成双从F到SSS,我的器灵进阶快亿点点怎么了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