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给臧克家及《诗刊》编委诸同志写了亲笔信,并把他亲自校订的18首旧体诗词也随信寄来,信中还祝贺说:“《诗刊》出版,很好,祝它成长发展。”当毛泽东得知由于纸张困难,《诗刊》只能印行1万份,发行面受到限制时,亲自批准增加纸张供应,扩大印行5万份。【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十年动乱时,《诗刊》被迫停刊,又是在毛泽东亲自批准下于1976年1月得以复刊。1975年,在关于调整党的文艺政策指示中,他还特别提到了诗。他还建议编一本《新诗韵》,专门为学习写新诗用韵较广的人使用,便于提高。
二、在民歌、古典诗词基础上发展新诗
关于新诗的出路,毛泽东寄很大希望于民歌和古典诗词。
1957年1月,毛泽东约请臧克家、袁水拍同志谈话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中国的诗歌,从《诗经》的四言,后来发展到五言、七言,到现在的民歌,大都是七个字,四拍子,这是时代的需要。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继承优良诗歌的传统,包括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革命诗歌的传统;另一方面要重视民歌。诗歌的形式应该是比较精练,句子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也就是说,具有民歌的风格。”毛泽东在谈话中辽对新诗的散漫、太自由化流露出不满。
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他说:“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是民歌,第二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族的,内容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立统一。太现实就不能写诗了。”在这次会议上,他要求各省市委书记回去后搜集民歌。也是在他的倡议和支持下,由郭沫若、周扬等搜集、编辑、出版了《红旗歌谣》,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民歇民谣得以广泛流传于世。60年代,他在给陈毅的信中,进一步明确表示:“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古典绝不能要。但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从以上观点来看,毛泽东对“新体诗歌”的设想,大体可以说是:继承中国古典诗同的精华,汲取民歌中生动丰富的营养,反映时代精神,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一种诗体。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批准授予驻守上海某部八连“南京路上的好八连”的光荣称号。
8月1日,毛泽东写了一首《八连颂》,赞扬这支纪律、军事、思想都过得硬的队伍,诗中写道: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
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
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
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
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
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
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
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
益在哪?团结力。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这首诗在毛泽东诗词中别具一格。它用白话写成,具有民族风格,句子比较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这是不是他对“新体诗歌”进行的一次探索性的创作实践呢?这首诗,毛泽东最初只同意在内部传阅,并未公开发表,但它不胫而走,流传很广,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直至他逝世后的1982年才在《解放军报》上刊载。
三、切磋诗艺,精益求精
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报着谦虚、严谨的科学态度,虚心向其他同志学习。他称赞陈毅的诗“大气磅礴”,“豪情奔腾”;“董老善五律”、他的诗“醇厚谨严”;“剑英善七律”,他的诗“酣醇劲爽,形象亲切,律对精严”,“都值得我学习。”
1960年夏天,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周扬作报告,事前送请毛泽东审阅。毛泽东于7月17日复信给周扬说:“对我的诗词的那一段颂扬,不适当,请删掉。”这说明毛泽东非常谦虚。
1961年底,臧克家写信要求毛泽东谈谈诗的创作问题,毛泽东在复信中写道:
克家同志:
几次惠书,均已收到,甚为感谢。所谈之事,很想谈谈。无时有些忙,抽不出时间来;而且我对于诗的问题,需要加以研究,才有发言权。因此请你等候一些时间吧。专此奉复,敬颂撰安!
毛泽东
1961年12月26日
毛泽东在诗歌创作上还善于汲取合理的意见,反复修改自己的诗作。
1962年,毛泽东的《词六首》即将在《人民文学》发表之前,他亲自把这六首词寄给臧克家等同志征求意见。4月24日他在给臧克家同志的回信中说:“你细心给我修改的几处,改得好,完全同意。还有什么可改之处没有,请费心斟酌赐教为盼!”在另一封信中又说:“数信都收到,深为感谢,应当修改之处,都照尊意改了。”信中提到臧克家同志修改之处,是指《词六首》前的小序。小序中说:“这六首词,于1929一1931年,于马背上哼成的,通忘记了。《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同志们搜集起来寄给了我,要求发表。略加修改,因以付之。”排印前,臧克家替他勾去了第一个“于”字。也是在《词六首》发表之前,毛泽东给陈白尘同志的信中流露出遗憾的情绪,说“你为何不给我认真地修改一次呢?”
1964年元旦,《毛泽东诗词》正式出版之前,毛泽东亲笔开列名单,召开座谈会,请同志们对他的诗词提出意见。20多人参加座谈会,其中有几位中央负责同志和文艺界的领导人。毛泽东用大粗铅笔写了张条子:“请同志们一议。”那次座谈会上,大家对其中三首诗词,建议暂不收入集中,毛泽东同意了。臧克家和葛洛商讨后写出了23条意见,会后托田家英带转。
《毛泽东诗词》正式出版了,臧克家拜读后,发现其中有13处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作了修改,包括标点、个别字、小注中的字句,还有整个句子的调换。在1957年1月毛泽东的那次谈话中,毛泽东对臧克家说:“你在《中国青年报》上评论我的‘咏雪’词的文章,我读过了。”臧克家趁机问:“词中‘原驰腊象’的‘腊’字怎么解释?”主席反问“你看应该怎样?”臧克家说:“如写作‘蜡’比较好讲,‘蜡象’正可以与上面的‘银蛇’映对。”毛泽东点头说:“好,你就替我改过来吧。”臧克家后来说:“我了解他的平等待人,真诚相见,所以敢于坦率地表示个人意见。”1957年1月12日,毛泽东给臧克家的信公开发表后,北京大学一位同学给他写信,指出信中“遗误青年”的“遗”字,应改为“贻”字。毛泽东欣然接受,认为这位同学的意见很对,并特别向《诗刊》编辑部打招呼,请他们公开订正,丝毫不因为意见是一位青年学生提出的而不予重视。【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毛泽东“胸中装着整个世界,始终没有忘记诗!”革命家和诗人在毛泽东身上是和谐地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
如今,人去物在。但他给我们留下的那几十首诗词已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千古绝唱,毛泽东关于继承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论述,指引着我国新诗发展的前进方向。
二四 只要群众喜欢就是好文章——毛泽东与周瘦鹃
周瘦鹃,原名周国贤,江苏省苏州人,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早年翻译过高尔基的作品,曾得到鲁迅的赞扬,抗日战争前夕,还与鲁迅、郭沫若等联名发表宣言,呼号抗日。他数十年担任上海中华书局、《申报》、《新闻报》编辑和撰稿人,创作过不满现实、抗日进步的作品,也写过风花雪月,闲情逸致的文章,在园林设计和盆景艺术方面颇有造诣。
解放后,年过半百的周痉鹃曾一度搁笔。原因是那些他十分熟悉的东西大多已不符合时代的精神,而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与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这样的题材,他又十分陌生。于是他把目光转向苏州自己摆满花卉盆景的寓所——“爱莲堂”,打算“退藏于密室,消磨岁月于千花百草之间,以老圃终身。”
党和政府并没有冷落这位老作家。
周恩来、朱德、陈毅、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曾光临“爱莲堂”,关心他的生活,安排他的工作。
建国后,他曾任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代表、江苏省和苏州市博物馆名誉副馆长、苏州市园林管理处顾问等职。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鼓励下,周瘦鹃逐渐摆脱了萧瑟迟暮之情,先后写出了很多歌颂新社会的散文和有关花卉、盆景、景物、节令等的知识小品。读者和同行对这位以新的姿态重新活跃于文坛的老作家,十分欢迎。
1959年4月上旬,周瘦鹃赴京出席第三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4月28日,正值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闭幕。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