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当年,忽必烈最后一次派遣使节去劝说日本人改变态度。然而,北条时宗声称这批使者是由间谍组成的,把他们全部砍头。为了报复,忽必烈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远征。为了保证成功,忽必烈做好了详细的入侵方案,远征军的统帅构成也仔细地进行了平衡,包括一个蒙古人、一个汉人和一个高丽人。海军统帅由高丽人洪茶丘担任,因为高丽国王坚持要由高丽人指挥海军中的本国水手。远征军汉军指挥官由刚刚投降蒙古的南宋将领范文虎担任,蒙古军指挥官仍是忻都。元军有十几万大军,高丽则组织了一万人的军队和一万五千名水手以及九百艘船只,并提供粮食供应。出于对高丽积极协助的感激,忽必烈特别指示元军在穿越高丽国土时不得扰民。第二年,忽必烈又向远征军补充了大量给养,包括军饷、盔甲和弓箭等。
1281年,第二次远征正式拉开大幕。按照元军统帅部的计划,四万名士兵从中国北部乘高丽船只开往壹岐岛,与从福建泉州开往那里的十万蒙古大军会合,联合攻击日本其他地区。然而,这次远征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偏差。先是各个方面的将领意见不合,争论不休。继而是从南部乘坐中国船只出发的主力部队延误了战机。从北方先期到达的军队,在高丽统帅的指挥下于六月十日攻占了壹歧岛。在久候主力不到的情况下,这支部队只好在两个星期之后独自继续向九州本岛进发。他们在宗像附近登陆,此处距日本人辛苦修建的主要防御工事的北边不远。此时,南部的中国军队终于完成了准备工作,并且在得知他们的盟军已经登陆以后,决定在九州与他们会师。他们在九州南部登陆,打算向北进攻,与其他元军会合。以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看来元军的胜利显然是唾手可得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日本军人凭借用墙垣构成的防线,成功地阻止了南、北两路蒙古军队。汉、蒙、高丽统帅间的矛盾也削弱了远征军的力量,再加上占远征军绝大多数的汉人军队,士气低落,根本不愿投入到这场艰苦的战斗中去。结果,这两支军队打了将近两个月,不分胜负。
随后,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让忽必烈发动的这次远征以惨败告终。八月十五日和十六日,一场巨大的台风袭击了九州沿岸。蒙古军试图把船开往公海躲避危险,但是失败了。这次台风让四万名北方战士损失了三分之一,十万名江南军损失一大半,靠近海岸的士兵或被日本人屠杀,或在企图借助留在岸边的小船逃跑时被淹死。
蒙古人的失败让自我膨胀的日本种族主义情绪一度甚嚣尘上。日本人认为这次台风是从神那里刮来的保护日本的神风,是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的。他们认为,神绝不会允许敌人征服和占领他们的疆土。
第二次失败并没有让忽必烈汲取教训。相反,他被这奇耻大辱激怒了,并顽固地坚持再次远征日本。他下令南方商人和东北的女真人为这次战役建造战舰,要求高丽人为这次进攻提供大量大米。但是,这次他遇到了强烈的反对。1283年,中国南方的商人抗议为这次远征必须建造五百艘战船的沉重负担。1285年和1286年初,忽必烈收到了他的幕僚的几个报告,都是劝阻他再次进攻日本的。1286年,面对巨大的反对声浪,他表示让步,计划中的第三次战役被迫中止了。至此,蒙古与日本的军事关系以蒙古的败北而结束。
这两次远征的失败对忽必烈的政权乃至元政权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然而,所有的资料都显示,忽必烈派遣特别远征军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惩罚曾经伤害过蒙古使节的外国人。而这来自他的不安全感。首先,他是通过不合法手段登上汗位的,他企图利用外国统治者的臣服向自己国内臣民炫耀自己的权威。其次,作为中国皇帝和众汗之汗,他遇到了持续不断的压力,使得他必须通过扩张帝国版图来证明自己治理国家的能力。最后,通过征服战争获得经济利益无疑也是他的动机之一。然而,13世纪这两次失败的远征非但没有增加忽必烈作为众汗之汗的荣光,反而给蒙古人和忽必烈本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它打破了蒙古人在东亚战无不胜的神话,这让维持他们政权的一个重要基础,即让对手感到恐怖的震慑力被动摇了。这几次远征也对元朝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以至于忽必烈不得不起用阿合马和卢世荣等遭到汉人鄙视的财政管理官员。至此,忽必烈的声望和财政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元朝本就不稳定的统治也变得更加风雨飘摇。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纯属谎言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马可·波罗可谓大名鼎鼎。马可·波罗,也译作马可·孛罗,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此人生于1254年,死于1324年。原本,他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威尼斯商人”。然而,人以书显,那本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游记”让他名声大噪。
据《马可·波罗游记》称:大约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随其父亲、叔叔,由两河流域,经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东方。1275年5月,马可来到蒙古帝国的上都(内蒙古多伦县),并获得了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在元朝当了十七年官,游历足迹几乎遍布中国。曾到过今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及北京等地,期间一度到达缅甸。1292年,因伊儿汗国可汗遣使向元室求婚,马可·波罗奉命护送公主出嫁,离开中国,从海上经苏门答腊、印度等地到达波斯,并于1295年末回到祖国威尼斯。
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马可·波罗确曾到过中国,游记记载的情况基本属实。不过,从《马可·波罗游记》一书问世七百多年以来,就一直有人怀疑他是否到过中国,以及他的游记是否是伪作,并形成了“马可·波罗学”的两种观点:怀疑论和肯定论。
质疑和肯定
对马可·波罗这段经历,早在他在世时就有人表示怀疑。1298年,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发生过一场战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马可·波罗身陷囹圄。在狱中,由他口述,由狱友鲁斯蒂谦记录,写下了这本《马可·波罗游记》。1299年马可出狱,并从他的“老乡”那里获得一个新名字——百万马可,意思是说他善吹牛皮,这可能与那部游记有关,他们认为一个囚徒的话当不得真。关心他的朋友,甚至在他临终前劝他把书中背离事实的叙述删掉。
然而,随着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对东方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游记中讲的许多事物逐渐被证实,不再被视为荒诞不经的神话了,但还是有人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一些可疑之点如襄阳献新炮、扬州做了三年官等等,这一切都使人对波罗一家曾长期住过中国发生怀疑。
19世纪初,德国学者海尔曼认为,《马可·波罗游记》是一部冒充为游记而编排拙劣的教会传奇故事,是为了传教士和商人的利益,用以激发、感化蒙古人的热情,以便到中国通商而创作的。并且说,马可·波罗一家最远就到过中亚布哈里亚(Bucharia)境内,关于蒙古帝国的情况是从曾到过该地的商人们口中听来的,关于印度、波斯、阿拉伯及埃塞俄比亚的叙述则抄自阿拉伯著作。1965年,德国史学家福赫伯也在一篇报告中说,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还是个没确切答案的问题。
随后,英国人克鲁纳斯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提出了四个极具重量的疑问:第一,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没有一件可以证明马可·波罗所言的事情属实。关于这点似乎有点武断,或许仅仅是没有发现。
第二,《马可·波罗游记》中很多统计资料充满疑点,把中国丰富多彩的景象搞得灰蒙蒙的。
第三,中国两件最具特色的文化产物茶和汉字,以及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在书中都没有提到。
第四,《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这可能是因为他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
但是,有学者驳斥了这几点疑点。
第一,虽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史籍中还没有发现直接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但有间接资料。有一个名叫杨志玖的中国人和一个叫伯希和的法国人,在中国的《永乐大典》和外国的《伊尔汗史》、《蒙古史》中,找到过一条反驳的“证据”。这几部史书中提到1290年阿鲁浑王的三位使者兀鲁斛、阿必失呵、火者的名字,与《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的阿鲁浑王三位使臣的名字以及所处的年代完全吻合,这便是证据。第二,马可·波罗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著书环境又在监狱里,没什么图书资料可供参考,而且是同狱难友记录的,所以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第三,他可能保持着本国的习惯,不喝茶,所以没提到茶。同样,他不认识汉字,文化水平不高,因而不提汉字书法和印刷术实属正常。第四,书中地名多半用波斯语或蒙古、突厥语表达,说明他接触的主要是波斯人、蒙古人和突厥人,而很少接触汉人,因而中国地名多用波斯拼法。
上面的反驳有些道理,但由于没有直接证据,不能成为铁证。第一条虽然有《永乐大典》等旁证,但由于仅是“孤证”,也很难成立。而且《永乐大典》与更早的《元史》有出入。《元史》中根本没有提到《永乐大典》中记载的那三位使臣。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