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小说: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作者:忽培元字数:3519更新时间 : 2017-07-31 17:24:27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西北革命的星火,曾经在这里点亮。那是齐心久已向往的地方。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今日终于能够成行……

    “去吧,借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到西北走走也好,顺便看看老区的变化,看看老区人民的生活过得怎样,也代我向老区人民问好。”

    齐老想到这里,耳边再度响起习老的临行叮嘱。感动的泪水模糊了眼睛。习老何尝不想亲自回陕甘看看,他常常在睡梦之中,都会喊出“南梁”、“延安”、“横山”、“绥德”这些地名。这些地方他太熟悉了。当年留下的记忆,再久远的岁月和风雨,也是无法抹去。可是他的身体,医生不同意他再像年轻人一样的长途跋涉。因此,他就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夫人齐心的这次回访。
 
    ■中华民族之根
 
    行进两个多小时,黄陵桥山的古柏,终于郁郁葱葱地呈现在眼前。“拜祖是神圣的事情。那里听说还有毛主席亲笔写的《祭文》。”齐老深情地说。

    汽车努力地驶上黄帝陵的盘山石道。两旁古柏森然,陵前香烟缭绕。想不到清明已过,谒陵拜祖的人还会这么多。 

    “早就想来拜祖,一直没有机会。1949年那次路过黄陵,曾向这古柏山上望过一眼,那还是解放初,巍峨的桥山、葱茏的古柏在初夏的阳光下透出诱人生机,好像也在同人民一起分享着解放的喜悦。”齐老自言自语地说,言语中充满了诗意。

    是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桥山依旧耸立,古柏依旧葱茏,昔日寂寞的陵庙古迹,如今不仅成了国家级的旅游景点,更是全世界的华人关怀注目和寻根拜祖的地方。齐老恭恭敬敬地站在镌刻着毛泽东《祭文》的石碑前,认真默念一遍,态度十分地虔诚。

    “中华民国26年,也就是1937年的4月5日,”齐老念道:“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祭文》全录如下: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
    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
    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
    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
    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林祖涵也就是林伯渠,当时任陕甘宁边区主席。你们都看见了,毛主席的祭文写得真好,对统一战线充满了诚意,对团结抗敌充满了信心。可以看做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宣言的前奏。不久之后,就爆发了‘七七事变’,随即八路军向全国发布了抗日宣言……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为了接收西安,习仲勋率领西北局的同志们冒着尚未停息的战火硝烟,先期出发。一个月之后,我抱着刚满百天的桥桥,搭乘一辆大卡车去西安,石子公路,坑坑洼洼,车子颠簸得很厉害,加上孩子病了又顶着烈日……”

    “司马迁《史记》说,‘皇帝者,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齐老面对讲解员的解说,听得十分认真。革命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毛泽东的《祭文》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全民族自强不息、英勇抗战的心声。

    “黄帝崩,葬桥山。”看来,黄陵的历史是有史书记载的,并非是后人杜撰。是我们民族的根脉源泉所在,号称人文初祖。

    此刻,齐老一行就来到了这举世瞩目的桥山脚下。来到这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的根源所在。黄帝,这位神灵能言,敦敏聪明的上古先贤,是我中华民族公认的“五帝”之首。《史记》云“黄帝生昌意,昌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他老人家就安卧在这绵绵桥山的青山翠柏之中。也有传说是“衣冠之塚”。说黄帝临终骑龙将要升天,天下臣民感于他的无量功德,纷纷跪地扯衣拽靴,结果,一座土塚之下,只有衣冠而并无龙体。显然,这传说是与《史记》中的记载不同。当然还是文字记载更为可靠。无论如何,人们在这圣土之中,播下了中华人文始祖的文运根脉。作为黄帝子孙,五千年之后,站在这样的一座承载着民族根基的大山之下,怎么能不心潮澎湃呢。

    “抗战期间,毛主席在延安亲笔写了《祭文》,清明派林老专程来黄陵代表我们党同国民党一道寻根祭祖,争取共同抗日,成为了载入史册的历史佳话。也是今天海峡两岸共同承认的事实。同根同祖,当年可以团结御敌,今天也一定可以通过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毛主席此话,今天读来,也是毫不过时呀。”

    齐老兴奋地说着,坚持下车同大家一同步行,拾级而上。一路看到那些生长茂盛的古老柏树,便又触景生情想到了陕甘边的南梁。听习老讲,南梁山区,也有许多的四季常青的柏树。

    是的,笔者到过南梁,在那陕甘边境的群山之中,在花池、环县一带的悬崖峭壁之上,不知为什么,也生长着许多四季常青的柏树。这种寿命长而木质坚硬的奇树,它们专拣常人难以涉足的地方生长,再干旱再寒冷都不惧怕。我常常面对那黄土高崖上碧绿茂密的柏树,就想起当年闹红中的前辈和先烈。他们在白色恐怖的枪林刀丛中冲出来倒下去。如果在他们倒下的地方,能长出一棵柏树的话,那也会像这桥山一样,成为一望无际的柏树的青山,千年万年都是绿染大地,令人面对他们,总要肃穆起敬……

    “在我看来,刘志丹、谢子长和千千万万西北革命中倒下的烈士,就是黄土高崖上四季常青的柏树。应该让我们的子孙万代像记住轩辕黄帝一样记住他们,因为他们都是黄帝的优秀子孙,是推动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英烈人杰……”

    说到这里,老人兴奋的声音有点颤抖。谒陵者照例得绕陵一周,然后上香叩拜。从黄帝陵到黄帝庙,齐老仍然坚持步行。一路之上,年轻热情的讲解员搀扶着老人家,娓娓动听地讲述着有关黄陵的美妙民间传说。黄帝手植柏、黄帝挂甲柏、黄帝大脚印、黄帝浮雕像,每一个景观,都有一段美妙的传说。老人家兴致勃勃,听得认真,还不时提问,发出天真的笑声。走出黄帝庙门,天空突然晴朗。只见整修一新的庙前景区,广场雄浑博大,巍然壮观。两侧引沮水入池的人工湖碧波涟涟,云影绰绰。这一切,都衬托在高高的被柏树覆盖的桥山之下,山光水色,蓝天白云,令人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老与尊严,兴旺与发达……

    “大伙照张相吧。”齐心老人站在庙前台阶上亲切地招呼大家。等到乘车将行,她还恋恋不舍,回首望着桥山沮水,犹存无限感慨。

    ■炼油厂想起赵占奎

    当日。12时30分,齐老一行离开黄陵,继续北上,途经延安炼油厂,按照当地安排,在厂招待所午餐休息。

    炼油厂所在的交口河——洛河与葫芦河交汇后,转了一个90度的大弯,于是便在三山之间淤积出一片平坦的土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延安地区在这里建设了一座炼油厂。笔者有幸参与了这个项目的论证和决策。当初的设计能力仅有年炼油能力75万吨。如今厂子已经发展成为年加工300万吨原油的国有大型企业。原先进口加拿大的那套旧设备已经换成了国产新设备。这是延安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每年向地方和中央财政提供将近10亿元财力。近期由于体制变化和石油价格问题,遇到了一些困难。

    在延炼招待所,齐老吃到了陕北农家茶饭。这是进入陕北的第一餐饭,有油馍还有油糕,特别是喝到了香甜的米酒,一下引发了老人家许多的回忆。

    “这些在当年,都是我们和老乡们过年才能吃到的饭食。”老人家很兴奋,吃饭中不时诉说着往事,流露出对逝去岁月的无限深情。“记得在绥德郝家桥蹲点,过年是在房东刘玉厚家里,那年开展大生产运动,粮食大丰收,窑里的糜谷是大洞子圪堆小洞子流。老刘后来成了边区劳动模范,受到了毛主席题词表彰。老刘的婆姨真能干,从前过年只泡二升米的糕,那年一下泡了二斗半米,天天支油锅,顿顿吃炸糕,直到二月里才吃停当。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签到种田!小农女致富养赘婿!尘途有路聊天群,但从无限曙光开始天灾末世:手握随身公寓,囤千亿物资奥特曼任意键:启明海岛军嫂美又飒,高冷少校领证了阳光一直在路上穿越异世界之重生归来七零:她进山当猎人王带全家吃肉白宣之恋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