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小说: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作者:忽培元字数:3554更新时间 : 2017-07-31 17:24:27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在杨家岭沟口,有一所希望小学,是习老与齐老前几年帮助联系投资修建的,当地就命名为“习仲勋希望小学”。齐老在校门口伫立良久,透过校门的栅栏,看得到孩子们正在上课,朗朗的读书声使老人十分高兴。

    “毛主席在杨家岭居住时,写的文章真多,像《五四运动》、《青年运动方向》、《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还有《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等。这些重要著作,都是诞生在杨家岭的窑洞里。这些文章当时一发表,我们都争着学习。有的段落几乎能背下来。当时延安和整个解放区就是按照毛主席的政策和策略,开展工作的。习仲勋对学习抓得很紧。他白天工作忙,每天晚上都要在煤油灯下坚持学习到深夜。他还经常督促我要抓紧学习。说毛主席的文章,越读越深刻,工作中,思想上的许多疑难问题和模糊认识都能从中找到正确答案。”

    我惊叹于老人家的记忆力。更对他们那一代人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领袖的忠诚感到敬仰。那绝不是什么个人迷信,而是体现了一个政党的凝聚力,一个领导人思想的感召力和个人人格风范的吸引力。延安时期的毛泽东是完全具备了这样的魅力,这是革命力量的重要凝聚力。这种出自自发的对党和领袖朴素真挚的感情,同“文革”中搞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是有本质区别的。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许多老同志,在“文革”中挨了整,吃了不少苦头,但是他们对于毛泽东同志的感情和崇敬并没有丝毫的改变和减退。在他们的心目中,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错误,并不影响他作为我们党和军队缔造者和毛泽东思想的集大成者的伟大与光辉。这种无私博大的精神境界,绝不是普通人都能够具备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习仲勋同志就是突出的一例。
 
    ■中央大礼堂与“七大”
 
    这天,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杨家岭的山水草木,使齐心老人感到格外的亲切和温暖。她首先来到著名的党的“七大”会议旧址:中央大礼堂。这是一座砖木结构、设计独特的建筑。外观具有欧洲哥特式建筑的某些特点,而内部则采取陕北窑洞式的无梁大跨度穹窿式的结构方式。可谓最典型的“洋为中用”,“土洋结合”。令人不禁联想到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这也许正是当时的设计者们的一种追求。因为1942年开始建设的这座建筑,是专门为党的七大召开做准备,而七大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确立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内的指导地位。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在那“胜利的光芒很快要放射到全世界全中国,中国人民八年来所努力的伟大工程,业已逐渐接近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期”(朱德语),中华民族的一群优秀儿女由全国各地聚集到这里,描绘未来中国的蓝图。制定民族振兴的新路线、新政策和新方针。作为出席会议的547名正式代表之一,习仲勋同志光荣地参加了“七大”,并当选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杨家岭依旧沐浴着春风。这里还是毛主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地方。面对着礼堂内毛泽东和朱德的巨幅画像和代表们进入会场的历史照片,面对着院子里吴印咸拍摄的那张著名的聚集了中国革命文艺几乎所有骨干人物的历史性的合影,面对着半山坡上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等故居和领袖与人民亲切交谈的照片,面对着毛主席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石桌石凳以及沟道里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耕种过的那一块菜地,面对山坡更上面当年中组部、中宣部机关窑洞旧址,面对这记忆中亲切熟悉的一切,齐心老人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神圣的肃穆和历史的荣耀。作为历史的滚滚洪流中的一朵浪花,经历过那轰轰烈烈,如今面对着这定格下来的历史,真是感慨万千。

    啊,杨家岭。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会忘怀的精神家园。齐心联想到,当前党中央要求全党,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整风”精神开展“三讲”教育。这也同当年的整风运动一样,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世纪的新挑战,进行的一次全党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是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保证我们的干部队伍的纯洁性的重大政治决策……在这新的重要历史关头,杨家岭给人的启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万众瞩目的古城
 
    从前的延安城其实是一座军事要塞。北宋时期,宋与西夏争夺边关时,这里是前沿阵地。当时镇守过这里并主持延州政务的范仲淹留下了不朽的词章《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峰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低沉哀婉之中不乏慷慨豪放的边塞词仍然被延安人广泛传诵。延安至今保留着沿凤凰山顶而上的土城墙。那时候的“塞下”,是就“塞上”、“塞外”,即长城以外而言。当时延州即今日的延安为西北边地,是预防西夏进犯的军事重镇,可谓是兵重城坚。在延安城四周,还分别有南二十里铺、东周家湾、北安塞和卢子关等,共计五座关城,称之为五花连城。延安城则为中心要塞,这里遗迹至今清晰可辨。可见毛主席党中央当年进驻延安,也是具有军事上的考虑。易守难攻,又有很便捷的退路。延安周围的山,同城融为一体,又与峰峦相接。从半山上或山根居住的窑洞中,就近上山,即可以撤离退出。这是别处的山所不具备的。毛主席转战陕北,正是充分地利用这种神奇的地形,牵着蒋胡军队在陕北开展了一次“军事大游行”,直“游”得国民党军晕头转向。而西北革命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也正是利用这种地形,同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周旋,使革命成果不断扩大的。

    汽车由北向南横穿延安全城。当地负责接待的同志让把车子开得很慢,有意让齐老看一看今日的延安市容。在宝塔山上看延安,她觉得延安城扩大了。乘车穿过整洁繁华的中心街,她觉得延安城长高了。原先的旧城墙早已被城区建筑淹没,唯有凤凰山上的那一部分还隐约可辨。在她的记忆中延安城原先只有两条街道,如今南北纵向有了三条街道,东西横向的街巷多达十多条。当年延河上只有一座低矮的便桥,如今城区南河与延河,有八座大桥连通。绕城的道路也因西沟与市场沟的打通而形成了环线。四周山上原先光秃秃的,如今早已是林草葱绿。延安再不是原先那座仅有几十户人家的边塞小城,而变成了一座拥有二十多万人口、楼房林立、功能齐备的现代化旅游名城。在各革命旧址和风景名胜旅游点上,外地来旅游的人很多,还有不少外国观光者。这座小城的繁荣,不仅仅是因为历史的荣耀,更因为有了今日的发展。许多来到延安的人产生了与齐心老人同样的印象:想不到延安的发展变化会这么大。要不是宝塔山和延河,延安就变得几乎认不得了。
 
    ■老警卫想见老首长
 
    陕北的地形,可以用沟、渠、梁、峁、砭五个字来概括。如果说前四个字中都是对黄土丘陵外表的描述,那么这个砭,就是对于其本质特征的揭示了。砭首先是石头的称谓,陕北的山,是松软的黄土掩盖着坚强的岩石。砭即是山脚下裸露出来的岩石突出部分。往往靠山临河,形成悬崖峭壁。延安有许多类似的石砭,如青化砭,闫家砭,大砭沟,小砭沟。花石砭,即地处城南,由南川向杜甫川拐弯处的一道砭,当年的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就处在这砭崖之上。

    午休之后,第一站要看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花石砭了。关于花石砭的话题,前面已经涉及,在杜甫川沟口,一个叫高家园子的山上,原貌完整地保留着。
    
    过午的太阳依然强烈。齐心老人换上了一身黑色的绵绸中式夏装,戴上草帽,显得格外精神。刚出万花山庄四合院的门,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让孙儿搀扶着来看望她。老人叫黄克强,是陕甘红军游击队的老战士。陕北当年有成千上万这样的识字不多,但革命意志却异常坚定的青年农民参加了革命队伍。眼下这位行走不便的老者,就是那千千万万跟着刘志丹、习仲勋闹红的战士。他1932年参加革命,身经百战,多次负伤,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刘志丹、习仲勋的“亲部下”。黄老性格耿直,看不惯的事情好“管一管”、批评批评。建国后他在地方公路系统工作,老习惯还是未改,结果犯了“上怒”,“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中都挨了整。黄老不服,他说自己是八次上京告状,经习老多次给地方写信,冤案才得以平反。他听说齐心同志回来了,特意赶几十里路来看望她。

    齐心看着这位英姿不减当年的老红军十分感动,忙上前握着他的手说:“我不知道你来,不然我应当主动去看你,代表习老去看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白宣之恋签到种田!小农女致富养赘婿!天灾末世:手握随身公寓,囤千亿物资聊天群,但从无限曙光开始海岛军嫂美又飒,高冷少校领证了七零:她进山当猎人王带全家吃肉尘途有路穿越异世界之重生归来阳光一直在路上奥特曼任意键:启明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