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小说: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作者:忽培元字数:3510更新时间 : 2017-07-31 17:24:27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老人十分感动,眼睛里噙着泪水说:“习老身体可好吧,代我黄克强向他老人家问声好,就说他的老警卫想见他。”

    面对这动人的一幕,大家都很感动。这种生死之交、革命情谊,是人世间最高尚的,也最能经受住时间与任何的风风雨雨、人事变迁的考验,永远不会淡漠。齐老转身将黄克强让回屋里,又是倒茶,又是递毛巾让他擦汗,还亲自削一个苹果要他吃。然后坐下来问长问短。就像老熟人拉家常一样。最后还安顿说要他留下来一同吃晚饭。老人家起身说:“不用了,只要见了面,就满足了。”老人告辞出来,还一再说:“代问候习主席好!就说他的老警卫想见他老人家。”

    齐老感动得眼睛湿润了。什么叫血肉联系,这就是血肉联系。在任何时候,相互都思念着,相互都惦记着,相互都盼望着能够相见。真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呀。
 
    ■习书记住过的窑洞
 
    汽车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爬上了陡峭的花石砭的大坡。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旧址,原先被市卫生防疫站占用,如今已经腾出,辟为专门的旧址将向游人开放。大门外,立着一座石碑,注明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规格显然是有些低了。碑文介绍了1942年9月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所在地。高岗、习仲勋先后担任书记……

    1941年5月,为了统一整个西北工作的领导,党中央决定将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与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合并,成立中共西北中央局,西北局成立后先在延安城西郊的张崖村办公,后迁至花石砭,直到撤离延安。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14日,著名的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就在花石砭新落成的礼堂召开。会议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举行的,毛主席两次到会演讲,任弼时始终到会指导。会议结束时,毛主席亲笔题词,奖励了王震、习仲勋、马文瑞等22名领导干部和劳动模范。这次会议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了新的团结。大大促进了陕甘宁边区各项工作。齐心老人仔细地读完了碑文,然后走进院子,同迎接她的当地居委会主任一道寻找当年住过的窑洞。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习仲勋同志担任西北局书记。由此时开始,到1947年3月,齐心同志随习仲勋住在花石砭。当时住的是有套间的两孔窑,一边办公,一边住宿。但齐心老人开始怎么也找不到。原来以后的住户把套窑的过洞封了,最终还是凭着记忆找到了那两孔窑洞。

    据担任过西北局副书记兼任组织部部长的马文瑞回忆,“习仲勋同志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善于从实际出发把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西北实际相结合,使西北局的工作实现了毛主席要求的‘做一个样子给全国看,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例如在推动全国的民主化上,习仲勋同志在参加会议和民主政权建设中坚决执行中央指示,保证了中央方针的顺利实现。他以身作则,善于与人团结,推心相与,共同合作,受到民主人士的敬服。他以平等谦虚的态度同民主人士讨论问题,以开诚布公的合作方式和他们交朋友……”

    马老讲这段话时,笔者有幸在场,那是要代他起草一篇回忆西北局工作的文稿。讲到这里,马老眼睛里闪着亮光,陷入了一阵沉思。那是在习老去世之后。马老第一个赶去悼念过他的老战友回到家里,一直在客厅里坐着,同工作人员回忆着当年同习仲勋一道在西北局工作时的情形。随后他说:“那时,我们门挨门住在花石砭新落成的窑洞里。他每天晚上都工作、学习到深更半夜。白天他的办公室里总是人不断,我开玩笑说,仲勋同志,你这里可真是高朋满座呀!他笑着说:‘有人上门来,是好事呀!’的确,许多民主人士有什么问题,都愿意找仲勋同志讨论。作为班长他给我们带了一个好头,使西北局在贯彻中央‘抵制和反对国民党一手遮天、一党专政,努力实行民主政治和‘三三制’政权建设上,成为了全国各解放区的模范。”

    那天在花石砭,齐心老人好一阵子坐在自己当年住过的窑洞炕上,用手深情地抚摸着那熟悉的土炕回忆道:“陕北的窑洞可是住着养人呀!冬暖夏凉,到了隆冬腊月,数九寒天,只要做饭时在炕灶烧一把火,炕就热了,夜里睡下,就一点也不冷。仲勋总是把热炕头让给我和孩子睡。自己盖着军大衣睡在靠门口处给我们挡风。他这个人一辈子就是这样,总是替别人想得多,总是先人后己……”

    习仲勋同志不论在哪里工作,担任什么职务,时刻联系群众是他的本色。正因为这样,毛主席评价习仲勋说:“他从群众中来”。这是对他最中肯的评价。他在担任西北局书记时经常讲:“我们天天喊群众观点,就要深入到群众中去,真正把群众看作自己的亲人,一点一滴脚踏实地替群众做些事情,为群众服务。”他批评一些现象说:“我们决不能只想步子迈得大,你步子大,跑得快,群众就跟不上。也不要追求形式一致,都一般高,都一样齐;你硬要,就只有来个强迫命令。这是作风问题,又是思想问题,群众观点问题。”  

    当人们面对花石砭的窑洞,这些亲切的教诲,犹在耳际。这些话,对于共产党员来讲,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应当牢记在心,落实于行动的。
 
    ■“鲁艺”旧址桥儿沟
 
    这是一座教堂。在陕北地区,从前有许多这样的教堂。它们修得很坚固,也很洋气。处在黄土山峦的窑洞村落之中,就像是鹤立鸡群,看着很不协调。但是它确实是历史的存在,是陕北历史演进的产物。见证着中国人民倍受精神侵略与奴役的历史。延安桥儿沟的这一座教堂当然也不例外。但是由于革命的原因,赋予了它新的含义。于是它成为了功德与不朽的象征。

    1935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出资修的这座天主教堂。当时的这座纯粹欧式建筑风格的神气活现的教堂,当年的那位传教士无论是处于怎样的动机,也肯定不会想到,这竟然成了“洋为中用”的一个见证。1937年到1939年2月,教堂曾被辟为中央党校礼堂。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此召开。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尽快地把“东洋鬼子”赶出中国。从1939年以后,桥儿沟成了著名的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校址。教堂的周围有一些辅助建筑,先后是中央党校、鲁艺学员的教室和宿舍,延安光复后也是中央医院的所在地。如今,当时的教堂还在,医院用作病房的那一排窑洞还在。

    眼下,76岁的齐心老人,领着当年在此出生,如今已经年过半百的女儿桥桥故地重游,真有许多难以说清的感慨。

    “桥儿,这回可是真正回到你的老家啦。1949年3月,你就是在这里生的,所以你姥姥给你取名‘桥桥’。”

    齐心老人告诉随行的女儿桥桥。女儿很感动,当即提议:母子俩在她出生的窑洞前合个影吧。实在是太难得、太珍贵、太有意义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在这世纪之交的盛夏时节,在党中央号召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关头,母女俩的人生轨迹又聚会到了这里,这将意味着什么?一切都将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值得记住的是,就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在桥儿沟召开之际,习仲勋正担任中共关中地委书记、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关中军分区政治委员兼警备第一旅政治委员。六中全会,是在王明的主持之下召开的一次中央全委扩大会议。会议的决议案中,过分突出强调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提出一个口号,即“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如果按照这个口号办,那我党对于陕甘宁边区的领导权就会旁落人手,像关中地区这一类“统战区”,就等于要把政权束手交给国民党了。然而实际上,情况并不是这样。我们从习仲勋1940年1月至4月给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两篇报告,便可以看出,习仲勋在执行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时,采取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真务实态度。看得出他对于敌人磨刀霍霍,调兵遣将,加紧准备包围进攻的形势了如指掌,同时对于敌人的虚弱与困扰也知之甚清。并针对敌情,制定了正确的反摩擦策略原则及“巩固自己、扩大自己、动员群众和加强除奸”整体工作和保卫工作的中心任务。明确提出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和“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展开普遍的政治斗争”、“加强军事上的动员,准备奠定战争的实力基础”的总策略。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在实际工作中习仲勋是努力做到了“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他当时在许多重大矛盾和问题的处理上,都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他不脱离群众的根本所在。
 
    ■被遗忘的小沟坪
 
    延安北关,今教育学院后边的小山沟,小得几乎叫你无法辨认,连许多延安人都不知这个地方。可齐老却对这个地方印象很深。地名叫小沟坪,是中共中央党校旧址。1939年初,中央党校由桥儿沟迁至这里,并于1940年10月动工兴建礼堂。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白宣之恋穿越异世界之重生归来奥特曼任意键:启明聊天群,但从无限曙光开始尘途有路天灾末世:手握随身公寓,囤千亿物资签到种田!小农女致富养赘婿!七零:她进山当猎人王带全家吃肉海岛军嫂美又飒,高冷少校领证了阳光一直在路上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