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小说: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作者:忽培元字数:3507更新时间 : 2017-07-31 17:24:27

最新网址:www.llskw.org
同年11月延安当时最宏伟的建筑“中央党校礼堂”完工,这座占地1200平方米,可容纳千余人的大礼堂,在当时的延安可谓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
    
    “大礼堂建筑完工,”齐老兴奋地说:“有人提议在正面挂个题词什么的,以美观完善。大家很自然地想到了大学问家范文澜先生。请范先生题字,范文澜提议还是由毛主席题写为宜。毛主席欣然接受了党校的请求,立即要人拿来四张二尺见方的麻纸,主席提笔在手,沉思片刻,即一挥而就,写下了‘实事求是’四个字。毛主席还赋予这四个字以全新的哲学内容。此后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是以前的人们没有达到的理解境界。当年,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镌刻在正门上方。新落成的礼堂,成为延安一大盛景。此后,礼堂是每期学员举行开学典礼的地方。也是毛主席作整风报告的地方。1945年6月17日,出席党的七大的全体代表,在这里隆重举行了追悼中国革命死难烈士大会……”

    听齐老这么一讲,我们才意识到,这个小小的小沟坪,可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从1945年7月起,习仲勋同志担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时,齐心同志1941年在中央党校,1946年在党校六部学习时都曾住在这里。

    齐老很想看看大礼堂,我遗憾地说,“齐老,中央党校大礼堂已经于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队进犯延安时被毁。好在镌刻着‘实事求是’的四块石板如今陈列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成了珍贵的革命文物。校部领导住过的那排窑洞还在……”

    于是,我们陪着老人家看了老窑洞。窑院大门的外边,也立着一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齐心老人很快就找到了习仲勋当年住过的窑洞。她还记得当时同住在这里的还有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彭真和时任中央党校六部教育长的杨献珍等。
 
    ■超期服役的建筑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大礼堂,坐落在延安南关。这座雄伟的砖石结构的建筑,始建于1941年,可容纳1200余人,是当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开会的地方,也是当时许多重要集会,例如边区劳模表彰大会、边区职工代表大会、延安大学开学典礼、边区文教大会等重大集会的会场。而60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延安民众重要集会和观看演出的场所。习仲勋先后在这里当选参议会驻会议员和议长,并多次在礼堂开会,也作过重要报告。

    毛泽东讲,当年的延安,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实验地。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就相当于今日全国政协。这是延安时期创新的一种民主制度。共产党人在参议会中与党外人士实行平等真诚的合作,重要事情必须共同商议,这其实就是毛主席回答黄炎培打破“周期律”的最好的一种政治体制与民主协商机制。习仲勋作为中共代表,曾经担任议长并主持参议会的工作。他不仅以身作则,模范地带头同党外人士交朋友,还模范地执行中央精神,首先在绥德、陇东、富县三个地方试行干部配备的“三三制”。即地方政府中,党内、党外左派人士和统战对象各占三分之一。共选出乡县两级参议员三万多人,在此基础上普遍改选了县乡两级政府,同时选举出席边区参议会代表242人。在此试点的基础上,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在新建成的礼堂召开第二届参议会。“三三制”得到了普遍实行。曾经提出“精兵简政”建议,受到毛主席表扬并采纳的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就是本届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的,习仲勋在参议会制度和民主政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民主人士真心敬重的中共代表人物。

    眼下齐心老人站在这历经一个甲子年,仍未退役的边区大礼堂中,面对着主席台,回忆起习仲勋1946年3月8日在这里的一次讲话,她动情地说:

    “那是陕甘宁边区妇联召开的纪念大会。讲到工作方法,仲勋同志形象地说:‘我们有的同志只喜欢大叫大喊,不怎么高兴细针细线。我说你们女同志不应有这样一种脾气呀。号召是要的,但那不过是事情的开头,接下来就是要具体组织,或者叫具体落实。’讲到群众观点,他说‘我们决不能只想步子迈得大,你步子大,跑得太快,群众就跟不上。也不要追求形式一致,都一般高,都一样齐;你硬要,就只有来个强迫命令。这是作风问题,又是思想问题、群众观点问题。我们天天喊群众观点,就要深入到群众中去,真正把群众看作自己的亲人,一点一滴脚踏实际地替群众做些事情。’,一心一意为群众做事情,这是习仲勋的一贯思想,他自己一生奉行,也是反复强调的。因此,当西北局机关创办的报纸,就起名为《群众日报》。“齐老的现场回忆,格外生动亲切,令人感动。

    就是这样一处重要的革命旧址,1947年3月同样遭到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的破坏,门额上由谢觉哉同志题写的“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大礼堂”的青石横匾也被砸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礼堂先后进行过几次翻修,但仍然完整地保留了当年原貌。1956年5月,谢老回到延安,应邀重新题写的“延安大礼堂”五个大字,如今镌刻于正门上方。近年来,随着旧址开放,又在礼堂前厅举办了“陕甘宁边区推行民主政治图片展”。齐心老人仔细地看着,发现一张照片下面的说明文字,错把林伯渠林老介绍成了博古,她说:“这不是博古,这是林老。林老当时上了年纪,是鹤发童颜,博古当时还年轻,虽然都戴着眼镜。”

    工作人员立刻把她的意见记了下来。可见老人家看得有多仔细。
 
    ■边区政府办公厅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同国民党斗争的结果。它标志着边区由工农民主制转变为抗日民主制。陕甘宁边区所辖关中、延属、绥德、陇东、三边等五个地区,习仲勋同志曾在关中、绥德两地和边区担任党政军主要领导,为边区各项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大院坐落在距边区大礼堂不远的延安南关街。这也是齐心老人原定要看的一个点,是全国第一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石窑48孔,平房20间,院中靠山坐西朝东那几孔镌刻着边区政府“办公厅”三字的特大石窑完好无损。正中那孔最大的窑里,也举办了一个展览,这个展览的主题,是反映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权建设,内容很充实,但显得有些粗糙。有些该有的内容还没有。齐心老人看了,谈了补充意见。走出窑门,外面阳光很好,大家在门外台阶上集体合影留念。值得记住的是,边区政府办公厅的48孔石窑,建国后一直是延安地区行政专员公署的办公之处。直到1986年后,才搬进就近建成的楼房。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还在窑洞里办公,这当时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可见陕甘宁边区时期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延安人心中影响多么深远。笔者有幸在当年的窑洞中居住并工作数年,担任行署专员高树歧同志的秘书,它对我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要继续保持当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艰苦奋斗的作风!”毛主席1949年给延安人民的《复电》精神,永远都铭刻在我们年轻一代的脑海中。这次齐老的到来,言传身教,更加坚定了我们沿着先辈开创的道路前进的信心。有了这样的信念,我们相信什么困难也不怕,什么样的考验都能经受得住。宣传延安时期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启迪教育年青一代,这也许正是齐心老人陕北之行的又一种她老人家并不说出却是努力追求的目的和效果吧。

    当晚,齐心老人不顾一天的劳累,约见了张守国夫妇。他们之间,有着一段无人知晓的友情。张守国是延安安塞人,当年是西北局秘书长曹力如的警卫员,妻子高培莲替马文瑞夫人孙铭照顾孩子,大家一同住在花石砭,朝夕相处,亲如一家。
 
    ■特殊年代的情谊
 
    1973年,在习仲勋尚未“解放”,全家处境困难的时候,齐心同志为了看望在延川下乡插队的儿子习近平,只身专程回过一次延安。

    “当时,到了延安,举目无亲,也没有人接待,她站在第一招待所茫然四顾,不知该去何处投宿……”

    在万花山四合院的客厅里,齐心老人亲热地握着应邀来访的张守国和高培莲夫妇的手,回忆说:

    “就在无奈之时,刚巧碰到了张守国,安排我同招待所一位服务员同住一屋,免了住宿费用。还把我请到你们家里,培莲大姐你就赶紧上街买肉,给我包猪肉饺子吃。那是当时所能吃到的最好的饭食,记得当时还是借的肉票。我在一所那位服务员的房间里住了几天。在当时‘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形势下,当时的地区领导谁都没敢露面。你们整天都陪伴着我,使我深深体会到老区人民群众真挚的感情和深厚的革命友谊。”
    
    张守国夫妇,如今也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听她这么说,显出十分激动。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

相关推荐: 尘途有路奥特曼任意键:启明天灾末世:手握随身公寓,囤千亿物资八零小辣妻,陆医生乖乖就范海岛军嫂美又飒,高冷少校领证了穿越异世界之重生归来签到种田!小农女致富养赘婿!白宣之恋聊天群,但从无限曙光开始杂货店通末世,我囤无限物资养大佬

如果您是相关电子书的版权方或作者,请发邮件,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来奇网电子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