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llskw.org
“连一口水也没喝,连顿饭也没吃,就要走呀?”
一声声的再见,一声声的保重,泪水模糊了老人们的眼睛。直到汽车开出很远了,齐心老人还伏在车窗上,望着那满崖畔的人群,仿佛有一根扯不断的线,连接着她和他们的心,连接着北京与老区的情。
齐老最喜爱的,是革命题材的民歌,还有反映现实内容的节目。她希望这样的内容多些,再多些,主张既有陕北情调,又能反映现实生活。她说习老最爱听的,是那首反映自由恋爱的《三十里铺》。那是当时现实的生活,又具有民间风格,因此经久不衰。在由义合返回绥德的路上,她还特意下车,看了三十里铺村。歌中所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小村庄。如今,“拆了戏台修公路”,路边留下的那棵老槐树还在,就像生活本身一样的根深叶茂。她认为,只有反映了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的艺术,才具有生命力。人民群众也才会喜闻乐见。
■难忘郝家桥
当天下午,齐心老人访问绥德张家砭乡郝家桥村。这是当年大生产运动中,地委书记习仲勋亲自发现和培养的一个典型。齐心老人曾在这里工作过较长时间。
汽车离开城区公路,驶过一座石桥,拐进大理河西的山沟,原先的羊肠小道成了可以行车的公路。这条路她太熟悉了。路边原先的石坡,如今都盖满了民房,也拉了电。惟有路下的河沟,依然是岩石裸露的原貌。当地人所敬仰的习书记当年就是沿着这条路徒步走进郝家桥村的。记不清有多少回了,齐心一个人背着挂包走在这条山道上。今天她又回到了这条路上,情不自禁地回忆着珍贵的往事。
“1943年6月,习仲勋刚到绥德不久,就带工作组到郝家桥村搞大生产运动的调查,亲自发现和培养了劳动模范刘玉厚和他领导的郝家桥村。刘玉厚同志以后成为全陕甘宁边区著名的劳动模范。当时秧歌队曾唱过‘我今天见到了劳动英雄刘玉厚’,可见影响之大。”
在绥德发现和培养刘玉厚这个典型,也是习仲勋深入实际,从实际出发制定工作方针的务实作风的一次体现。习仲勋主政绥德时,正是边区大生产运动高潮时期,也是当地经济发展较慢问题暴露之时。他在下去调查中发现,绥德的情况同延安和陇东不同,这里人口稠密,土地相对较少,要按照延安、陇东的办法大面积开荒发展生产,不现实,只能经过精耕细作,增加粮食产量,于是也才有了刘玉厚这个老实巴交的种田能手的典型。春耕前夕,习仲勋一行人来到绥德县郝家桥村,看到了别处不一样的情况:村庄整齐干净,村民和睦积极备耕。一了解,是村长刘玉厚起了好带头作用。在他带领下,村民们在有限的土地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并通过精耕细作,改善土地条件、选择优良品种提高单产等办法,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习仲勋很受启发,看出了这个典型对全区的示范意义,于是他亲自帮助不识字的刘玉厚总结郝家桥的经验,并召集地委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区推广。还派齐心到郝家桥乡政府当文书,具体蹲点指导。并派分区群众报的记者下去采访报道。通过“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的活动,很快就在绥德掀起大生产的高潮。
郝家桥到了!这就是我当过乡政府文书的郝家桥?齐心老人心想。现在到了前桥,那座碎石老桥已经不见,被一座土坝代替,原先的深涧,淤积成一片坝地。郝家桥行政村已经看得真切,四个自然村,过了桥即是侯家坪,对面是刘家渠,后面是庙沟。
“当时提倡知识分子下基层任职,是为了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1944年秋,我被派到绥德沙滩坪区第一乡政府当文书。乡政府所在地郝家桥是一个贫农村,全村只有一户地主、一户富农,大多是佃户,租种城里地主的土地。因此搞减租减息任务较大。经过减租减息,一半土地回到了农民手中,以后进行土改,土地全部回到农民手中。”
汽车还没过侯家坪村口那座桥,全村的男女老少已经自发地迎候在桥头上。站在最前面的三个人经人介绍齐心认出了,一个是劳模刘玉厚的小儿子,一个是当年的房东、纺织英雄刘应贞的女儿燕燕,还有一个是邻居郝进礼的儿子名字叫蝉,他们当时都还是娃娃,如今都已经年过花甲。车子还没停稳,人们就迎了上来。齐心刚走下车,同燕燕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可把你老人家盼回来啦!”
“我做梦都梦见郝家桥,今天终于到家啦。”
“习老身体可好吧,我们郝家桥的人都想见他老人家。”
“好着呢,习老派我回来看望大家,他让我代他向大家问好。”
她们手挽着手,被人群簇拥着,一边说着话,一边往村里走。路两旁、垴畔上、崖畔上,到处都是人。人们的目光一起投向北京来的这位老太太。知道她的老年人,向年轻娃娃们介绍她,讲述着习仲勋和齐心与他们郝家桥的故事。
齐心问起了当年熟悉的一些老乡的名字。刘家渠的刘纯厚、刘永宽,侯家坪的侯景华、郝杏儿,庙沟的郝思锐、王正芳、郝思盛、郝思廉等。除刘纯厚杳无音讯,郝思盛在新疆外,其他人都已不在人世了,听得她无限感慨。
在郝家桥村头,窑墙上悬挂着一块巨匾,上面刻着:“农村楷模”四个大字,木匾的落款有当时的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绥德专员袁任远和地委副书记白治民、副专员杨和亭。这是郝家桥村的光荣,也是全乡全县的光荣。
仅从这一块匾,可以折射出习仲勋当时的工作作风是多么的民主。现在的地方“一把手”,不少人是所谓“强势人物”,当然也不缺民主意识强的。强势人物的特点,就是事事都要自己说了算,他和班子其它成员的关系,不是平等的同志,而是众星捧月。他习惯于自己一个人说了算,一手遮天,一言九鼎,一锤定音,而不喜欢让大家讨论,七嘴八舌,七手八脚。结果成了一言堂、一支笔、一个声音、一喊到底。显然习仲勋这个地委书记不是这样,他连提一块匾都要把副书记和专员、副专员的名字写上去。这在今天一些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却更加令人敬仰。
据村干部介绍,那块当时由地委和专署制赠郝家桥村的珍贵木匾,“文化大革命”中被造所派毁坏了,以后又照原样复制了这块。
齐心老人站在匾前,对随行的人说:“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模范党员刘玉厚同志曾当过郝家桥行政村村主任。他不光自己带头生产自救,多交公粮,还带领全村人变工互助,开展大生产运动,年年超交公粮。村里支前、做军鞋、扫盲识字,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县前头。解放战争时期,刘玉厚父子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参军,解放后,他转业到陕西兴平一个农具厂担任厂长,经常到北京去,看望王震、习仲勋和许多在绥德工作过的老同志。1995年,刘玉厚同志病逝。他儿子写信告诉了我们。为了纪念他,习老郑重题词:‘刘玉厚同志是陕甘宁边区著名农业劳动英雄,优秀共产党员。’经组织寄到他家中。”
这时候,村里的人越来越多,连前后几村的人,也都闻讯赶来了。人们亲切地围在齐心老人的身边,舍不得离开半步。齐心坐在刘玉厚家的窑洞炕上,喝着米酒,听村民们谈如今的生产与生活。窑里窑外聚满了人。几个小孩子,就像是重孙子一辈,依偎在她的怀前身后,亲热地叫他太奶。她笑得嘴都合不拢。日程安排得紧,没有功夫吃顿饭,这是一个遗憾,更没有时间在这熟悉亲切的窑洞热炕上中睡一晚,也是一个遗憾。
到了分别的时候,乡亲们拿出小米、红枣和粉条,让齐心带走,表达他们的心意。乡亲们和齐心老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燕燕拉着齐心的手不放,地方陪同的同志催她上了车。车子缓缓开动,人们追随在车子周围,燕燕再次握着她伸出窗外的手,舍不得松开。当天晚上,燕燕又带着她去世哥哥蒲田的儿子,拿着绿豆赶到城里宾馆看望齐心,倾诉离情。齐心老人,她舍不得离开郝家桥呀,短暂的回访,怎能了结她几十年的思念,特别是看到这个村子,还不够富裕,人们的生活还是那样的简朴,小学校的教室还是那样的简陋,通往县城的路虽然不再是羊肠小道,但仍然是坑坑洼洼,弯曲而狭窄的土路,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建国50年了,郝家桥的变化不大。她突然记起了,临行时村长托刘玉厚的儿子把一封信塞到她手中,小声叮咛她上了车再看。信中会写些什么?她用手绢擦了擦眼睛,然后载上老花镜,掏出信拆开来看。车子摆动得厉害,字看不很清,但她还是坚持浏览了一遍。
“嗯,是希望政府改修这条通往县城的路,拨资修一所学校,还有补坝的事。修桥太重要了,路是保平安的。还有教育,培养人才。补坝是保护良田,保口粮的。”
她拿着信对周围人说。许多字看不清,这三条请求都看清楚了,并且牢牢地记在心中。
在返回县城的路上,齐老的心情显得有些沉重,她不时地就要展开那封信看,仿佛那里面有什么更深奥更吸引人的内容。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lskw.org。来奇网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lskw.org